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12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6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224篇
特种医学   1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132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71.
梁金  漆松涛  陆云涛  王剑新  颜小荣 《广东医学》2012,33(24):3752-3754
目的探讨临床型和亚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的临床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临床型和亚临床垂体腺瘤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行内分泌激素、影像学和视觉功能检查。结果 61例患者符合垂体腺瘤卒中诊断,临床型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52.33±13.97)岁;亚临床型43例,男19例,女24例,年龄(40.42±14.13)岁。视觉障碍为两组共同临床特征,头痛、眼肌麻痹、假性脑膜炎、意识障碍临床型组常见。两组患者均行经蝶手术切除治疗,临床型组全切15例,亚临床型组37例;术后视力改善临床型组10例,亚临床型组28例。随访期间,术后肿瘤复发临床型组2例,亚临床型组6例;需要长期激素替代治疗临床型组3例,亚临床型组9例。结论临床型垂体腺瘤卒中患者平均年龄高于亚临床型组;术后视觉障碍恢复亚临床型组较临床型组好;两组在肿瘤全切率、肿瘤复发、需要长期激素替代治疗方面无差异。  相似文献   
72.
目的 通过对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的组织学观察,探讨其不同区域的血管生成,并观察拟态血管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照磁共振精确留取51例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组织后行CD34-PAS双染色.结果 在水肿区发现CD34-PAS双染呈CD34、PAS均阳性的管道样结构,均为血管或微血管.在4例胶质母细胞瘤瘤体区发现除了占绝大多数的CD34、PAS均为阳性的血管或微血管外,还有:(1)拟态血管(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物质形成的管状结构,其两侧有瘤细胞排列,内含红细胞);(2)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物质形成内含红细胞的管状结构,其两侧无明显细胞排列;(3)PAS阳性和部分CD34阳性的血管或微血管;(4)PAS阳性且CD34阴性的血管或微血管.结论 大部分星形细胞瘤水肿区和瘤体区血管生成模式仍然以血管或微血管形式存在,而一些高度恶性的星形细胞瘤瘤体区出现的拟态血管可能是血管生成不良的表现.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全程围套式与常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和显微操作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种微血管减压方式治疗65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术中情况、显微操作技术及结果。按手术方式不同分a组30例,b组35例。按起病时年龄分为C组〈40岁27例,d组〉40岁38例。结果术中a、b两组均发现面神经受压迫有4种模式:单纯接触型,压迫型,黏连包绕型,无明确责任血管型;责任血管包括动脉、静脉、混合性,血管袢;C组术中多见蛛网膜增厚,d组多见血管的构筑改变而致血管解剖移位;a组总有效率80%,复发率13-3%。b组总有效率97.1%,复发率2.9%;并发症随访1年以上未恢复者a组:耳鸣、听力下降10%,共济失调6.7%,面瘫10%;b组:耳鸣、听力下降2.9%,面瘫2.9%。结论全程围套式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更安全、有效;全程解剖分离面神经自进出脑干区域(rootentry/exitzone,REZ)至内听道口。识别责任血管和可疑被压迫部位,置入Teflon棉对面神脑池段全程围套式包裹,避免损伤颅神经和细小穿支血管是影响疗效和减少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X射线诱导鼠脑神经元凋亡与照射剂量的关系及时间规律。方法 将大鼠分为不同剂量照射组和对照组,以双标法计数凋亡的神经元数。结果 X射线能诱导的鼠脑神经元的凋亡,凋亡率在照射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001),在各剂量组间亦有显著性差异(P<0.005),同剂量组在照射后不同时间点间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低、中剂量X射线可诱导鼠脑神经元凋亡,凋亡率有剂量依赖性并具有时间规律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 探讨一种生物型人工硬脑膜用于修补缺损硬脑膜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18只新西兰兔分为4组,于冠状缝后、中线两侧用电钻各磨1个骨窗,暴露硬脑膜。右侧剪除自体硬脑膜,取生物型外科补片(硬脑膜)行硬膜修补。左侧硬脑膜作为对照。A组4只,术后3 d处死;B组4只,术后14d处死;C组5只,术后30d处死;D组5只,术后90d处死。取术部脑及脑膜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采集各组术前及处死前静脉血,行白细胞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后对各组动物进行临床观察。结果 各组动物术前、处死前的白细胞总数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病理检查植入侧与对照侧均只见修复反应,术后14 d有内皮细胞覆盖植入物内表面;术后30d,人工脑膜内的胶原纤维间有成纤维细胞出现;术后90d,人工硬膜与正常硬膜愈合,人工脑膜内的胶原纤维间可见较多成纤维细胞和纤维细胞。未显示植入人工硬膜的排斥、与脑皮层粘连等不良反应。临床观察各组动物无手术局部感染,伤口愈合好,无局部积液,无脑脊液漏。结论 动物实验证实生物型外科补片(人工硬脑膜)是一种安全、可行的硬脑膜修补材料。  相似文献   
76.
脑外伤后尿崩症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漆松涛  张晓峰  潘军  尤宇  黄广龙 《广东医学》2006,27(10):1487-1489
目的分析脑外伤后尿崩症的危险因素。方法根据颅脑损伤患者伤后24h内GCS评分对患者进行分组,尿崩发生率与GCS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检验,对25例尿崩症患者进行1:3配对病例对照研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尿崩症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经Pearson相关检验,尿崩发生率与GCS评分呈负相关性(P〈0.05)。11项指标单因素分析中有5项指标差异有显著意义(均P〈0.05);2项在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中有显著意义(均P〈0,05)。结果表明,颅脑损伤后发生尿崩症有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是:GCS评分和颅底骨折。结论外伤后中枢性尿崩与脑损伤程度呈负相关,伤情越重,尿崩出现概率越高,尿崩持续时间越长;颅底骨折的出现使尿崩症发生的概率增加;年龄、颅脑损伤性质、致伤因素、视神经损伤不是脑外伤后尿崩的有显著意义的危险因素:颅脑损伤后中枢性尿崩一般是短暂性、部分性尿崩。  相似文献   
77.
目的编制脑卒中患者病耻感量表并进行信效度检验,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测量提供评估工具。方法在质性访谈及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根据脑卒中患者病耻感感知理论框架形成条目池;经过专家咨询后形成原始量表。采用原始量表对288例脑卒中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患者病耻量表包括4个维度16个条目。各条目内容效度为0. 910~1. 000,量表内容效度为0. 989。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躯体障碍、社会交往、受歧视经历和自我感受4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8. 051%。量表及各维度得分与焦虑评分分呈正相关(P 0. 01)。总量表Cronbach'sα为0. 916,各维度Cronbach'sα为0. 771~0. 864。量表重测信度为0. 924(均P 0. 01),各维度重测信度为0. 735~0. 886(均P 0. 01)。结论脑卒中患者病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从躯体障碍、社会交往、受歧视经历和自我感受4个方面有效地评估脑卒中患者病耻感状态,可作为脑卒中患者病耻感客观的评价工具。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探讨儿童液状硬膜外血肿的发生原因和诊治特点。方法骨膜下抽吸2例,钻孔引流2例,锁孔开颅和钻孔后槽状延伸各1例,标准骨瓣开颅2例。结果治愈6例;轻残1例,有轻微感觉障碍;死亡1例,死因为脑疝晚期,多器官功能障碍。结论液状硬膜外血肿有其特殊的表现,其处理方法应有别于一般常见硬膜外血肿,方可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深部电极记录适应证 ,并分析其应用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1998~ 2 0 0 3年间 ,2 7例药物难治性颞叶癫患者进行颅内电极植入 ,包括 :双侧颞叶纵向深部电极植入 ,双侧硬膜下颞底条状电极植入 ,颞外条状电极植入。结果 研究表明在所筛选的病人之中 ,2 4例患者可以通过深部电极记录来定位致灶。结论 对于一些通过术前无创检查难以定位致灶的癫患者 ,深部电极记录是一种有效及安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