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8篇
内科学   12篇
神经病学   13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人脑胶质瘤肿瘤干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从人胶质瘤中分离并鉴定肿瘤干细胞。方法:用神经干细胞无血清培养方法从胶质瘤中分离出具有单细胞克隆能力的细胞球,通过核型分析证明其肿瘤特性,用MTT法检测单克隆细胞增殖能力,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克隆细胞nestin抗原和分化后相关神经细胞特异性抗原的表达。结果:所获得的细胞球具有连续克隆的能力,nestin抗原阳性,并具有肿瘤核型,分化后的细胞表达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特异性抗原。结论:成功培养出脑胶质瘤肿瘤干细胞,该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和很强的增殖能力等干细胞的特征。  相似文献   
42.
目的观察温肾健脾方对重症肌无力(MG)脾肾阳虚型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6(IL-6)、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表达的影响。方法入选脾肾阳虚型MG患者18例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治疗前、治疗后IL-6、BAFF的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B淋巴细胞亚群比率。结果 MG患者IL-6、BAFF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温肾健脾方治疗1月后,MG患者IL-6、BAFF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G患者治疗前、后CD19+CD27+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04±0.24)%、(0.96±0.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19+CD27-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02±1.12)%、(2.12±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健脾方对MG患者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外周血中未分化B淋巴细胞数量及BAFF、IL-6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43.
背景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多巴胺能神经元具有特殊保护作用,而帕金森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黑质致密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变性和丢失.帕金森病的发生可能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有关.目的探讨中国人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的相关性,以期为该病的一级康复预防提供遗传学数据.设计以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DNA为研究对象,以社区健康人群DNA为对照,探索性基础研究.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对象以武汉协和医院神经内科提供85例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研究组,均为汉族,居在华中地区长期居住)DNA和华中科技大学人类基因组中心提供的健康人(对照组,均为汉族,居在华中地区长期居住)DNA为研究对象.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对健康人和散发性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基因分型.主要观察指标检测两组G196A和C270T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G196A多态性位点均以G/A基因型为主,频率分别为50.6%和52.0%;C270T多态性位点均为C/C基因型.两组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G196A和C270T多态性位点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国华中地区汉族人群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多态性与散发性帕金森病发病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14-3-3γ转基因疗法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及可能机制. 方法 用携带人14-3-3γ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感染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纹状体后,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纹状体与黑质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免疫印迹技术检测Caspase 3及14-3-3γ蛋白的表达、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纹状体DA及其代谢产物DOPAC含量变化,并对PD大鼠的旋转行为进行评分. 结果 Ad/14-3-3γ注射PD大鼠纹状体后14-3-3 γmRNA及蛋白均能过表达.Ad/14-3-3γ组黑质TH免疫反应阳性的细胞数和纹状体TH免疫反应阳性的神经纤维光密度值与正常对照侧的比值(0.47±0.12和0.61±0.14)显著高于PBS组(0.16±0.13和0.25±0.12)和LacZ组(0.15±0.09和0.27±0.11)(均P<0.01).Ad/14-3-3 γ组注射侧大鼠纹状体区DA含量与对侧比值为0.37±0.14,显著高于PBS组(0.15±0.08,P=0.006)和LacZ组(0.19±0.11,P=0.007);其代谢产物DOPAC含量与对侧比值Ad/14-3-3γ组(0.34±0.12)也高于对照组(PBS组为0.13±0.10,LacZ组为0.16±0.09,均P=0.00).Ad/14-3-3γ组注射侧纹状体中Caspase-3的表达与对侧相比显著降低.行为学评估结果显示Ad/14-3-3γ组大鼠平均旋转次数在第2次注射后的第1周、第2周和第6周均低于PBS组和LacZ组(均P<0.01);而PBS组和LacZ组相比,两组的旋转次数在上述三个时间点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4,0.779和0.742). 结论 14-3-3γ对PD模型大鼠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是PD基因治疗中非常有前景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45.
缺血缺氧预适应的脑保护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氧预适应是指 1次或多次短暂的轻度缺氧后 ,可触发机体内源性的保护机能 ,而对随后发生的严重缺血缺氧产生耐受性。缺氧预适应的研究将为临床脑缺血缺氧性疾病提供新的防治策略 ,目前已成为抗缺血缺氧研究的热点。我们就脑缺血缺氧预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缺血缺氧预适应的特征缺血缺氧预适应的一个特征就是它不仅存在于活体组织的完整器官 ,也存在于体外培养的细胞水平。在缺氧过程中脑组织除发生一系列已知的适应性变化外 ,还可能产生某种或某些未知的保护性物质 ,它们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 ,参与缺氧耐受的形成。另一个特征就…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神经细胞线粒体DNA(mtDNA)缺失突变与氧化应激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SD大鼠11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10只,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各50只,Rosenherg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后2组术后12h、1、2、4和7 d时观察,每个时间点10只,巢氏PCR技术检测大鼠神经细胞mtDNA缺失突变率,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定量分析mtDN~(4834 bp)缺失含量,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和黄嘌呤氧化法检测脑组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脑出血组大鼠神经细胞mtDNA~(4834 bp)片断缺失总发生率54%,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假手术组相应时间点比较,脑出血组神经细胞mtDNA~(4834 bp)平均缺失率明显升高(P<0.05);与假手术组和正常组比较,脑出血组SOD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大鼠脑出血后,mtDNA~(4834 bp)缺失与氧化应激水平相关,mtDNA~(4834 bp)缺失突变可能是脑出血后迟发性神经细胞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7.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在LPS诱导急性炎症中的表达及臭苜蓿根提取物的干预作用。方法:通过脂多糖(LPS)干预RAW264.7细胞系建立炎症细胞模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血红素氧合酶-1(HO-1)的基因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法测定HO-1的蛋白表达量。结果:臭苜蓿根提取物明显升高巨噬细胞HO-1的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臭苜蓿根提取物干预后HO-1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结论:臭苜蓿根提取物能提高巨噬细胞HO-1基因的表达,促进HO-1的释放而发挥一定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死患者154例,包括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DMCI)74例和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NDMCI)80例,全部患者发病72h内均行BAEP检查和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结果 DMCI组与NDMCI组患者BAEP异常率分别为81.2%和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CI组患者BAEP主波潜伏期和波间期均较NDMCI组患者明显延长(P0.05);2组患者BAEP异常率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加重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脑干功能损伤,BAEP可作为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预后的有效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缺血后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谷氨酸(Glu)浓度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将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I/R)组和缺血后适应(I Postcond)组,每组12只。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缺血脑组织匀浆Glu浓度。结果:局灶脑缺血再灌注6 h后,I Postcond组Glu浓度相较I/R组明显降低(P<0.01),局灶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I Postcond组Glu浓度较I/R组低,但两者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I Postcond能够减轻MCAO大鼠模型中I/R损伤。细胞间隙Glu清除的加速可能是其重要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0.
目的 探讨糖皮质激素(GC)对新发病重症肌无力(MG)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AFF)、白介素6(IL-6)水平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26例MG患者GC治疗前、后及正常对照组血清BAFF、IL-6水平,并观察GC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MG患者外周血清IL-6、BAF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水平(P<0.05),激素治疗2个月后,MG患者外周血BAFF、IL-6水平显著下降(t=9.79 or t=3.45,P<0.01),治疗前后IL-6变化与肌无力相对评分存在显著正相关性(r=0.559,P<0.01).结论 MG患者血清IL-6水平可能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GC可通过抑制IL-6、BAFF分泌,有效调节MG患者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