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4篇
  免费   174篇
  国内免费   98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8篇
妇产科学   17篇
基础医学   168篇
口腔科学   51篇
临床医学   491篇
内科学   106篇
皮肤病学   26篇
神经病学   164篇
特种医学   87篇
外科学   119篇
综合类   546篇
预防医学   163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224篇
中国医学   304篇
肿瘤学   5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42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198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延长器在胫骨上端截骨延长术中治疗双小腿不等长及身材矮小的效果,并分析各种延长器的优劣。 方法:选择1998—02/2003—06清华大学玉泉医院骨科和北京骨外固定技术研究所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双小腿不等长患者4例和身材矮小患者27例为观察对象。对双下肢不等长患者采用Hoffman单臂外固定延长器;27例身材矮小患者中3例采用半环延长器延长,5例采用全环延长器延长,19例采用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进行胫骨延长。①Hoffman单臂延长器:在截骨断端上,下交叉穿2组5mm骨圆针,在小腿前内侧安装单臂延长器。②Ilizarov全环延长器及半环延长器:截骨近端穿2组2mm克氏针,远端穿2组针,一组在距小腿(踝)关节上方10cm处;另一组靠近距小腿(踝)关节,其中l根针应穿过腓骨。(爹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带锁髓内钉手术入路——微创截骨——安放髓内钉——安装动态同步延长器。术后第8天开始延长,速度0.5~1.0mm/d,平均0.65mm/d,分4-6次进行延长。术后2周酌情要求患者扶助行器下床部分负重行走锻炼以及器械上的功能运动,为新骨提供应力刺激。每隔15天拍X射线片1次,3次以后,每隔1个月拍片1次,观察延长情况及并发症的严重程度等指标,治疗时间8-15个月。解除外固定时临床和X射线标准为骨痂形态成熟、骨痂填塞完全、没有缺损的钙化、髓腔贯通及新形成骨强度能支持行走而无骨折危险。 结果:随访时间3~8年,31例患者全部获得连续随访,随访率100%。①采用单臂延长器延长,皮肤瘫痕大,并发症严重,最大延长幅度不超过4cm。②半环形延长器延长超过4cm将产生严重的足下垂。③Ilizarov全环延长器延长幅度可达10cm,易发生足下垂。④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延长幅度可超过10cm,并发症较轻。 结论:单臂延长器的延长效果差,不宜用于下肢延长。半环延长器、Ilizarov全环延长器在延长过程中易发生足下垂,不宜做大幅度延长。夏和桃内外结合系统延长器是具有跟键同步延长的全环延长器,稳定性好、延长操作简单,适宜做大幅度肢体延长。  相似文献   
92.
双侧胫骨延长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总结了43例采用改良伊利扎罗夫外固定器技术行双侧胫骨延长术患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术后严密观察肢体感觉、运动、血液循环,准确进行肢体延长,指导功能锻炼,加强并发症的观察、预防及护理。本组发生针道感染17例,钢针松弛6例,钢针折断3例,延长骨端提前矿化融合2例,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2例,轴向偏移3例,肌肉挛缩与关节功能障碍11例,轻度神经血管损伤6例,经治疗护理后均痊愈。本组均达到预期长度,双下肢延长4~10cm,平均7.3cm。  相似文献   
93.
针刺四神聪四关穴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300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抑郁患者针刺治疗前后P300电位的变化。方法将94例脑卒中患者根据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分为抑郁组(63例)和非抑郁组(31例),抑郁组患者应用双四穴组针刺治疗;于HRS-D测评分组后,以及抑郁组患者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进行P300电位测定。结果治疗前,与非抑郁组患者比较,抑郁组患者P300电位中的P3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经针刺治疗后,抑郁组患者的P3波潜伏期明显缩短(P<0.01),波幅增高(P<0.05)。结论P300电位测定有助于早期发现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障碍,及时进行针刺治疗可减轻或消除患者的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分析妊娠期对视神经脊髓炎的影响和治疗选择。方法:总结分析近年来妊娠期对视神经脊髓炎的影响和治疗选择的文章。结果和结论:视神经脊髓炎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在生育期女性。妊娠可以触发疾病发生或加重病情,疾病可以增加产科并发症风险,但绝大多数妊娠获得成功结果。妊娠期病情波动可以采用静脉大剂量甲基泼尼龙、免疫球蛋白、血浆交换等治疗,以及激素联合免疫球蛋白或血浆交换治疗。病情缓解至少半年后妊娠或许有利于母婴健康,分娩后恢复维持治疗有助于预防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96.
目的 通过对125例婴儿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临床数据分析,评价其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并有效随访的婴儿脂肪瘤型脊髓拴系125例,患者术前均行神经系统、MRI、残余尿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术中在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疗效评估分为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近期疗效根据Hoffman功能性分级、Kirollos术中松解分级和并发症评估,远期疗效根据临床表现、MRI、膀胱残余尿和神经电生理结果进行评估.统计学通过SPSS16.0分析处理数据.结果 近期随访:按Kirollos术中松解分级评定方法:108例(86.4%)达到Ⅰ级,13例(10.4%)达到Ⅱ级,4例(3.2%)为Ⅲ级;发生并发症14例,占11.2%.远期随访:根据Hoffman功能性分级:术后无症状组、轻度症状组症状组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在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残余尿检查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MRI检查未发现脂肪瘤复发病例;神经电生理检查在术前和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儿脂肪瘤型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显微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疗效,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97.
脆性股骨颈骨折是骨科常见的老年性疾病,致残、致死率高,备受临床重视,虽治疗方案成熟,但仍有争论。近年来国内外针对此类型骨折的治疗进行了深入探索,从细化传统内固定的手术操作、引入新型内固定方式及计算机导航/机器臂辅助的内固定治疗,到半髋/全髋关节置换方式及骨水泥型/非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的选择及双动全髋关节假体的临床应用,均有了进一步发展。本文就老年脆性股骨颈骨折的最新治疗方案进行梳理,以期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在不同年龄及性别的分布情况,分析其与胰岛素抵抗(IR)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月—2011年1月北京大学航天临床医学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型糖尿病(T1DM)79例和2型糖尿病(T2DM)77例,比较不同年龄和性别中腹腔内脂肪含量(VA)、腹壁脂肪含量(SA)、VA/ SA、体重指数(BMI)。分析 HOMA-IR 与 VA、SA、VA/ SA、BMI、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年龄的相关性。结果 T1DM 和 T2DM 患者均存在 IR。 T1DM 10~、20~岁组女性 SA 高于男性,VA/ SA 低于男性(P <0.01);同性别组中,VA/ SA 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男性组不同年龄 VA/ SA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T2DM 患者同年龄组比较,45~、55~65岁组男性 VA/ SA 高于女性(P <0.01)。 T1DM HOMA-IR 未发现与腹部脂肪含量及其他临床指标存在相关性(P >0.05);T2DM HOMA-IR 与 VA 和 TG 相关(r =0.259,P =0.026;r =0.378,P =0.001)。结论 T1DM 和 T2DM 糖尿病 HOMA-IR 相关因素不同,评估腹部脂肪含量可对不同年龄及性别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
玛咖酰胺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金金  赵兵 《中草药》2015,46(21):3284-3288
玛咖因其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多样的药用价值被作为食品和传统药材长期食用。玛咖酰胺为其特征性化合物,是一系列非极性长链脂肪酸的氮苄基酰胺类化合物,具有神经保护及神经系统调节等活性。综述了玛咖酰胺的种类,及其化学合成、检测方法、生物活性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长程脑电图(EEG)对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脑功能及预后的评价。方法:发病72 h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8分的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62例纳入研究,对患者进行长程EEG监测,并进行EEG分级和GCS评分。分析EEG分级与GCS评分及预后的关系,计算并比较长程EEG分级和GC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率。结果:本组患者长程EEG分级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739,P0.001);长程EEG分级与患者预后呈正相关,(r=0.387,P=0.002)。长程EEG预测患者预后准确率为67.7%,GCS评分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率为62.9%,EEG分级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高于GSC评分(P0.001)。结论:长程EEG分级与急危重症脑血管病患者预后显著相关,EEG分级预测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高于GSC评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