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7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8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3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38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16篇
内科学   114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32篇
外科学   91篇
综合类   339篇
预防医学   127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69篇
  4篇
中国医学   72篇
肿瘤学   4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36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150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91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212篇
  2009年   64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按照品管圈十步骤,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分析影响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因素,针对影响因素进行整改,并将改进前后状况进行比较。[结果]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由改善前的54.8%提高至改善后的81.2%,圈员综合能力明显提升。[结论]正确运用品管圈手法可提高下肢骨折病人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32.
正甲状腺未分化癌(ATC)是一种非常少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约占甲状腺恶性肿瘤5%,中位生存期约5个月[1]。ATC目前被认为起源于滤泡细胞,虽然非常少见,但生物学行为高度恶性,并且预后很差[2]。外科手术,放疗和化疗,多重治疗模式据报道[2]对ATC有效,但这些治疗模式只能改善肿瘤局部进展速度,并不能提高肿瘤的治愈率和生存率。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小分子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在现在的肿瘤治疗中得到广泛使用,但ATC的治疗目前并没有成熟的靶向药物。研究甲状腺未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l7细胞)的比率及其相应特异转录因子Foxp3、RORγt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Treg/Thl7平衡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MM患者分为初发组(n=20)、平台期组(n=16)、复发/难治组(n=10),以健康体检者(n=20)为正常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细胞、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及Treg/Th17比值的变化;RT-PCR检测转录因子Foxp3及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变化。结果: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患者外周血和骨髓Treg细胞比率较正常对照组及平台期组患者升高(P0.05);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Th17细胞比率与正常对照组及平台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Treg/Thl7比值高于平台期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外周血及骨髓中Foxp3和RORγt mRNA的变化趋势与Treg/Thl7一致。MM患者血清中IL-6、CRP水平与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Thl7比值变化一致。结论:MM患者活动期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Thl7平衡向Treg倾斜,Foxp3表达水平升高;血清中IL-6、CRP水平与Treg/Th17比值变化趋势一致,可用于预测MM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以内毒素(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法建立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大鼠心肌损伤模型,探讨不同浓度硫辛酸(lipoic acid,LA)对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75只,其中60只腹腔注射内毒素25mg/kg,构建SIRS大鼠心肌损伤模型,再分为阴性对照组、LA大剂量组、LA中剂量组、LA小剂量组,每组15只;其余15只大鼠为正常组。分别于24、48、72h后采用real-time PCR检测各组每只大鼠心肌组织中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 1,IL-1)水平,ELISA法检测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水平。同时观察心肌组织变化。结果 LPS诱导后,LA阴性对照组大鼠心肌中NF-κB、IL-1、TNF-α在72 h时最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处理24、48、72h后,LA大剂量组、中剂量组中NF-κB、IL-1、TNF-α表达水平下降(P<0.05);随硫辛酸剂量加大,心肌组织炎症反应相应减轻。结论 硫辛酸对SIRS大鼠心肌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激活以及下调心肌组织中IL-1、TNF-α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肾康注射液对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AKI)的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4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法建立大鼠脓毒症AKI模型,治疗组术后予以肾康注射液干预。各组在术后12,24h各取8只大鼠检测血清胱抑素C(Cys C)浓度、尿液肾损伤分子-1(Kim-1)和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浓度。观察肾脏病理学变化,检测肾组织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1β水平、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在术后12,24h,模型组血Cys C、尿Kim-1和NGAL浓度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均较模型组降低。模型组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肾小管囊腔扩张,管型形成,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术后24h时病变较12h时加重;治疗组病变较模型组减轻。在两个时间点,肾组织TNF-α、IL-1β水平和MDA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治疗组均低于模型组;肾组织SOD和GSH-Px活性均较模型组降低,而治疗组均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肾康注射液通过抑制肾组织炎症反应、减轻氧化应激,减轻脓毒症大鼠AKI。  相似文献   
36.
<正>老年急症的患者一般发病较急,原因与慢性疾病的恶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加之其他脏器功能的衰竭,各系统发生障碍,更会增加疾病的危险性,且预后情况差~([1])。老年患者有急性结石性胆囊炎后一般临床症状不典型,但病情发展较快,加之其器官功能衰退明显,对刺激的应激能力差,容易发生中毒的症状,严重的患者可发生休克的情况~([2])。患者一旦患有结石性胆囊炎,其胆囊以及肝门区内会有严重的水肿情况,进而发生粘连、坏疽的情况,手术治疗的风险较大,如果在此情况下行急诊手术,患者本身伴有重要脏器功能的衰竭,可能危及生命安全,又因为保守治疗的效果一般,患者多有复发的可能,因此临床上对于该类患者给予了新型的治疗方  相似文献   
37.
目的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获取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自溶素片段AtlM重组蛋白( rAtlM),初步探讨其体外抗菌效应。方法根据GenBank 中金黄色葡萄球菌atlM基因序列( AC:D17366)设计合成特异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相应的序列并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а(+)/atlM,经由IPTG诱导后通过等电点洗脱技术获取纯化的rAtlM;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rAtlM对ATCC25923及其苯唑西林诱导耐药株的最低抑菌浓度( 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体外试验测定rAtlM对ATCC25923菌株及其耐药株的抗菌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载体pET-32а(+)/atlM,表达的重组蛋白AtlM对ATCC25923标准株和耐药株的MIC分别为8μg/ml和64μg/ml。体外抑菌试验显示rAtlM作用于ATCC25923标准株和耐药株1 h后即对细菌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P值分别为0.004和0.026),对标准株作用持续到5 h测定点(P=0.012),对苯唑西林耐药株作用持续到3 h测定点(P=0.001),5 h后与未加药物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结论50μg/ml的rAtlM对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25923)及苯唑西林耐药株初步显示出一定的抑菌作用,具有作为抗菌药物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8.
患者女性,77岁,因急性胃肠炎就诊,检查发现盆腔肿块9天入院.PET-CT考虑腹膜多发转移瘤,附件来源肿瘤可能.妇科检查:后穹窿扪及不规则结节,质硬,活动差,与直肠子宫无明显界限,触痛(+);双侧附件,子宫后方片状增厚,左侧附件似盆底包块,轻压痛.实验室检查:血CA125高达1 120.6 U/ml,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术中见大网膜与肝区右侧降结肠、横结肠、小肠广泛粘连,见一10 cm×10 cm×5 cm大小包块;子宫前位,正常大小,左侧附件及右侧输卵管正常;右侧卵巢正常大小,表面栗粒状新生物,与右侧输尿管及盆底粘连;肝表面、膈面未见栗粒状结节;腹腔见淡黄色腹水约500 ml.术后CA125降至104.4 U/ml.  相似文献   
39.
目的探讨酪酸梭菌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肠屏障的作用及其对NAFLD的疗效和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在该院消化科就诊的NAFLD患者100例纳入NAFLD组,另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肠屏障功能指标[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和D-乳酸]。将NAFLD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又分为A组、B组,两组均予以常规低脂饮食+有氧运动+双环醇1粒tid po,A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酪酸梭菌2粒tid po。将NAFLD组根据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值分为ALT升高组和ALT正常组,比较两组肠屏障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炎性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分别于给药1个月后复查患者肠屏障功能、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肝功能、炎性反应指标等,并对A组与B组患者以上指标进行比较。结果NAFLD组的血清内毒素、DAO、D-乳酸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升高组的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AL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A组与B组内毒素、D-乳酸、DAO水平均较用药前下降,A组下降比B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A组与B组IL-6、TNF-α、TG水平均较用药前下降,A组下降比B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总有效率(86.0%)高于B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FLD患者存在肠屏障损伤,可能与炎性反应激活有关。联合酪酸梭菌治疗有助于改善NAFLD患者的肠屏障功能,降低血脂水平,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40.
张菊根  吴振启 《安徽医药》2020,24(11):2189-2194
目的观察联合检测尿液微小核糖核酸 375(miRNA?375)和微小核糖核酸 145?5p(miR?145?5p)水平在膀胱癌诊断和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 2012年 1月至 2016年 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就诊确诊为膀胱癌的病人 112例,为膀胱癌组,选择同期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行健康体检者 45例,为健康对照组。选取两组的尿液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的方法检测 miRNA?375和 miR?145?5p的表达水平。观察两组尿液 miRNA?375和 miR?145? 5p水平的差异,膀胱癌病人尿液 miRNA?375和 miR?145?5p表达水平术前术后变化,与临床指标和预后的关系,及其在诊断膀胱癌和判断其预后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膀胱癌组尿液 miRNA?375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95±1.26)比(2.30±0.54)P<0.01]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2.43±1.08)比(3.95±1.26)P<0.01]而 miR?145?5p的表达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48±0.75)比(2.68±01),P<0.01],术后较术前明显升高[(1.48±05)P<0.01]。尿液 miRNA?375和 miR?145?5p表达在诊断膀胱癌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联合检测的灵敏度 87.5%,特异93.3%,其曲线下面积明显高于 miRNA?375(z=2.316,P=0.021)和 miR?145?5p(z=2.727,P=0.006)单独检测,而 miRNA?375和 miR?145?5p之间无明显差别(z=0.921, P>0.05)尿液 miRNA?375和 miR?145?5p表达水平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肿瘤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肿瘤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肿瘤数目具有明显相关性(P<0.01)。膀胱癌病人随访 3年,出现 23例死亡, 89例存活,死亡组的 miRNA?375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而 miR?145?5p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尿液 miRNA?375表达水平在预测膀胱癌 3年内出现死亡的灵敏度为 78.3异度 95.5%,其曲线下面积为 0.891;而尿液 miR?145?5p表达水平在预测膀胱癌 3年内出现死亡的灵敏度为 95.7%,特异度为 70.8%,曲线下面积为 0.856。两者联合检测并不能提高预测 3年内出现死亡的诊断效能。结论 miRNA?375和 miR?145?5p参与了膀胱癌的发生发展,尿液中的 miRNA?375和 miR?145?5p检测对于膀胱癌的诊断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