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1篇
综合类   26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36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张超  李唯薇  肖静  孙成力 《河南中医》2020,40(6):839-843
中医认为,根据全息学等理论,可以通过对一些典型映射区域如面部、耳、舌等的观察,判断出相应脏器的健康状况,早期诊断疾病。临床望诊的作用有:初步判断病因病位,排除心脑血管疾病,排除假神及精神心理疾病,排除占位性病变等形质病,望色判断生机与危象。望诊与现代检查手段有机结合,可为临床望诊初步诊断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以通过这些检查进一步指导医者辨证论治水平,提高临床疗效。病证不能确诊时,需进一步四诊合参,如结合脉诊七绝脉及太溪脉、趺阳脉诊法,并结合CT、B超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病情,从而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下一步治疗及处理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32.
目的 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Castleman病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报道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1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合并Castleman病患者的诊治经过,并复习国内外文献.结果 该患者确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年后发现右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病理提示Castleman病,予以手术切除治疗.结论 MDS合并Castleman病比较罕见,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均与免疫功能的失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3.
土三七诱导肝小静脉闭塞病大鼠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土三七水煎剂灌胃法诱导大鼠复制肝小静脉闭塞病(HVOD)动物模型。方法:土三七2 250 g水煎制成浓度为含生药1.5 g/ml的药液。8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土三七高浓度组、中浓度组、低浓度组、正常组4组,每组20只,分别给予高浓度(15 g·kg-1·d-1)、中浓度(7.5 g·kg-1·d-1)、低浓度(3.75 g·kg-1·d-1)的土三七药液灌胃,正常组给予温开水灌胃。灌药1周后各组随机处死一半,剩余大鼠于给药2周后处死,采集血清和肝组织,检测血清学指标、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土三七高浓度组、中浓度组和低浓度组大鼠分别有78.95%(15/19)、68.42%(13/19)、57.89%(11/19)出现了HVOD病理表现;土三七高浓度组和中浓度组大鼠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总胆汁酸(TBA)均有不同程度显著升高(P0.01);高浓度组较中浓度组作用更明显(P0.01)。结论:土三七水煎剂灌胃法可以成功复制HVOD大鼠模型,其表现和病理改变与人类HVOD相似。  相似文献   
34.
小续命汤除了用于神经系统疾病,如脑梗塞、脑血栓后遗症等,还可用于颈椎病、肩周炎、高血压、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等,在临床有广泛的应用空间。若能把握本方的应用指征,可更精准地应用本方,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5.
目的:探讨整骨手法联合经皮颈椎后路椎间孔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cervical decompression,PECD)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29例CSR患者,所有患者经6周以上保守治疗,疗效欠佳,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先予PECD治疗,常规护理4周后再予整骨手法治疗4周。共23例患者完成随访,男14例,女9例;年龄29~78(50.30±12.28)岁;病程3~24(9.74±5.76)月。涉及节段:C4,5 4例,C5,6 13例,C6,7 6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颈肩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颈椎生理曲度变化和稳定性情况,以及不良事件。随访时间点为术前,术后1 d,术后1、3、6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手法治疗4~8次。29例中23例患者获得6个月以上的随访,治疗及随访期间未出现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手术时间80~120 min,中位数90 min;术中出血35~80 ml,中位数50 ml。PECD术后各个时期的颈部及肩臂部VAS、NDI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而颈椎生理曲度和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稳定性无明显改变(P>0.05)。整骨手法治疗后,NDI与手法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颈部和肩臂部VAS、颈椎生理曲度和目标节段椎间隙高度与手法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体间稳定性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整骨手法联合PECD方案治疗难治性神经根型颈椎病,不但能快速改善神经根性症状,而且可以安全有效缓解PECD术后残余症状,且短期内不会使颈椎邻近节段出现加速失稳的征象。  相似文献   
36.
考察甘草总黄酮(TFRG)及异甘草素(ISL)对M2型巨噬细胞的调控机制。利用IL-4(60μg·L-1)诱导鼠源RAW264.7巨噬细胞6 h为M2型巨噬细胞。TFRG及ISL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中减弱因M2型巨噬细胞导致乳腺癌4T1细胞的体外迁移力提高。TFRG和ISL呈剂量依赖性抑制精氨酸酶1(Arg-1)在基因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并提高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基因表达,同时提高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蛋白表达,提高microRNA-155及其靶基因之一SHIP1的表达,并降低信号转导及转录活化因子3和6(STAT3/6)蛋白磷酸化水平。TFRG及其成分ISL是甘草抑制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的活性组分和成分,部分通过调控miR155和STAT信号通路,影响Arg-1等M2型特征物的表达而抑制巨噬细胞M2表型极化后提高的乳腺癌细胞体外迁移力。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E7蛋白检测在宫颈病变筛查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7月该院妇产科门诊就诊的300例女性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HPV DNA检查,筛选出A组为TCT(-)高危HPV(hr-HPV)(+)组、B组为TCT(+)hr-HPV(+)组、C组为TCT(+)hr-HPV(-)组各100例,对这3组患者进行阴道镜检查及HPV E7蛋白检测。结果 (1)在A组,阴道镜检查的阳性检出率为50.00%,HPV E7蛋白阳性检出率为58.00%,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B组和C组中,HPV E7蛋白阳性检出率和阴道镜检查的阳性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PV E7蛋白检测阳性率在正常宫颈、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和宫颈鳞癌(SCC)各组中表达不同,随细胞学诊断升级而增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HPV E7蛋白检测随宫颈病变由LSIL到SCC病理学级别加重而显著增高(P0.05)。结论 HPV E7蛋白的检测能够显著提高宫颈癌患者的诊断正确率,提高筛查率,对宫颈癌的临床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8.
《河北中医》2021,43(5)
目的 观察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 将72例COPD稳定期肺脾两虚兼肾阳虚证患者按照完全随机分组原则分为2组。2组均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36例加穴位真埋线治疗,对照组36例加穴位假埋线干预。比较2组治疗前、随访6个月中医证候评分、急性加重次数、COPD患者自我评估测试(CAT)评分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水平,统计比较2组中医证候疗效。结果 随访6个月,2组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83. 33%(30/36)]高于对照组[69. 44%(25/36)](P 0. 05)。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急性加重次数较本组治疗前明显减少(P 0. 05),且少于对照组(P 0. 05)。随访6个月,2组CAT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 0. 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 0. 05)。随访6个月,治疗组外周血CD4+、CD4+/CD8+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 0. 05),CD8+水平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 0. 05),且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穴位埋线能够显著缓解COPD稳定期肺脾两虚兼肾阳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急性加重次数,降低CAT评分,改善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9.
目的:从系统药理学视角结合计算方法,深入解析中药复方苓桂术甘汤(LZD)中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分子作用机制及其协同性。方法:应用TCMSP数据库以及PubChem中检索出LZD的主要化学成分,使用ACD/Labs软件对LZD主要化学成分进行ADMET筛选;从GeneCards、OMIM、DisGeNET等数据库收集NAFLD相关的作用靶点,运用SEA、HitPick靶点预测系统依次检索各活性成分的潜在作用靶点,通过取两者交集获得LZD治疗NAFLD的潜在作用靶点集,同时,提出利用最小集合覆盖算法(SCP)优化出LZD治疗NAFLD的关键成分集;进一步利用STRING数据库获得LZD潜在作用靶点的PPI网络,通过基于网络距离的计算方法发现LZD关键成分之间的协同治疗作用;最后,利用DAVID平台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通过ADMET筛选、靶点预测与识别,筛选出LZD中主要活性成分116个及其作用的78个潜在NAFLD靶点;利用SCP算法优化出LZD中的22个关键成分;对基于STRING构建的PPI网络分析,发现2个核心子模块,同时利用网络扰动计算方法,发现LZD中22个关键成分中有14个成分之间存在协同治疗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LZD主要通过25条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涉及:乙型肝炎(hepatitis B)、TNF、丙型肝炎(hepatitis C)、HIF-1等;最后,分子对接验证显示,LZD中的Quercetin、2-methoxyphenylacetone、cinnamic acid、methyl cinnamate、dimethyl phthalate、diethyl phthalate等有效成分与AKT1、CXCL8、JUN、MAPK8、TNF等5个重要靶点均具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LZD的药效物质基础,探讨了LZD的药理作用机制,为LZD的临床应用以及实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0.
目的:筛选与儿童肥胖相关的血液中差异代谢物,探讨肥胖儿童代谢紊乱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和模式识别技术分析肥胖儿童血清中代谢物的变化,GC/MS检测25例肥胖儿童(肥胖组)和25例健康儿童(正常组)血清中代谢物,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artial least squares discrimination analysis,PLS-DA)识别两组样本的血清代谢谱及代谢物。结果:肥胖组和正常组的代谢谱分离良好,肥胖儿童和正常儿童之间的血清代谢成分存在33个差异代谢物,绘制33个差异代谢物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肌酐、马来酸、莽草酸等16个代谢物面积大于0.5,可能是诊断肥胖儿童潜在的生物标志物。结论:肥胖儿童患者血清代谢物的变化机制和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酯代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