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临床医学   48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1.
我院脑外伤康复病区于2012年11月份收治了1例持续植物状态严重便秘的患者,经过建立条件反射和强化排便生物钟模式等综合护理干预,3个月后,患者能够不借助药物和外力刺激,在摆好排便体位后自行排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正>脊髓损伤是指由损伤或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导致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的障碍[1]。脊髓损伤是一种严重的致残性损伤,可造成截瘫或四肢瘫。高位脊髓损伤,特别是颈髓损伤的急性期获得坐位的耐力多有困难[2]。据报道,在胸6水平以上脊髓损伤患者中,体位性低血压的发  相似文献   
13.
14.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不仅仅是髋臼与股骨头对应关系的异常,同时还包括髋臼和股骨头的发育异常。为了克服行走期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儿童髋关节复位后仍然存在的髋关节不稳定,尤其是髋臼前外侧的发育缺陷, Robert Salter 于1961年发明了 Salter 骨盆截骨术( salter innominate osteotomy,SIO )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SIO 以耻骨联合为铰链,可使髋臼向前、下、外恢复覆盖,骨盆截骨处可通过骨块和克氏针固定,从而得到一个稳定复位的髋关节。1962年SIO还用于治疗Perthes病。SIO 至今已经沿用了50余年,治疗了大量的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结合对于截骨应力、截骨方式的改良、植骨材料以及内固定等多方面的研究,SIO 在全世界多个医学中心获得了良好的短期和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分析自然平视状态下头颅姿势的差异与颈椎曲度分型及相关颈椎力学平衡参数间的关系。方法 :调阅2015年1月至12月于骨伤科就诊、符合纳排标准的60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侧位片,其中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5.5±10.9)岁。进行颈椎曲度分型,测量McGregor倾角、C_2下终板倾角、T_1倾角、头颅重心至C_7的矢状垂直偏距(CG-C_7SVA)、C_2椎体中心至C_7的矢状垂直偏距(C_2-C_7SVA),使用Spearman法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颈椎曲度分型与C_2下终板倾角、C_0-C_2夹角(C_2下终板倾角与McGregor倾角的和)、CG-C_7SVA、T_1倾角的相关性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但曲度分型与McGregor倾角无关(P0.05)。另外CG-C_7SVA与C_2下终板倾角(r=0.77)、C_2-C_7SVA(r=0.87)呈一定程度正相关(P0.05)。结论:头颅在自然平视状态下的姿势与颈椎曲度一定程度上相关,头颅重心随着仰头向后移动,后移仰头者提示其可能伴有相对正常的生理曲度。部分曲度异常的患者在自然状态下表现出轻微低头的姿势,对于该类人群进行姿势、锻炼的健康宣教对恢复其颈部的平衡关系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脑初级躯体感觉运动区、次级躯体感觉区、运动前区和补充运动区的脑功能变化。方法:15名男性青少年受试者,右侧前交叉韧带自体腘绳肌腱解剖单束重建术后1.5~2年,左膝正常。受试者完成脑功能核磁共振检查,右侧伸膝运动时的数据列为实验组,左侧伸膝运动时的数据列为对照组。两组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的初级感觉运动区、运动前区的激活减小(P<0.05),次级躯体感觉区的激活增强(P<0.05),补充运动区的激活则正常。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主要脑功能区发生功能重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功能改善的即时效果。方法:选取6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最终脱落1例。实验组患者使用肌内效贴进行足下垂功能矫正干预,对照组不进行贴扎干预,两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两组均进行两次评估,其中实验组贴扎前、贴扎后即刻各进行一次评估,对照组分上下午各进行一次评估。采用10米步行测试(ten-meter walking test,10MWT)、步态跑台分析系统对患者步行功能参数即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与比较。结果:实验组贴扎后较贴扎前10MWT时间缩短,跨步长增加,患侧支撑相百分比增加,摆动相百分比减少(均P<0.05)。对照组两次评估比较各数据未见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二次评估10MWT时间、患侧摆动相百分比减少;患侧支撑相百分比、跨步长增加(均P<0.05)。结论:肌内效贴可增加患者的跨步长、缩短患侧下肢的摆动相、延长患侧下肢的支撑相,进而提高患者步行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符合解剖结构的头颈三维动力学有限元模型,研究冲击力作用下头颈部动力学响应。方法采用中国成年男性志愿者颈部CT扫描图像,获取颈椎三维点云数据,通过有限元前处理软件ICEM-CFD和Hyper Mesh建立颈部有限元模型。模型包括椎骨、椎间盘、小关节、韧带和软骨等组织,结合已建立并验证的头部有限元模型,装配成具有详细解剖结构的人体头颈部有限元模型。结果模型参考公开发表的头颈部轴向冲击实验数据进行验证,其颈部变形、头部加速度、接触力曲线以及损伤部位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结论动力学三维有限元模型可用于汽车安全、运动学损伤等领域人体头颈部的动态响应和损伤机制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感觉电刺激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及感觉功能的影响。方法:招募病程超过6个月的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为感觉电刺激加常规运动治疗组39例,对照组为神经肌肉电刺激加常规运动治疗组39例。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感觉阈值、两点辨别觉、捏力、握力的评定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结果:两组患者的治疗前后的FIM评分及Fugl-Meyer评分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对比,试验组捏力和两点辨别觉较对照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感觉电刺激可改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手部肌力无感觉,其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