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68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115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24篇
妇产科学   48篇
基础医学   127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463篇
内科学   439篇
皮肤病学   36篇
神经病学   226篇
特种医学   122篇
外科学   512篇
综合类   1833篇
预防医学   112篇
眼科学   43篇
药学   162篇
  8篇
中国医学   87篇
肿瘤学   11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84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86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235篇
  2013年   212篇
  2012年   247篇
  2011年   234篇
  2010年   298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326篇
  2007年   349篇
  2006年   282篇
  2005年   289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214篇
  2001年   114篇
  2000年   3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肺栓塞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全身静脉系统内的栓子游离后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其分支所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90%的栓子是血栓性质,因此也称为肺血栓栓塞症。它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高发病、高误诊、高死亡的特点。加强对肺栓塞的诊治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2.
乳腺导管造影术在乳腺导管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乳腺导管造影术是检查乳腺导管系统性疾病的重要影像学方法。收集我科1997-2004年期间进行的178例行乳腺导管造影检查的病例,并对其中112例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对比影像学诊断和病理学诊断结果,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78例患者均为女性,均表现为非哺乳期乳头溢液,年龄为  相似文献   
73.
目的检测SLE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latransferase1,DNMT1)和CD11a基因的表达水平,探讨DNMT1表达异常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提取8例SLE患者及12例正常人外周血单核细胞,以RT-PCR法检测DNMT1和CD11a基因的转录水平,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比较分析SLE患者与正常人之间DNMT1与CD11a基因表达的差异;统计分析两种基因表达的相关性。结果正常人PBMC中DNMT1表达的均值为0.289±0.092,CD11a基因表达的均值为0.430±0.143;SLE患者PBMC中DNMT1表达均值为0.167±0.046,CD11a表达均值为0.875±0.331。SLE患者PBMC中DN-MT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T=3.479,P=0.003);CD11a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T=4.196,P=0.001)。在正常人PBMC中,DNMT1与CD11a基因的表达没有相关性;在SLE患者PBMC中DNMT1与CD11a基因表达呈负相关性(r=-0.714 53,P=0.046 4),DNMT1表达下降与CD11a表达增加有相关性。结论SLE患者PBMC中DNMT1表达降低可能是造成DNA低甲基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而与CD11a基因的过度表达有重要关系,进而导致SLE的发病。因此可以推测DNMT1可能是SLE发病机制中一个重要的内源性因素。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讨谷氨酸-半胱氨酸连接酶修饰亚单位基因(glutarnat-cysteine ligase modifier subunit gene,GCLM)C-588T多态与中国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方法,检测209例CHD与240名对照的GCLM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 CHD组及对照组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7.2%及26.3%,T的CHD发病风险是C的0.59倍(95%CI=0.42-0.81。P=0.001)。与C/C纯合子相比,C/T杂合子引起CHD风险为0.67倍(95%CI=0.45~1.01,P=0.056),而T/T纯合子引起CHD风险度显著降低至0.20倍(95%CI=0.06-0.61,P=0.005)。结论 GCLM-588T降低CHD发病风险,提示T/T基因型是中国人CHD的一个遗传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5.
目的测定瘦素(leptin)及其受体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瘦素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1例手术后病理确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异位内膜及其诊刮的子宫内膜组织中瘦素受体mRNA表达,同时以17例因功能性子宫出血而行全子宫切除手术的子宫内膜组织中瘦素受体mRNA表达水平为对照。并采用放射免疫法(RIA)检测两组患者血清中瘦素水平。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与对照组血清瘦素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位子宫内膜组与自体子宫内膜及对照子宫内膜均有瘦素受体表达,而前者与后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瘦素及其受体并非通过影响体内激素代谢而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可能参与腹腔内环境的改变而成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的相关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6.
目的研制用于肺癌治疗的带缓释化疗药栓塞装置,通过体外、体内的释放实验评价其释放特性。方法用乙基纤维素、顺铂配成一定的比例,在带Ivalon泡沫海棉的镍-钛记忆合金支架上分次涂层自制栓塞装置,其中5个采用转篮法体外药物释放实验,了解其体外释放特性。采用萨能奶山羊(n=6),经介入方法把本装置置入于右下肺动脉,对照组(n=6)采用右下肺动脉灌注顺铂,两组术后均定时抽右下肺静脉血测顺铂浓度,明确其体内释放特性。结果体外释放观察时间为24 h,体外累计释放率>70%,在最初1 h内有突释效应。带药栓塞组1、2、8 h测得的肺静脉血药浓度均高于灌注组(P<0.05)。结论采用乙基纤维素作为缓释材料制作的带缓释顺铂栓塞装置在体外、动物体内均具有缓释作用,在体内有利于提高肺组织局部药物的浓度。  相似文献   
77.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大多数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少数患者没发现的心脏病史,称为孤立性房颤。本研究用敏感性较高的散射比浊法测定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浆中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探讨与房颤发作的初步关系。  相似文献   
78.
Miller-Fisher综合征又称眼肌麻痹-共济失调-深反射消失综合征,是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亚型。其发病率仅为炎症性脱髓鞘疾病的0.8%,临床少见。本文对我院2005年9月诊治的Fisher综合征一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男,44岁,因“行走不稳伴眼球运动不能2d”于2005年  相似文献   
79.
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 研究健康SD大鼠动眼神经颅内段的显微解剖特征,建立大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研究的动物模型,为相关实验提供造模方法。方法 选用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经右侧颞底入路,显微手术解剖、暴露动眼神经海绵窦段或海绵窦后段,行动眼神经切断并通过动眼神经功能测定,研究手术入路和应用解剖以及降低动物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方法。结果 显微镜下可见动眼神经在岩尖部紧邻三叉神经半月节内侧进入海绵窦。在中颅底,动眼神经、外展神经和三叉神经位于海绵窦硬膜下方。动眼神经在海绵窦内位于三叉神经眼支内侧,其内下方是外展神经。全部实验步骤均能被SD大鼠耐受,所有存活鼠术后均生存良好,无感染和角膜溃疡等并发症,除动眼神经损伤所致的瞳孔完全散大和眼球运动障碍之外,无其它神经功能障碍征象。结论 应用该方法建立的鼠动眼神经损伤及再生的动物模型,可方便、安全地暴露鼠颅内段动眼神经,以备各种实验干预,动物死亡率低,并发症少,并可应用于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视神经等颅神经再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48例AMI患者,其中19例发生早期死亡。比较死亡组与非死亡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浆CPK、CRP和BNP水平,并进行多因素参与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在年龄、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CRP、CPK和BNP水平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死亡组上述指标均明显高于非死亡组。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142,P=0.011)、既往心衰史(OR 0.003,P=0.031)、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OR 1.626,P=0.046)及血浆BNP浓度(OR 1.009,P=0.042)、CPK浓度(OR 1.011,P=0.009)为AMI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大、既往有心衰史、症状发生到来院时间长及较高的血浆BNP、CPK浓度为AMI后发生早期死亡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