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5篇
神经病学   32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跨专业教育模式与现代神经病学临床教学现状着手,探索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神经内科临床教学新模式。结合跨学科教学模式和前期开展的器官整合式教学模式,建立跨学科、整合式综合教学新模式,全面发展学员的临床实践技能、医患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有助于培养德高而术精的符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专业型神经内科临床医师。  相似文献   
92.
1988年Reisberg及其同事最先提出轻度认知功能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这一概念,并将其划分至全面衰退量表(Global Deterioration Scale,GDS)(注:一种痴呆严重程度的分级量表)的3级[1]。1999年,Petersen首次明确提出了MCI的诊断标准,之后关于MCI的研究与文献报道大  相似文献   
93.
抽动-秽语综合征(Gilles de la Touretts syndrome,TS)或Touretts综合征又称为多发性抽动,为神经内科门诊较常见疾病.现将我科2000年1月~2004年6月门诊和病房收治的96例患者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及治疗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4.
目的:分析帕金森病(PD)患者的早期临床表现和病程特征,为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预防提供一些可能的线索。方法: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量表评分等方法,分析176例PD患者[平均年龄(65+9)岁]的发病、病程进展及其影响因素。结果:176例患者平均起病年龄(59±10)岁。以震颤起病者占44.32%(n=78),平均起病年龄(57±10)岁:以强直一少动起病者占42.05%(n=74),平均起病年龄(61±9)岁;混合起病患者占13.64%(n=24)。73.3%患者偏侧起病,其中以上肢起病者占46.02%。从首发一侧肢体波及至对侧肢体平均时间(30.61±34.71)月;从首发症状开始进展至轻度(Hoehn-Yahr 1~2级)平均(5.47±4.22)年,至中重度平均病程为(7.15±4.86)年。结论:PD以震颤或强直单一起病形式为主,且单侧起病;震颤起病患者起病年龄较轻,随年龄增大,震颤起病患者比例减少,而以强直-少动起病患者比例增多:震颤起病患者的病情进展较强直-少动型为慢。  相似文献   
95.
1提出神经口腔科学概念的背景和意义 从解剖学的角度,头面部器官与神经系统联系最为紧密,除了眼(视觉系统)、耳(听觉系统)、鼻(嗅觉系统)之外,口腔与神经系统的关系尤其密切.同时,作为最常见的两大类系统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和口腔科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及相关疾病负担随着近年来的社会发展不断增加[1-2],并且出现日益明显的交叉趋势.从经典的面神经炎、三叉神经痛到神经变性疾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在内的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无论是临床表型,还是发病机制都与口腔系统息息相关,而对于口腔系统症状或疾病的干预也可能(部分)缓解或延缓神经系统疾病的进展,因此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可能会对上述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线索与方向,开创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而目前临床上已有的神经肌肉口腔科学(neuromuscular dentistry)主要专注于肌肉、牙齿与关节的功能学研究[3],并不能很好地解决已有问题,因此,本研究拟借鉴神经眼科学(neuro-ophthalmology)及口腔心理学(stomatopsyhology)的概念及定义,对神经病学与口腔科学的关系在解剖、病理生理等多维度进行阐释,首次尝试提出神经口腔科学(neuro-stomatology)的概念,以期更加全面和系统地理解和诊治上述疾病.  相似文献   
96.
  目的  设计能防止面部压伤的防护组件,预防医护人员鼻、面部机械相关压力性损伤(device-related pressure injury,DRPI)发生,提高医护人员防护质量。
  方法  设计一款面部防压伤保护组件,由保护双眼四周皮肤的护目镜保护组件、用于保护脸颊皮肤的脸颊保护组件和用于保护耳根皮肤的耳根保护组件组成。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以在武汉执行援鄂医疗任务的上海医疗队员作为调查对象,试验组医护人员(n=83)使用面部防压伤保护组件后再佩戴医用护目镜、医用口罩等防护品,然后在一个班次后进行面部皮肤状况认定;对照组医护人员(n=95)不使用面部防压伤保护组件,仅佩戴医用护目镜、医用口罩等防护品,再在一个班次后进行面部皮肤状况认定。比较两组研究对象DRPI的组间差异。
  结果  一个班次后,对照组DRPI发生率为63.16%(60/95),其中57例为Ⅰ期压疮,3例为Ⅱ期压疮;试验组DRPI发生率为20.48%(17例),均为Ⅰ期压疮;两组DRP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  自研面部防压伤保护组件能有效防护医护人员DRPI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7.
目的 评价唑尼沙胺作为添加治疗癫(癎)部分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确诊为有癫(癎)部分性发作的217例癫(癎)患者,随机分配入唑尼沙胺治疗组(n=111)与安慰剂组(n=106)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在3个月回顾性基线期后,给予患者初始剂量唑尼沙胺(100 mg/片)或安慰剂每次1片,每日1次口服,4周内递增至每次2片,每日2次.分别在治疗0、2、4、8、12和16周时进行随访.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后与基线期比较发作次数减少的中位百分比;次要疗效指标为发作次数减少大于50%的比例.同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总发作次数减少率中位数在唑尼沙胺组为33.33%,安慰剂组为0;唑尼沙胺组总发作次数减少>50%者38例(34.23%),安慰剂组21例(1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3=5.7159,P=0.0168).唑尼沙胺组治疗后无发作13例(11.71%),有效25例(22.52%),临床有效率为34.23%;安慰剂组无发作5例(4.72%),有效16例(15.09%),临床有效率为19.8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701,P=0.0135).唑尼沙胺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唑尼沙胺组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思睡、乏力、食欲下降、胃肠道不适、失眠和便秘.结论 唑尼沙胺作为部分性癫(癎)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8.
目的总结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用于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的疗效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5月我科收治的38例痉挛性斜颈的患者,在肌电图引导下采用A型肉毒毒素进行局部多点注射,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采用Tsui量表进行疗效观察,注射前、中、后分别对症护理。结果本研究中38例患者经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症状基本缓解19例,明显缓解16例,部分缓解3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92.11%;少数患者局部不良反应轻微、短暂,无并发症,护理效果良好。结论 A型肉毒毒素肌肉注射用于治疗痉挛性斜颈患者的疗效显著,同时应加强护理,最大限度的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99.
100.
1 病例 患者,男性,52岁.江苏省扬州市人,从事文职工作.头晕2月,伴复视、言语不清3周,于2008年7月28日入院诊治.2月前出现无明显诱因发热及头晕,1月前晨起出现眩晕及视物旋转,3周前出现复视、左侧颜面麻木伴言语不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