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口腔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篇
预防医学   5篇
肿瘤学   2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手部固定器在疑诊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磁共振检查中的应用.方法:将43例疑诊为RA的关节痛(腕关节和/或手指小关节)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2例使用机器原配胶垫置于双手掌之间用捆绑带进行固定作为对照组,21例使用自制手部固定器固定双手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均行双手掌指关节至腕关节的MRI扫描,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伪影及扫描时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运动伪影发生率(23.81%)显著低于对照组(63.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1,P=0.01<0.05);观察组运动伪影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Z=2.70,P=0.01<0.05);观察组扫描时间(32.71±2.41)min显著短于对照组(36.36±4.10) min,T=3.53,P=0.01<0.05.结论:自制手部固定器在疑诊类风湿性关节痛患者的手部磁共振检查中,可有效减少运动伪影,缩短扫描时间,保证图像质量及增加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刘志奇  刘立思  杨琨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7):2620-2622
目的:探讨1 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在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9月~2010年3月间49例患儿,对患儿行颞骨螺旋CT扫描和高频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以CT检查结果为标准,比较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的诊断结果与CT检测结果的一致性,计算Kappa值(κ值)。结果:49名患儿98耳中,CT检查显示中耳正常44耳,有中耳积液54耳。CT检查显示,正常的44耳中,43耳鼓室导抗图为单峰型(97.67%),1耳为平坦无峰型(2.33%);在CT检查显示有中耳积液54耳中,53耳为平坦无峰型(98.15%),1耳为单峰型(1.85%);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与CT测试结果的诊断符合率较高,κ=0.945。CT检查显示正常的44耳中,其1 000 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结果分别为:外耳道容积(Vec)(0.58±0.11)ml;峰声导纳值(Y)(0.60±0.25)mmho;鼓室导抗图宽度(TW)(132.48±31.36)dapa;峰声导纳值时外耳道压力(TPP)(20.47±35.01)dapa。结论:1 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与颞骨螺旋CT测试结果有较高的诊断一致性。在临床实践中,可以用1 000Hz探测音鼓室导抗测试的正常值作为标准来判断婴幼儿分泌性中耳炎有无鼓室积液。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膀胱容量监测技术在宫颈癌术后调强放疗(IMRT)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接受根治术后IMRT的宫颈癌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观察组采用超声膀胱容积测量仪监测膀胱容量,对照组采用医生口头指令和患者主观感觉膀胱充盈程度的方式。比较两组患者三维方向靶区移位误差、均匀性指数(HI)、适形度指数(CI)的差异,以及主要危及器官膀胱、小肠、直肠和股骨头受照体积百分比,再比较两组放疗期间出现的肠道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头脚和腹背方向的位移误差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1),但两组左右方向位移误差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I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C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小肠的受照体积百分比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直肠、股骨头的受照体积百分比虽小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腹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患者出现腹泻的时间早于观察组。结论 在宫颈癌术后IMRT中采用超声膀胱容量监测技术来维持膀胱充盈程度的一致性,可减少靶区位移误差,增加靶区勾画的精确性,保证有效的靶区照射剂量,且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危及器官的生理功能,减轻放疗反应,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气管插管致杓状软骨脱位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全麻气管插管致杓状软骨脱位的影响因素以及预防措施,方法:总结1991年1月-2000年12月医源性杓状软骨脱位13例的发生原因,结果:在13例中,8例为左侧脱位,5例右侧脱位。气管插管操作手法不当是导致杓状软骨脱位的直接原因,麻醉过浅,肌松不全明显妨碍插管操作,患者体型因素也增加了这种喉损伤的机会。结论:全麻期间发生杓状软骨脱位的原因很多,气管插管操作规范,麻醉深度适当可避免此类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反的疗效,探讨上颌前方牵引矫治的护理措施。方法:对23例骨性反患者使用上颌前方牵引器矫治的疗程进行观察,并对其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19名患者完成正畸治疗,反解除,达到治疗目标,成功率82.61%。SNA角增大2.3°,SNB角减少1.2°,ANB角增大3.5°,患者侧貌由Ⅲ类凹面型变为直面型。4例患者中途放弃治疗。结论:上颌前方牵引矫治骨性反的正畸治疗应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提高其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患儿GJB6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GJB6基因突变在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患儿的突变频率及主要的突变方式。方法:分别采集中国湖北地区925例非综合征型语前聋患儿及听力正常对照组180例的血样,应用PCR技术检测del(GJB6-D13S1830);扩增GJB6基因的编码区,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hromas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结果:925例患儿及正常对照组均未发现在西方常见的del(GJB6-D13S1830),也没有发现GJB6基因的其他突变。结论: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的发生不是GJB6基因突变而导致,针对GJB6的基因突变检测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G JB2基因突变在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患儿中的突变频率及主要的突变方式。方法:采集中国湖北地区986例非综合征型语前聋患儿血样,应用PCR技术扩增G JB2基因的编码区,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运用Chrom as软件进行测序结果分析。结果:986例患儿中共检测到138例发生G JB2基因突变,突变率为14.00%(138/986),其中双等位基因纯合或复合杂合突变率为6.19%(61/986),235delC约占所有突变的77.61%(156/201)。结论:在中国湖北地区非综合征型学语前聋患儿中,235delC是G JB2基因最常见的突变方式,针对该位点的产前基因诊断将是该地区降低语前聋发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损害及听力筛查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玲  黄红艳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0):3160-3162
目的:探讨高胆红素血症对新生儿听力的影响,比较两种听力检查方法对新生儿听力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0例新生儿的80耳进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检查,对听力检测异常的患儿在3~6月龄进行复检;分析血清胆红素水平与听力异常的发生及异常程度的相关性。结果:高胆组〔血清未结合胆红素(USB):268~583.1μmol/L〕新生儿BAEP异常明显高于对照组(USB<256μmol/L),二组BAEP初筛异常发生率分别为57.5%和15.0%;高胆组1/2以上的BAEP异常为中重度而对照组均为轻中度,6个月内复查高胆组仍有10.0%的耳未通过BAEP检查而对照组完全通过。BAEP异常组的USB显著高于BEAP正常组〔(317.08±108.25)vs(208.41±48.37)μmol/L,P<0.01〕,但BAEP异常的程度与USB无相关性。DPOAE和BAEP检测听力结果的符合率为78.75%,中重度听力受损二者一致性更好。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但血清胆红素浓度与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改变程度缺乏相关性。DPOAE和BAEP联合检查能更准确的评估婴幼儿的听力损失,二者在中重度听力受损的评估上有很高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总结原发性垂体腺癌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分析1例原发性垂体腺癌的临床表现、影像和病理特点,并结合相关文献综合阐述原发性垂体腺癌的诊断、治疗及其预后.结果 本例患者以多尿起病,伴头痛,垂体激素检查提示垂体前叶功能进行性减退,垂体MRI检查提示垂体占位性病变,在我院行2次经鼻蝶鞍区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分别为无功能腺瘤和不典型性垂体腺瘤,肿瘤增殖指数(Ki-67)达30%,建议患者放射治疗,患者拒绝,随访发现患者肿瘤颅内广泛转移,全身检查未见其他肿瘤性病变,诊断为原发性垂体腺癌.结论 原发垂体腺癌是临床上非常少见的一种肿瘤,多由侵袭性垂体腺瘤转化而来,术后病理检测Ki-67值的高低对于判断肿瘤的增殖程度以及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原发性垂体腺癌的治疗采取综合治疗,其预后与肿瘤对治疗的反应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免疫细胞浸润模式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HNSCC)中的特点,探讨肿瘤浸润性免疫细胞与肿瘤预后的关系。方法:通过CIBERSORT软件计算分析肿瘤样本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利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浸润性免疫细胞水平与总生存期之间的关系。结果:从TCGA数据库下载HNSCC组织403例、正常样品31例的数据,经过CIBERSORT软件分析获得免疫细胞占比,经过校正后得到345例HNSCC肿瘤组织和6例正常样品的免疫细胞组成矩阵,通过Kaplan-Meier方法分析显示:嗜酸性粒细胞构成比高的患者生存期短;γδ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构成比高的患者生存期更长。结论:对于不同分期和分级的HNSCC患者,浸润性免疫细胞的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嗜酸性粒细胞、γδT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高低可以作为HNSCC的重要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