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6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9篇
耳鼻咽喉   5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44篇
口腔科学   23篇
临床医学   127篇
内科学   65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25篇
特种医学   18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6篇
综合类   174篇
预防医学   107篇
眼科学   11篇
药学   91篇
中国医学   33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65篇
  2011年   75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2.
Podophyllotoxin (PPT) exhibited significant activity against P-glycoprotein mediated multidrug resistant (MDR) tumor cell lines; however, due to its poor solubility and high toxicity, PPT cannot be dosed systemically, preventing its clinical use for MDR cancer. We developed a nanoparticle dosage form of PPT by covalently conjugating PPT and polyethylene glycol (PEG) with acetylated carboxymethyl cellulose (CMC-Ac) using one-pot esterification chemistry. The polymer conjugates self-assembled into nanoparticles (NPs) of variable sizes (20–120 nm) depending on the PPT-to-PEG molar ratio (2–20). The conjugate with a low PPT/PEG molar ratio of 2 yielded NPs with a mean diameter of 20 nm and released PPT at ∼5%/day in serum, while conjugates with increased PPT/PEG ratios (5 and 20) produced bigger particles (30 nm and 120 nm respectively) that displayed slower drug release (∼2.5%/day and ∼1%/day respectively). The 20 nm particles exhibited 2- to 5-fold enhanced cell killing potency and 5- to 20-fold increased tumor delivery compared to the larger NPs. The biodistribution of the 20 nm PPT-NPs was highly selective to the tumor with 8-fold higher accumulation than all other examined tissues, while the larger PPT-NPs (30 and 120 nm) exhibited increased liver uptake. Within the tumor, >90% of the 20 nm PPT-NPs penetrated to the hypovascular core, while the larger particles were largely restricted in the hypervascular periphery. The 20 nm PPT-NPs displayed significantly improved efficacy against MDR tumors in mice compared to the larger PPT-NPs, native PPT and the standard taxane chemotherapies, with minimal toxicity.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胶束HPLC测定动物肌肉中三聚氰胺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方法 样品在酸性条件下,用乙 腈-磷酸盐缓冲液提取。以胶束溶液作为流动相,用HPLC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 线性范围为(0.1~10.0)mg/L,相关系数为0.9996。动物肌肉在(0.5~5.0)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回收 率在80%~110%。相对标准偏差〈10%。方法的最低检出限0.5mg/kg。结论该法实用、准确,为动物肌肉中 三聚氰胺残留量检测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逆处理概率加权(IPTW)法评估EB病毒(EBV)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 收集2012年10月—2021年4月淮海淋巴瘤协作组中8家医疗机构初诊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且具有全血EBV-DNA数据的4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IPTW法分析EBV载量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期的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绘制Kaplan-Meier曲线,组间比较采用Log rank χ2检验。结果 468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中,EBV-DNA阳性266例,EBV-DNA阴性202例。EBV-DNA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5年OS分别为62.5%和89.2%,两组比较,经Log rank 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00,P=0.000)。IPTW前,两组的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活动状态(PS)评分(ECOG PS评分)、原发部位、CA分期、Ann Arbor分期、白蛋白、乳酸脱氢酶、治疗方案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T...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比较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患者异位囊壁、子宫在位内膜和其他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子宫内膜的组织学特点及分子生物学特征,探究TGF-β1、Smads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募集行腹腔镜或宫腹腔镜联合术的巧克力囊肿患者,取其卵巢异位症囊壁组织作为卵巢异位症囊壁组,留取其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子宫在位内膜组;同期行宫腹腔镜联合术的其它卵巢良性肿瘤患者,取其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子宫内膜对照组。采用Masson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三种组织中纤维化形成和TGF-β1、Smads的表达情况。结果(1)Masson染色显示,卵巢异位症囊壁组可见大量的纤维化沉积,子宫在位内膜组、子宫内膜对照组均未见明显纤维化蓝染。(2)卵巢异位症囊壁组TGF-β1、p-Smad2/3表达水平分别为(0.039±0.024)和(0.035±0.014)均高于子宫内膜对照组(0.018±0.012和0.023±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在位内膜组p-Smad2/3表达水平(0.034±0.011)高于子宫内膜对照组(0.023±0.004)(P<0.05);卵巢异位症囊壁组Smad7的表达水平(0.006±0.003)低于子宫在位内膜组(0.019±0.011)和子宫内膜对照组(0.041±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在位内膜组Smad7的表达含量较子宫内膜对照组低(P<0.01)。结论TGF-β1、p-Smad2/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存在高表达,可能通过促进纤维母细胞增生、胶原蛋白的沉积导致异位病灶纤维化的形成,而Smad7作为抑制因子,在EMs中表达降低,对Smads介导的TGF-β1致纤维化的抑制作用减弱,也促使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纤维化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状态下,I型三磷酸鸟苷环化水解酶(GTPCH I)mRNA在2型糖尿病及硫辛酸干预大鼠主动脉中的表达。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5只,随机选择10只作为正常对照组(NC 组),25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8周后,小剂量链脲佐菌素注射诱导建立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成模21只),其中10只给予硫辛酸50?mg/kg腹腔注射,作为硫辛酸干预组(LA组),其余11只作为2型糖尿病组(T2DM组)。所有大鼠饲养16周后均处死测定其主动脉舒张功能,并用半定量RT PCR检测主动脉GTPCH I mRNA表达。结果:T2DM组和LA组主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EDVR)明显减弱,而LA组较T2DM组有明显改善(P<0.05)。主动脉GTPCH I mRNA的表达在T2DM组下降70.28%,LA组下降26.8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2DM大鼠离体主动脉EDVR减弱时,主动脉GTPCH I mRNA表达显著下降。硫辛酸可改善EDVR,此作用可能与改善GTPCH I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基于心肺运动试验(CPET)客观定量评估的个体化运动在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血压、血压变异性、脂代谢和脉搏波波形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济宁医学院教职工中的40例高血压患者,男23例,女17例,年龄(48.5±4.6)岁,年龄范围为40~58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CPET组,每组20例。常规组给予常规生活方式干预,CPET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CPET客观定量评估的个体化运动。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静息血压、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DSD)、日间收缩压标准差(dSSD)、日间舒张压标准差(dDSD)、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SD)和桡动脉脉搏波切迹幅度。结果 CPET组干预后收缩压[(126.8±8.2)mmHg(1 mmHg=0.133 kPa)]和舒张压[(75.3±6.1)mmHg]水平均低于常规组[(132.1±6.2)mmHg、(79.7±6.4)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ET组患者干预后LDL-C[(2.2±0.5)mmol/L]、总胆固醇[(4.8±0.6)mmol/L]、甘油三酯[(1.2±0.4)mmol/L]水平均显著低于常规组[(3.4±0.4)mmol/L、(5.3±0.7)mmol/L、(1.8±0.3)mmol/L],HDL-C[(1.5±0.2)mmol/L]高于常规组[(1.1±0.1)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PET组干预后24 hSSD[(10.3±4.3)mmHg]、dSSD[(11.6±3.8)mmHg]、nSSD[(9.5±4.1)mmHg]、24 hDSD[(9.7±2.8)mmHg]、dDSD[(11.2±3.3)mmHg]、nDSD[(8.2±2.8)mmHg]水平低于常规组[(13.4±5.4)mmHg、(14.3±4.8)mmHg、(12.1±3.4)mmHg、(12.4±3.4)mmHg、(13.0±4.2)mmHg、(10.1±3.8)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PET组干预后脉搏波切迹幅度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CPET客观定量评估的个体化运动用于高血压干预可改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降低血压变异性,改善脂代谢,增加脉搏波切迹幅度,改善血管弹性水平,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8.
无抽搐电休克治疗(MECT)是在传统电休克治疗基础上配合麻醉技术,是一种快速、安全、高效的治疗方法。MECT虽减少了因抽搐而产生的不良反应,但仍存在头痛、肌肉疼痛、认知功能损害等副作用。本文报告了1例MECT治疗后谵妄(PECTD)的案例,并对PECTD发生的可能机制进行探讨,考虑发作时间过长、双侧电极片放置是本例发生PECTD的可能原因。提示临床工作者加强对PECTD的预防、识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精细化护理管理对开放性四肢骨折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在该院手术室实施手术治疗的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102例,2017年6-12月的四肢骨折患者52例为观察组实施精细化护理管理,对照组2018年1-5月的四肢骨折患者50例,实施普通护理常规。对比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及两组患者切口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无论是浅部组织感染还是深部组织感染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52例患者中浅部组织感染2例,占3.85%,深部组织感染1例占1.92%,而对照组50例患者中浅部组织感染6例,占12.00%,深部组织感染3例占6.00%。而且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用于开放性四肢骨折患者的切口感染预防中,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杜纪鸣老师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紧密相关,其常见发病原因有寒邪内侵、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劳倦等,与人体的代谢及生理功能失调关系紧密。心脉痹阻为本病主要病机,一方面因虚致实,另一方面因实致虚。气虚、血瘀两种病理产物贯穿本病始终。临证时,杜老师遵循益气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治疗大法,把辨脏腑、辨主症、辨兼症等辨证方法融汇其中,同时不忘借鉴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成果完善方药。杜老师提出,对有易感因素的中青年易患人群,一定要早预防,通过早期调补脾肾、调理内分泌、代谢紊乱等,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延缓疾病的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