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67篇
  免费   592篇
  国内免费   532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13篇
基础医学   265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542篇
内科学   331篇
皮肤病学   21篇
神经病学   84篇
特种医学   156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187篇
综合类   678篇
预防医学   959篇
眼科学   36篇
药学   1042篇
  1篇
中国医学   364篇
肿瘤学   662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220篇
  2021年   228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56篇
  2018年   129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56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387篇
  2012年   574篇
  2011年   502篇
  2010年   367篇
  2009年   315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49篇
  2006年   176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黄芪干预腹膜纤维化的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及分析平台(TCMSP)检索黄芪的主要化学成分及靶点,并补充文献报道相关药理作用的成分作为潜在活性成分。以"peritoneal fibrosis"为关键词分别在OMIM、Genecards获取目前已知的与腹膜纤维化相关的疾病靶点,后取两者的交集靶点;对交集基因通过STRING数据库与Cytoscape 3.7.2软件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及蛋白互作(PPI)网络并筛选核心网络。基于R软件使用Bioconductor生物信息软件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富集分析,最终采用AutoDock软件将主要有效成分与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得出其结合能力。结果 筛选出20个黄芪活性成分及文献报道有相关药理作用4个, 457药物作用靶点,与674个腹膜纤维化病靶点取交集,得到86个共同靶点。GO功能富集分析提示黄芪拮抗腹膜纤维化主要参与了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的调节、细胞对化学的应激反应、炎症反应的调节等通路; KEGG通路富集分析主要涉及调控肿瘤、磷脂酰肌醇-3-羟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人类巨细胞病毒感染、HIF-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靶点与活性成分具有较好的结合能力。结论 黄芪治疗腹膜纤维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调节多种信号通路等相关。  相似文献   
2.
BackgroundInflammation triggered by oxidative stress can cause various ailments, such as cancer, rheumatoid arthritis, asthma, diabetes etc. In the last few years, there has been a renewed interest in studying the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on of plant constituents such as flavonoids and diarylheptanoids.AimTo evaluate the antioxidant,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and the total phenolic content of isolated compounds from Alpinia officinarum rhizomes. Furthermore, molecular docking was performed to study the binding mode of these compounds into the active site of cyclooxygenase-2 (COX-2).MethodsA. officinarum rhizomes were extracted by maceration, using methanol. This extract was further fractionated by partitioning with hexane, chloroform and ethyl acetate and these fractions on further purification resulted in isolation of five pure compounds. Characteriz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using 1H NMR, 13C NMR and MS. They were further evaluated for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using carrageenan-induced paw edema model in rats. Molecular docking study was performed using Glide module integrated in Schrodinger molecular modeling software.ResultsTh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as 1,7-diphenylhept-4-en-3-one (1), 5-hydroxy-1,7-diphenyl-3-heptanone (2), 3,5,7-trihydroxyflavone (Galangin, 3), 3,5,7-trihydroxy-4′-methoxyflavone (Kaempferide, 4) and 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 (5). The compound-3 and compound-5 (10 mg/kg) showed significant (p < 0.001)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potential. Moreover, total phenolic content was detected as 72.96 mg and 51.18 mg gallic acid equivalent respectively. All the five isolates were found to be good binders with COX-2 (average docking score − 9.03).ConclusionsGalangin and 5-hydroxy-7-(4″-hydroxy-3″-methoxyphenyl)-1-phenyl-3-heptanone exhibited anti-inflammatory and in-vitro antioxidant activity which may be due to presence of phenolic content in it. The molecular docking study revealed that these compounds have affinity towards COX-2 active site which can further be explored as selective COX-2 inhibitor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work justify the use of A. officinarum in the treatment of inflammatory disorders like rheumatoid arthriti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社区"5+1"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效果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山西省、江苏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选择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作为干预组(管理方式:社区"5+1"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对照组[管理方式:依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的相关要求],进行为期2年的随访观察。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信息等基本信息;采用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在干预前后测量生存质量。采用SAS 9.4软件进行双重差分法以及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基线时共纳入2 467名研究对象,终末时共1 924人接受了为期2年完整的随访管理。干预后,干预组、对照组患者生理健康维度(PCS)、心理健康维度(MCS)评分变化净差值分别为13.6分、29.8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患者PCS得分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医保类型、基线PCS得分以及所在地区,影响患者MCS得分的主要因素有年龄、医保类型、基线MCS得分、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所在地区。结论 社区"5+1"糖尿病分阶段达标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干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重睑术中采用经重睑切口的上睑旋转皮瓣矫正轻、中度内眦赘皮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 2016 年 7 月—2017 年 10 月,重睑术中采用经重睑切口的上睑旋转皮瓣矫正轻、中度睑板型内眦赘皮合并单睑的 34 例患者(试验组)临床资料;以同期 38 例接受传统“Z”成形内眦开大术联合重睑术患者为对照(对照组)。两组患者年龄及内侧赘皮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术前及术后 6 d、6 个月测量眼裂长度,计算眼裂长度改善程度;参照内眦赘皮矫正标准评价手术疗效。 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并获随访 6 个月。两组内眦赘皮明显矫正。试验组内眦处无切口;对照组遗留瘢痕,其中 6 例增生明显。术后 6 d 试验组及对照组眼裂长度改善程度分别为 3.63%±0.07%、3.70%±0.05%;术后 6 个月分别为 4.64%±0.09%、4.46%±0.10%;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005,P=0.996;t=0.287,P=0.871)。术后 6 个月疗效评价,试验组优 20 例、良 12 例、差 2 例,优良率 94.12%;对照组优 16 例、良 16 例、差 6 例,优良率 84.2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6,P=0.372)。 结论经重睑切口的上睑旋转皮瓣矫正轻、中度内眦赘皮手术操作简便、效果满意,内眦处无瘢痕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咽癌颈静脉孔侵犯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初治和4例复发鼻咽癌伴颈静脉孔侵犯者的临床表现、CT及MRI特征。[结果]12例中,5例表现为Ⅸ ̄Ⅺ颅神经均麻痹的颈静脉孔综合征,7例仅表现为Ⅸ颅神经麻痹。12例,有10例合并舌下神经管受累,3例有一侧的胸锁乳突肌及斜方肌萎缩,2例有一侧舌肌萎缩。CT及MRI显示鼻咽癌颈静脉孔侵犯主要有3种途径,分别为:①鼻咽病变通过茎突后间隙直接蔓延(4例,包括1例茎突后间隙复发);②转移淋巴结直接侵犯(4例,其中2例为咽后淋巴结转移,2例为颈动脉鞘淋巴结复发);③颈静脉孔骨性结构直接破坏(4例,其中1例为单纯颈静脉孔复发)。[结论]鼻咽癌可通过直接蔓延、咽后和颈动脉鞘区转移淋巴结侵犯及骨质直接破坏侵犯颈静脉孔,临床上出现Ⅸ ̄Ⅺ颅神经一支或多支均麻痹。CT和MRI,尤其是MRI对于病变的诊断、病变范围的确定和放射治疗计划的制定有非常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病患者常需要建立动静脉内瘘进行透析,常规间断缝合法吻合动静脉难度大、耗时长。为了缩短吻合时间,提高远期通畅率,进行了套叠粘接吻合法建立动静脉内瘘的实验研究,并将这一方法应用于透析患者建立动静脉内瘘的血管吻合。将动脉端套入静脉端,只需吻合两针,用医用胶封闭吻合口。经8个月观察,通畅率达100%,血流量均超过300ml/min。达到了透析需要。  相似文献   
8.
长效驱避剂的初步筛选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一种对人有效保护时间 >8h ,且安全经济的长效驱避剂配方。方法 采用实验室 (GB T173 2 2 .10 -1998)和现场的药效测试方法对所配制的驱避剂配方进行效果测试。结果 实验室试验表明 ,以 2 0 %IR3 5 3 5配制 10、12、13、14号驱避剂配方在实验室内对白纹伊蚊的有效防护时间可达 8h以上 ;现场试验表明 ,10、12、13、14号驱避剂配方对人有效防止丘陵地区伊蚊的叮咬时间达 9h ,有效防止稻田地区中华按蚊的叮咬时间达 8h。结论以 2 0 %IR3 5 3 5与纤维素配制的驱避剂对人的有效保护时间可达 8h。纤维素对IR3 5 3 5有一定延长有效保护时间的缓释作用。实验所用配方对人的皮肤无不良反应 ,可作为户外活动人群防止蚊虫刺叮的驱避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前列腺病变中E-钙粘素、p16和雌激素受体(ER)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状况及其与临床资料的关系,探讨基因过甲基化在前列腺癌(P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石蜡包埋前列腺全切术标本: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3例,高级别前列腺上皮内瘤(HGPIN)10例,有随访记录的PCa 20例。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技术对E-钙粘素、p16和ER基因CpG岛甲基化进行检测。结果:E-钙粘素、p16和ER基因过甲基化在PCa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0%、25%和65%。非恶性病变(BPH和HGPIN)很少发生DNA过甲基化。结论:PCa的发生及进展与E-钙粘素、p16和ER基因过甲基化密切相关,检测甲基化状况对HGPIN与PCa的鉴别诊断可能有辅助作用。E-钙粘素和ER基因过甲基化可能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对1971—1990年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癌症中心收治的428例鼻咽癌病人的发病和治疗情况进行分析。其中,中国人占303例(71%),白种人116例(27%)。中国人在该省鼻咽癌的年发病率是白种人的64倍,其中又以在中国出生的发病率最高,分别为白种人的104倍和北美出生的中国人的16倍。本组总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1%和39%,颈淋巴结阴性的病人5年生存率达64%;而阳性的病人只有44%。鼻咽癌的预后与它的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治疗前有无做颈淋巴结活检,以及性别有关,而与病人的人种和出生地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