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14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5篇
  3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KS治疗器与超短波治疗膝关节炎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夏新蜀 《中国临床康复》2004,8(8):1428-1429
目的:观察比较CKS治疗器与超短波治疗膝关节炎的治疗效果,探讨有效、简便、实用的临床及家庭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膝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CKS治疗组与超短波对照组(各30例),配合肌力训练,分别对其治疗三四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以统一标准判断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两组均取得较好疗效,显效率为40.00%和46.66%(χ^2=0.271,P&;gt;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CKS治疗器配合肌力训练治疗膝关节炎是一种有效、实用性强、便于携带的临床及家庭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正脑卒中是导致成年人永久性残疾的原因之一[1]。2/3的脑卒中患者存在行走障碍,跌倒风险较高且活动能力明显下降[2]。随着脑卒中发病率和致残率的逐年增高,卒中后康复需求问题也日益显著。研究表明脑卒中神经康复要点包括:高强度、高剂量、高重复性、任务导向性训练、自上而下(例如经颅磁刺激)与自下而上(例如机器人辅助训练)的方法的结合[3—6]。而康复机器人自20世纪80年代起就逐渐用于运动功能障碍的患者,尤其是神经功能受损所致的行走障碍[7]。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ppa(methyl pyropheophorbide-a)介导的光动力疗法(Mppa-PDT)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活性、触发其凋亡的机制。方法:Mppa-PDT作用于人卵巢癌SKOV3细胞后,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DAPI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核的形态学改变;DCFH-DA染色观察细胞内活性氧(ROS)的产生;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DNA损伤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53、Caspase-3、Bax、Bcl-2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1.Mppa-PDT能显著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的活性,其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P<0.05);2. Mppa-PDT诱导的人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空白对照、单药对照、单光对照)(P<0.05),且空白、单药、单光三组对照组间凋亡率无明显差异(P>0.05);3.LD50剂量的Mppa-PDT作用于人卵巢癌SKOV3细胞后,DAPI细胞核荧光染色可见到细胞核深染的凋亡细胞;DCFH-DA荧光染色发现Mppa-PDT组细胞内ROS水平高于三组对照组;单细胞凝胶电泳观察到Mppa-PDT组的DNA损伤情况高于三组对照组;Western blot检测发现P53、caspase-3、Bax蛋白升高,Bcl蛋白降低。结论:Mppa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能够显著抑制人卵巢癌SKOV3细胞活性并诱发其凋亡,且伴随有DNA损伤及线粒体凋亡途径的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实施缺血后处理对大鼠中枢神经缺血损伤及修复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对各组大鼠术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脑梗死体积测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大鼠缺血侧皮质及海马排斥导向分子A(RGMa)mRNA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皮质及海马RGMa及轴突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结果缺血后处理组较缺血/再灌注组12、24 h、2 d神经功能缺失改善(P<0.05)。缺血后处理组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0.01),其缺血侧皮质和海马RGMa mRNA及蛋白表达相比缺血/再灌注组降低(P<0.05)。缺血后处理组缺血皮质和海马NF-200光密度值比缺血/再灌注组升高(P<0.01)。结论缺血后处理能改善大鼠缺血性脑损伤导致的神经功能障碍,使轴突的损伤减少,起到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减少排斥性轴突导向因子RGMa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氦氖激光重复照射能诱导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进一步探讨氦氖激光功率密度与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于1999—02/10在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以不同功率密度氦氖激光(10,50,100和150mw/cm^2)照射培养人瘢痕成纤维细胞,照射时间分别为10,30min,1次/d,连续照射3d后24h,采用TUNEL技术、琼脂糖凝胶电泳法检测细胞凋亡,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坏死。结果:10,50mW/cm^2照射细胞10min或30min,无凋亡细胞出现;100mW/cm^2照射细胞10,30min时凋亡率分别为(7.20&;#177;0.43)%,(12.73&;#177;0.75)%;150mW/cm^2照射细胞10,30min时凋亡率为(14.47&;#177;0.68)%,(16.27&;#177;0.96)%,分别大于同期100mW/cm^2照射(t=0.36,P&;lt;0.01,t=0.24,P&;lt;0.001);DNA裂解片段分析示100,150mW/cm^2照射30min时可见特征性梯带存在;所有功率密度照射培养细胞10min或30min,都无坏死细胞出现。结论:以100mW/cm^2或150mW/cm^2功率密度氦氖激光重复照射能诱导培养瘢痕成纤维细胞凋亡。就诱导细胞凋亡而言,激光的功率密度比能量密度更重要。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将住院治疗的52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损伤平面T10—L1,ASIA分级C级)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给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站立床训练。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用ASI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ASIA-LEMS),Berg平衡量表(BBS),脊髓损伤步行指数Ⅱ(WISCI-Ⅱ)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有显著性(P0.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治疗组ASIA-LEMS评分、Berg平衡功能评分、WISCI-Ⅱ评分高于电动起立床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改良Barthel指数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下肢智能反馈训练系统对不完全性胸腰段脊髓损伤患者下肢运动能力恢复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观察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病程<12周)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每天治疗1次,共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评分及上田敏式偏瘫下肢功能量表对2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同时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价2组患者步行能力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发现2组患者下肢FMA评分、上田敏式分级及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28.14±3.37)分]、上田敏式分级[(10.29±1.69)级]及FAC评分[(3.86±0.77)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24.62±3.69)分、(8.85±1.73)级和(2.92±0.86)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步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的护理。方法对20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实施间歇性导尿,制订饮水计划,严格控制液体摄入量,制订个性化间歇性导尿方案。结果通过间歇性导尿,患者膀胱功能明显改善,膀胱容量均正常或接近正常,且残余尿量降至100 mL以下。结论间歇性导尿是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进行膀胱护理最安全的方法,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让患者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拟采用点穴分筋拨络法治疗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运用中医临床理论为该病的认识及防治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我院乳腺外科存在腋网综合征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1例,对照组41例。治疗组由专门从事传统康复的治疗师予以点穴分筋拨络法进行治疗,并提供健康教育;对照组不进行手法治疗,仅给予健康教育,两组患者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3周、6周进行随访,对比两组患者在肩关节活动度、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VAS)、上肢残疾功能评分(disabilities of arm,shoulder and hand scale,DASH)以及Barthel指数方面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在3周、6周随访时肩关节外展、前屈活动度,DASH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改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肩关节后伸、内收以及Barthel指数评分、VAS评分在3周随访时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6周随访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穴分筋拨络法能够改善乳腺癌术后腋网综合征患者肩关节活动受限,缓解患肢疼痛,提高上肢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