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 毫秒
1
1.
目的 总结颅内出血在GRE序列上的表现,探讨颅内出血在GRE序列上表现的生物物理学基础。方法 CT证实为急性颅内出血的21例患者,其中脑实质内出血9例,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脑挫裂伤5例,在发病6小时内行常规SE序列的TlWI、T2WI及GRE序列的T2*WIMRI检查,对急性出血的MR征象进行总结分析,并比较常规T2WI及T2*WI对急性出血的诊断价值。结果 9例脑实质内出血在常规MR上7例表现为等T1,2例表现为长T1,在T2WI上8例呈不均质的略高信号,1例为等信号,其中有5例在病灶核心区或边缘可见低信号。而在T2*WI上病灶边缘均可见明显的环状低信号或整个病变均呈低信号:7例珠网膜下腔出血中有只有3例在常规MR上可见短T1信号,其余4例均正常,而在T2*WI上7例均可见明显的低信号;5例脑挫裂伤表现为不均质的长T1长T2信号,在T2*WI上可见多发的点状低信号。结论 GRE序列对颅内出血的敏感性高,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常规的SE序列。临床怀疑颅内出血的患者在进行MR检查时,检查序列应常规包含GRE序列,以进一步提高MRI对其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在过去的十多年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 DWI)已经从实验领域进入常规的临床应用,并且从最初的脑中风早期诊断领域已经逐渐扩展到白质病变、肿瘤甚至其它系统、器官的疾病研究中^[1、3]。但是,在进一步的临床应用中出现了许多相关的技术难题,比如图像质量、回波时间过长、伪影等等。目前,伴随着多种磁共振软硬件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提高线栓法在制作兔大脑中动脉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的方法.方法 67只雄性新西兰白兔被随机分为4组,其中A组12只,用于进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以观察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B组7只,为假手术对照组;C组36只,用于探讨线栓法制作局灶性兔脑缺血模型时最合适的线栓头端直径;D组12只,用于对C组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对于B组以及C、D组插线成功的动物分别于插线后30 min、1 h、2 h、3 h、和6 h行T2WI和DWI检查,C组线栓插入颈内动脉小于4.0 cm的动物改行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结果颈动脉系统血管铸型可以清楚地显示兔颈动脉系统的走行特点及分支情况;最适合造成局灶性脑缺血的线栓头端直径是0.51~0.55 mm;当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时线栓很容易进入枕动脉而导致手术失败.通过选择合适的线栓和正确控制插线的方向,该模型的成功率由开始的25%提高至83.33%.结论选择合适的线栓以及熟悉兔颈内动脉系统的解剖及变异情况能够明显提高线栓法在制作局灶性兔脑缺血模型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解剖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7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A1 34例,A2 26例,A3 12例)采用解剖型接骨板治疗。结果经2~12个月,平均6个月的随诊,疗效满意。结论临床研究表明,解剖型接骨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尤其是粉碎性骨折,固定稳固,疗效好。强调术前准确复位和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下肢髋膝踝关节的早期被动活动的重要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应用多点接触接骨板促进骨折断端之间有效骨痂生长,促进骨折愈合的疗效与临床意义。方法常规手术切开,术中不剥离骨膜,以多点接触接骨板行骨膜外固定,术后不用外固定,尽早开始功能锻炼。结果新型接骨板固定四肢长管状骨骨折258例,共362个接骨板,其中随访了168例患者,骨折愈合牢固,愈合时间短。结论多点接触接骨板由于术中保护骨膜,有利于骨痂的生长,并且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骨皮质的压迫性骨质疏松,缩短了骨折愈合时间,减少了再骨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先天性巨结肠是儿童最常见的结肠病变。由于肠壁肌间神经节细胞缺如使病变肠段不能松弛,呈痉挛状态,粪便通过障碍。近端肠管逐渐扩张肥厚。本文回顾性分析40例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表现和腹平片、钡灌肠检查的X线表现。以期提高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X线诊断肺结核与尘肺病的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临床鉴别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某院收治的肺结核、尘肺病及尘肺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各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X线对其进行检查,回顾并比较三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主要差异,并判断其各自的特异性影像学特征,进行鉴别诊断。结果尘肺病与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均可见结节影,但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患者的结节大小、密度及分布均更为均匀,与尘肺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空洞征的肺结核、尘肺病及尘肺病伴肺结核的患者中,肺结核患者以薄壁空洞为主,伴有卫星灶;尘肺病患者以厚壁空洞为主,且空洞直径最小;尘肺病伴肺结核患者同样以厚壁空洞为主,但空洞直径最大。结论采用X线对尘肺病与肺结核进行诊断鉴别的过程中,要对其图像特征进行全面把握,分析特异性影像学表现,并结合其实验室检查结果、粉尘接触史等进行综合判断,提高鉴别有效率,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癌的影像学表现及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的MRI与经阴道B超影像学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MRI、B超诊断的影像学特点和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性。结果:MRI平扫及增强的术前分期诊断精确度为Ⅰ期80%,Ⅱ期85%,Ⅲ~Ⅳ期95%;经阴道B超检查术前诊断精确度为Ⅰ期70%,Ⅱ期80%,Ⅲ~Ⅳ期85%。结论:对于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分期,MRI与B超有相应的影像学特点及较多的特异性,但MRI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均高于B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数字胃肠机下结肠钡灌肠和仿真排粪造影对便秘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收集本院2014年7月~2016年8月收治的98例便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数字胃肠机下结肠钡灌肠和仿真排粪造影,观察钡灌肠和排粪造影表现,观察异常影像特征。结果:钡灌肠造影29例(29.6%)正常,69例(70.4%)钡灌肠造影异常,表现为横结肠下垂9例(13.0%)、结肠冗长38例(55.1%)、乙状结肠冗长22例(31.9%)。排粪造影有1例(1.0%)正常,97例(99.0%)排粪造影异常,表现为会阴下降65例(67.0%)、内脏下垂24例(24.7%)、直肠前突36例(37.1%)、直肠内黏膜套叠有22例(22.7%)。结论:数字胃肠机下结肠钡灌肠观察和仿真排粪造影能够清晰观察结直肠形态,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立体适型放射治疗对非小细胞肺癌放射治疗后复发患者的疗效和放射反应。方法:对54例常规放射治疗后局部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于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剂量为4.5~6.0Gy/次,隔日1次,肿瘤病灶总剂量为50-65Gy。结果:CR为18.5%(10/54)、PR为70.4%(38/54)、SD为7.4%(4/54)、PD为3.7%(2/54),总有效率为88.9%;1、2年生存率分别为63.0%(34/54)和25.9%(14/54);放射反应以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及肺纤维化为主,大多为Ⅰ~Ⅱ级,患者均可耐受。结论:立体适型定向放射治疗对局部晚期放疗后复发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