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脊髓损伤(spinal cordin jury,SCI)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严重影响,目前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但国内对此尚未普遍开展.中医理论在SCI及SCI后出现的排便异常尚未作相关总结.现有研究中医药对肠道自主神经系统已经成熟,其有效性获得国内外普遍承认,并较药物更易接受.为SCI肠功能障碍的研究打下基础.但目前国内对SCI后排便异常缺乏专业认识、项目资助和人员管理,临床研究欠规范,中医理论有待完善.现主要针对SCI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出现的排便异常,在中医病名、病机、主要方法、有效性、优势及存在问题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正大约70%的脊髓损伤患者经历了持续的疼痛,1/3的患者有严重的疼痛,而有些患者可能出现疼痛异常、疼痛过敏,疼痛对认知、情绪、日常生活活动和生活质量都有很大的影响[1—2]。Gellman等报告了在60例四肢瘫患者中复合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e,CRPS)Ⅰ型有10%的发病率[3]。我们采用康复团队模式治疗了1例颈脊髓损伤8年合并CRPS的患者,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疗效。 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将58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机器人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常规步行训练,机器人组则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外骨骼机器人步行训练。2组患者的步行训练均为每日2次,每次30 min,每周训练5 d,连续每次4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和4周后对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包括6 min步行测试(6MWT) 和功能性步行分级(FAC)]和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FMA-LE)]进行评估,并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检测2组患者的步态。 结果 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6MWT较组内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器人组治疗2周后与组内治疗前的6MWT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治疗2周和4周后,2组患者的FMA-LE和FAC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步频和步态周期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平地行走式下肢外骨骼机器人训练可改善脑卒中患者的步行能力和下肢运动功能,其疗效与常规步行训练相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确定基于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康复组合的临床结局评估工具入选条目。 方法 根据ICF康复组合条目池,邀请了15位国内专家进行3轮Delphi法专家共识会议,根据专家意见选择重要性程度高的条目构建以ICF为基础的基于功能的临床结局评价工具,并通过分析专家积极系数、权威系数、协调程度来检验该工具的可靠性。 结果 15位专家参与本研究的专家共识会议,通过3轮专家共识会议,最终选定评估工具由ICF条目中的17条组成,包括身体功能8项(b130精气神/能量与驱力、b134睡眠、b152情感、b280痛感、b455运动耐受功能、b620排尿、b710关节活动功能、b730肌肉力量功能)、一般任务和要求1项(d230执行日常事务)、活动功能3项(d410改变身体的基本姿势、d450步行、d465利用设备到处移动)、个人自理4项(d510盥洗自身、d530如厕、d540穿脱、d550吃)、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1项(d710基本人际交往)。3轮专家积极系数均为100%,权威系数0.81,最终结果数据的变异系数范围0.05~0.41。 结论 应用Delphi法构建了以功能为基础的临床结局评价工具,为临床医疗质量控制和医保给付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儿童脊髓损伤发病率逐年增高,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一直是临床康复的研究重点,运动训练是其主要的干预方式。现代智能康复设备不断推陈出新,包括减重步行训练、机器人辅助步行训练、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功能性电刺激踏车等,在儿童脊髓损伤的功能康复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旨在综述运动训练在儿童脊髓损伤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系统评价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康复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关于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同时检索已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研究人员对纳入文献进行严格评估及资料提取,采用RevMan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3个随机对照试验。Meta分析显示:机器人辅助治疗4 w、>4 w及随访3个月时的Fulg-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总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为6.86(3.25,10.46)〕;训练<6 w,脑卒中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近端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为1.38(0.52,2.23)〕,上肢远端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95%CI)的值为1.75(-2.63,6.14)〕。结论机器人辅助训练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尤其是肩肘关节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系统评价虚拟现实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中关于虚拟现实技术改善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随机对照试验。搜索时限从建库至2013年1月。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推荐方法逐一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对符合质量要求的文献数据采用RevMan 5.0软件对最终纳入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篇文献,其中上肢运动功能相关13篇,下肢运动功能相关7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虚拟现实技术疗法对Fugl-Meyer评定法(FMA)上肢部分(WMD=4.27,95%CI:2.47~6.06,Z=4.67,P<0.00001)及盒子和阻碍物测试(BBT)(WMD=9.29,95%CI:5.24~13.34,Z=4.50,P<0.00001)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Berg平衡量表(BBS)(WMD=1.63,95%CI:-0.83~4.09,Z=1.30,P=0.20)和步行速度(WMD=0.01,95%CI:-0.14~0.17,Z=0.18,P=0.86)与常规康复治疗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入文献质量的Jadad评分,低质量16篇,高质量4篇。结论虚拟现实技术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但对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康复医学科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由江苏省人民医院钟山康复分院收治的120例脊髓损伤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住院期间皮肤损伤的发生情况、类型、部位及护理干预等信息,分析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及特点。按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皮肤损伤,分为皮肤损伤组(33例)和对照组(87例)。统计两组患者入院时的一般情况、损伤和功能情况、合并症、康复和护理措施等资料,比较上述因素的组间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时发生皮肤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果 120例脊髓损伤患者中,有33例(27.5%)发生皮肤损伤,共发生46次皮肤损伤,其中擦伤发生27次(58.7%)、压力性损伤10次(21.7%)、撕裂伤5次(10.9%)、烫伤4次(8.7%)。皮肤损伤发生部位多集中在肢体(65.2%),其次是臀部和骶尾部(34.8%)。47.8%的皮肤损伤护理干预时间达到7 d以上。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功能障碍、入院方式、压力性损伤风险、营养和辅助排尿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未发现脊髓损伤节段和严重程度分级等因素存在显著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发生皮肤损伤与住院时间[OR=1.015,95%CI(1.005,1.025),P=0.003]、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OR=15.129,95%CI(1.370,167.066),P=0.027]、营养水平[OR=6.181,95%CI(1.185,32.243),P=0.031]有关。 结论 康复科脊髓损伤患者住院期间皮肤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长、有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和营养水平差是患者发生皮肤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住院时间较长、入院评估有压力性损伤发生风险和营养差的患者,需要进一步加强皮肤管理的宣教,减少皮肤损伤对康复训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