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及骨髓中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和辅助性T细胞17(Thl7细胞)的比率及其相应特异转录因子Foxp3、RORγt的mRNA表达水平,分析Treg/Thl7平衡的临床意义。方法:将46例MM患者分为初发组(n=20)、平台期组(n=16)、复发/难治组(n=10),以健康体检者(n=20)为正常对照组。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研究对象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细胞、Th17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率及Treg/Th17比值的变化;RT-PCR检测转录因子Foxp3及RORγt 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分析患者血清IL-6及CRP水平变化。结果: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患者外周血和骨髓Treg细胞比率较正常对照组及平台期组患者升高(P0.05);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Th17细胞比率与正常对照组及平台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初发组及复发/难治组患者外周血和骨髓中Treg/Thl7比值高于平台期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外周血及骨髓中Foxp3和RORγt mRNA的变化趋势与Treg/Thl7一致。MM患者血清中IL-6、CRP水平与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Thl7比值变化一致。结论:MM患者活动期外周血及骨髓中Treg/Thl7平衡向Treg倾斜,Foxp3表达水平升高;血清中IL-6、CRP水平与Treg/Th17比值变化趋势一致,可用于预测MM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CD5+B细胞对CD4+T细胞分泌Th1/Th2型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及其在大剂量地塞米松(high dose dexamethasone,HD-DXM)治疗后的变化。方法 采集5例初发原发性ITP患者HD-DXM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各20 mL及5例健康对照者外周静脉血20 mL,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进一步以免疫磁珠法分选CD5+B细胞、CD5-B细胞和CD4+T细胞。CD5+B细胞或CD5-B细胞与CD4+T细胞按1:9、1:5、1:3、1:1、3:1的梯度比例混合培养72 h或144 h。ELISA方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代表Th1型细胞因子)和IL-4(代表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共培养72 h后,健康对照者CD5+B细胞与CD4+T细胞比例在1:3时,细胞培养上清液IFN-γ浓度与T细胞单独培养时相比明显下降[(2 427.99±632.62)pg/mL vs.(1 109.25±338.10)pg/mL,P=0.001 2)];而ITP患者CD5+B细胞与CD4+T细胞比例在3:1时才对IFN-γ的分泌有显著抑制[(3 060.02±493.98)pg/mL vs.(1 769.45±634.73)pg/mL,P=0.000 3]。共培养144 h后得到相似的结果。HD-DXM治疗有效的ITP患者CD5+B细胞与CD4+T细胞比例在1:1时共培养72 h后,对IFN-γ的分泌有明显抑制[(3 600.02±838.00)pg/mL vs.(1 157.97±383.20)pg/mL,P<0.000 1]。健康对照者及ITP患者CD5+B细胞对CD4+T细胞分泌IL-4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原发性ITP患者CD5+B细胞抑制CD4+T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FN-γ的能力明显受损,经HD-DXM治疗后CD5+B细胞抑制IFN-γ分泌的能力可部分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硼替佐米剂量的PAD方案(硼替佐米+表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PAD方案治疗的32例M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硼替佐米1.3mg/m~2静脉注射(d 1、d 4、d 8、d 11)+表阿霉素20mg静脉滴注(d 1~4)+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d 1~4、d 8~11)治疗20例(PAD 1组);硼替佐米1.6mg/m~2静脉注射(d 1、d 8、d 15)+表阿霉素20mg静脉滴注(d 1、d 8、d 15)+地塞米松20mg静脉滴注(d 1~2、d 8~9、d 15~16)治疗12例(PAD 2组)。两组均以28d为1个疗程,化疗3~6疗程。比较两组MM患者完成3个疗程后的疗效与不良反应。结果:PAD 1组总有效率为80.0%,PAD 2组为83.3%,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D 1组带状疱疹(30.0%vs 0%)患者多于PAD 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D 1组与PAD 2组胃肠道反应(20.0%vs16.7%)、周围神经炎(25.0%vs 16.7%)、粒细胞减少(15.0%vs 16.0%)、血小板减少(10.0%vs 8.0%)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硼替佐米1.6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治疗与硼替佐米1.3mg/m~2每周2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疗效相似,且硼替佐米1.6mg/m~2每周1次静脉注射的PAD方案不良反应更少,更为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38例MM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VAD组)16例,采用长春新碱+阿霉素+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TVAD组)22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用沙利度胺。比较两组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TVAD组总有效率(77.2%)明显高于VAD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VAD组治疗后较治疗前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icroglobulin,β2-MG)、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浆细胞比例的下降及血红蛋白(haemoglobin,Hb)的升高幅度均大于VA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VAD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VAD组,不良反应经对症处理后均消失,不影响治疗。结论: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MM疗效显著、给药方便、患者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度缺铁性贫血(IDA)患者接受静脉铁剂治疗后铁代谢的变化特点,并观察静脉铁剂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7天及治疗结束时监测接受静脉铁剂(蔗糖铁)治疗的IDA患者血清铁、铁蛋白、总铁结合力、转铁蛋白、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等铁代谢指标,根据血红蛋白变化评价疗效,记录不良反应,并与口服铁剂进行比较。结果:IDA患者接受首剂蔗糖铁治疗后血清铁及铁蛋白即可达到正常范围,分别为(18.51±8.53)μmol/L和(78.34±28.32)μg/L,较治疗前均显著上升(P0.001)。在完成治疗剂量时,患者铁蛋白远高于正常范围,达到(1 679.73±432.15)μg/L(P0.001),而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水平变化不明显[(5.73±2.63)mg/L vs(7.64±3.84)mg/L,P=0.066],仍显著高于正常范围。口服铁剂组患者在血红蛋白升至正常范围时,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则恢复至正常水平(4.68±2.41)mg/L,但铁蛋白仅为(22.37±7.12)μg/L,较静脉铁剂组治疗结束时明显为低(P0.001)。2组患者近期有效率相当(100.0%vs 95.8%,P=0.230)。静脉铁剂组无一例患者因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结论:IDA患者接受静脉铁剂治疗后血清铁蛋白水平迅速变化,不宜作为停药标准;同时静脉铁剂疗效确切,耐受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中的发生率及清除Hp对ITP疗效的影响。方法用14C尿素呼气试验或胃镜取材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88例ITP患者的Hp感染情况,并选择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将88例受检者中的60例Hp(+)ITP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抗Hp治疗,对照组30例,单用糖皮质激素。结果 ITP组Hp感染率为68.1%,而健康对照组Hp感染率46.1%,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30例Hp(+)患者经抗Hp治疗后总有效率90%(28/30),对照组总有效率63%(19/30),两组比较P0.05;1年内复发率治疗组4例(13.3%),对照组14例(46.7%),两组比较P0.05。结论 ITP患者有高Hp感染率,抗Hp治疗可作为Hp阳性ITP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之一,并可减少其复发。  相似文献   
7.
<正>患者男,47岁,因胸背部疼痛2年,加重1个月于2013年8月19日入院。患者于2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两侧肋骨疼痛不适,随后发展至后背部,1个月前自觉胸背部疼痛较前明显加重,伴右侧踝关节疼痛,影响活动及睡眠,于2013年6月至上海光华医院就诊,查血常规:白细胞总数5.50×109/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23;血红蛋白162g/L;血小板计数188×109/L;尿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脾多肽联合PAD对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β-骨胶原交联(β-CTX)和护骨素(OPG)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2018年在该院就诊的96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予以PAD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脾多肽治疗.观察2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M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骨髓瘤细胞比例、成骨细胞个数、破骨细胞个数、浆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清BALP、β-CTX、OPG水平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3.33%,高于对照组的60.42%(P<0.05).2组治疗前血清M蛋白、β2-微球蛋白,骨髓瘤细胞比例、成骨细胞个数、破骨细胞个数、浆细胞比例,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清BALP,β-CTX、O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M蛋白、β2-微球蛋白水平,骨髓瘤细胞比例、破骨细胞个数、浆细胞比率、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和β-CTX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而成骨细胞个数及血红蛋白、BALP、OPG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降低程度更明显(P<0.05),而其他指标均为观察组降低或升高程度更明显(P<0.05).结论 脾多肽联合PAD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更佳,可改善骨髓细胞的比例,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并观察骨髓巨核细胞数与疗效的关系。方法 18例慢性难治性ITP患者皮下注射rhTPO 300 u/kg.d^-1,疗程14 d或血小板〉100×109/L后停药,动态观察患者血常规,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并分析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8例患者rhTPO治疗后,完全反应(CR)7例,有效(R)8例,无效(NR)3例。用药前血小板平均值为10±5.4×10^9/L,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平均最高值为116.4±82×10^9/L,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P〈0.01)。多数患者对药物耐受良好。rhTPO治疗有效患者骨髓巨核细胞数与血小板上升数值呈正相关(r=0.582,P=0.003)。结论 rhTPO治疗慢性难治性ITP具有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轻微,骨髓巨核细胞数越多的患者疗效越显著。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