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3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19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预防医学   128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1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铁死亡是一种非凋亡性调节性细胞死亡(RCD),表现为多细胞器调节信号的变化。目前,已明确部分铁死亡上游执行机制,即不稳定铁池的产生和/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的抑制或失活,和下游的脂质过氧化物产生和积累的触发机制;同时铁死亡相关信号分子可发生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参与信号网络功能调控。功能上,铁死亡既参与外源物诱导的致癌作用,也可介导外源物对肿瘤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本综述拟阐述铁死亡的相关信号通路,阐明不同细胞器参与铁死亡调控的分子机制,探讨外源化学物靶向铁死亡信号分子介导的抗肿瘤作用,为铁死亡依赖性致癌作用防制策略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我国农村老年人抑郁倾向与认知功能变化轨迹的关系。方法 基于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CLHLS)中2011-2018年农村≥65岁老年人的数据,分别构建无条件和条件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分析我国农村老年人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得分变化轨迹及与抑郁倾向的关系。结果 最终纳入了1 788名2011/2012年开始调查的农村老年人,其中有抑郁倾向者占19.1%;有、无抑郁倾向者基线MMSE得分别为26.62±3.54和27.59±3.17。无条件和条件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结果显示:MMSE得分下降率为0.52分(P<0.05);纳入协变量前后,有抑郁倾向者MMSE初始得分比无抑郁倾向者分别低0.84分(P<0.05)和0.81分(P<0.05),有抑郁倾向者MMSE得分下降速度比无抑郁倾向者分别慢0.33分(P<0.05)和0.40分(P<0.05)。结论 我国农村老年人抑郁倾向与认知功能变化轨迹有关,有抑郁倾向者处于更低水平轨迹,提示应积极关注我国农村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并及时干预,以延缓或防止老年痴呆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我国中老年人共病发展轨迹及其对新发失能的影响,以识别具有相似共病发展历程的同质群体,为我国中老年人群的失能风险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2011-2018年4期数据,采用组基轨迹模型拟合共病发展轨迹,进而采用含时间依存协变量Cox回归模型分析其对新发失能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8 580名中老年人,依据中老年共病发展轨迹趋势,可分为无共病型(2 136人,24.90%)、新发-发展型(3 758人,43.80%)、适度-发展型(2 270人,26.45%)和严重-发展型(416人,4.85%)4种类型。适度-发展型和严重-发展型人群中女性、自评健康差、超重/肥胖、单身、居住在农村、家庭年人均支出水平高、发生新发失能的占比较高。调整人口学、行为学协变量后,与新发-发展型相比,严重-发展型(HR=3.132,95%CI:1.884~5.207)的失能风险最高,适度-发展型(HR=1.400,95%CI:1.026~1.909)次之,无共病型(HR=0.631,95%CI:0.424~0.938)最低。结论 我国中老年人的共病发展轨迹存在异质性,共病发展轨迹的失能风险随共病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提示共病发展轨迹升高是发生失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EP15-A3文件在正确度验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EP15-A3文件5×5实验设计方案,用IFCC提供的Rela A(水平1)和Rela B(水平2)样品、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909C参考物质分别验证肌酐(Cr)、尿素(Urea)、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葡萄糖(Glu)的正确度。每个样品每天1批,每批重复5次,共5 d,每个样品获得25个数据。用Grubbs'法计算离群值,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计算用户的批内不精密度(S_R)和实验室内不精密度(S_(WL)),基于S_R和S_(WL)计算结果的均值及其标准差,计算靶值(TV)及其标准误差,最后计算出TV的确认区间(VI),观察各指标检测均值是否在VI内,如通过则用户证明了候选方法的偏差可接受;若不通过则计算均值和TV的相对偏差,观察该相对偏差是否小于用户定义的可接受范围(1/2 TEa),若是则证明候选方法的偏差可接受。否则,需查找原因或与厂家联系。结果6个生化项目的测定结果均通过Grubbs'法离群值检查,各项目无离群值。该次验证实验中,除NIST 909C参考物质样品Urea、TC,Rela样品Cr水平2均值不在VI内,但相对偏差均小于1/2 TEa外,其他均值都在VI内。结论用EP15-A3文件进行验证的6个生化项目的正确度均符合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5.
性染色体数目异常疾病是一类严重困扰人类生活的综合征,患者多能生存,但常有性腺发育不全、多发畸形、不育等异常表现。该病无法治愈,经激素替代治疗等干预措施可有效缓解症状,但早期确诊严重依赖于相关临床诊断技术的发展。该文拟就现今常见检测性染色体数目异常技术的发展作一综述,比较各技术优缺点及评价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以方便检验工作者科学合理地采用相关技术,为临床提供更为准确可靠的实验室依据,推进对该类疾病的诊治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临床实验室管理是现代管理与医学检验相交叉的一门新生学科,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临床实验室管理主要教学内容包括实验室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经济管理等.通过临床实验室管理课程的教学,笔者对这门课程的地位、内容及知识结构的设置、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展开及考核制度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目的在于不断提高临床实验室管理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积极性,达到教学要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20,(5):636-640
目的:综述生物膜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为肿瘤免疫治疗的纳米药物设计及临床转化提供思路。方法:以"肿瘤免疫治疗""生物膜纳米系统""药物靶向递送""抗原递呈""纳米载体""肿瘤疫苗""Tumor immunotherapy""Bionic membrane nanosystems""Drug targeted delivery""Antigen presentation""Nano carrier""Tumor vaccine"等为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PubMed、Elservier、SpringerLink等数据库中组合查询2000年1月-2019年10月发表的相关文献,总结生物膜纳米载药系统在肿瘤免疫治疗中的应用。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相关文献379篇,其中有效文献52篇。生物膜纳米系统在免疫刺激性细胞因子(利用细胞膜磷脂双分子层内疏水外亲水的特性,形成天然的载药空腔负载化疗药,同时利用细胞膜表面的功能性蛋白对免疫刺激因子的吸附作用,以达到化疗和免疫治疗的协同作用)、单克隆抗体[如用红细胞膜包被抗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的单克隆抗体(mAb),以增加抗体类生物药物在体内的长效循环和细胞摄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将PD-L1表达在293T细胞膜上,有助于打破树突状细胞的免疫沉默)、肿瘤疫苗(利用肿瘤细胞自身细胞膜包裹免疫佐剂,获得伪装后的仿生纳米疫苗,以刺激T细胞的增殖和免疫应答)等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应用。生物膜纳米载体能够有效保护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生物活性,并通过肿瘤细胞细胞膜和免疫细胞细胞膜等生物膜表面特殊的理化性质实现药物的靶向递送和肿瘤微环境的刺激,提高肿瘤免疫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微纳米机器人是特征尺度为微米或纳米级的小型化机器人,可通过精准导航到达现有医疗器械难以企及的人体区域,在靶向递送、微创手术、健康监测等方面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实时高分辨率影像学定位追踪是完成微纳米机器人体内精准导航的先决条件。本文对影像学定位追踪体内微纳米机器人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双膦酸盐是用于骨骼疾病及钙代谢性疾病治疗的一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佩吉特病、高钙血症等。同时临床研究显示双膦酸盐还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乳腺癌、肾癌、前列腺癌等疾病的辅助治疗,改善患者的临床结局,尤其是唑来膦酸盐的抗肿瘤效果更具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本文就双膦酸盐在肿瘤辅助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我国卫生机构床位数(下称床位数)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床位资源配置效率和制定卫生政策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及《中国统计年鉴》31个省份每千人卫生机构床位数(下称每千人床位数)资料,以省份水平为研究尺度,首先运用全局空间自相关从整体上判断我国床位数是否存在空间聚集性;进一步地,运用局部空间自相关探索床位数的空间聚集类型;最后,结合我国东中西部行政区域划分,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从空间角度研究性别比、老年人口比例、人均GDP、公路里程数、床位使用率及医疗卫生支出等因素对床位数的影响,同时,将GWR建模结果同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2013-2015年,我国平均每千人床位数分别为4.58张、4.86张、5.13张,呈稳步增长趋势,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中部地区较高,西部和东部地区较低,尤以东部更显著。床位数在省份水平具有明显的空间聚集性,三年的Moran’I指数分别为0.157,0.185,0.223(P0.05);三年内空间聚集类型显示,福建、广东及其周边省份呈低-低聚集,西藏和甘肃呈低-高聚集;自2014年起,出现以重庆为中心的高-高聚集区域。从空间分布影响因素来看,东中部主要受老年人口比例影响,而西部受男女比例、城镇人口比例及医院床位使用率的影响。同时,GWR拟合结果全面优于OLS。结论我国床位数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中、西部各具相应的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