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1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外科学   15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15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研究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增强人乳头状瘤病毒(Papillomavirus,HPV)持续感染的免疫机制。方法选取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收治的100例HPV感染患者,20例正常人做对照组,根据其是否伴有Ct感染将其分为Ct/HPV共感染组和HPV单纯感染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混合淋巴细胞抗原递呈能力,LC密度,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结果 Ct/HPV共感染组和HPV单纯感染组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且Ct/HPV共感染组的IL-1β、IL-6、IL-10和IL-12均明显高于HPV单纯感染组,IFN-γ和TNF-α显著低于HPV单纯感染组(P0.05);Ct/HPV共感染组和HPV单纯感染组的抗原递呈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均呈下降趋势(P0.05),且Ct/HPV共感染组抗原递呈能力显著低于HPV单纯感染组患者(P0.05);LC密度在HPV单纯感染组患者出现显著降低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Ct/HPV共感染组患者的LC密度与HPV单纯感染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Ct感染改变细胞因子分泌,并通过减少抗原递呈细胞,抑制细胞介导的免疫阻止了机体对HPV的清除,引起HPV的持续感染,而加快诱发宫颈癌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高频超声对女性肛门括约肌进行显像与评价,验证高频超声运用于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评估的可行性。方法 2020年1月-2021年3月期间行盆底超声检查的110例女性受检者,通过高频线阵探头分别从横断面及矢状面对其肛门括约肌进行连续性扫查,而后两位经验不同的研究人员在互盲情况下独立对肛门括约肌的影像进行完整性评价,记录肛门括约肌损伤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全部受检者中,高频超声均可从横断面及矢状面清晰地显示各水平肛管特征性的解剖结构,从而当出现异常的超声表现时,可以实现对肛门括约肌损伤的检出。通过Kappa一致性检验可得高频超声对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评价在不同经验的研究人员间也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0.888,P<0.05)。结论 高频超声通过对各水平肛管的清晰成像,可以实现对肛门括约肌的完整性评价,为肛门括约肌的评估提供一种新的影像学手段。  相似文献   
3.
4.
许沛  黄显龙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8,33(11):2808-2812
目的探讨香丹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7年2月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治疗组(40例)。对照组静脉滴注左卡尼汀注射液,100 mg/k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0.5 mL/kg加入5%葡萄糖溶液100 mL,最大剂量15 mL/d,1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症状改善时间、心肌酶谱、心功能指标、氧化应激指标、免疫球蛋白和淋巴细胞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77.5%、95.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胸闷、头晕、肢冷、烦躁等症状改善时间比对照组显著缩短(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心肌酶谱和心功能指标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gA、IgG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外周血Th17细胞百分率、Th17/Treg比率均显著减小(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P0.05)。结论香丹注射液联合左卡尼汀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更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心功能,调控机体氧化应激状态,增强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正>创伤性骨折是一种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骨科常见疾病,尤以肢体骨折发病率最为显著。当骨折发生时,患者机体内会发生急性期反应,其中,炎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等,在外因刺激下其表达水平上发生显著变化并导致机体免疫力有所改变[1]。IL是一种由多种细胞(如白细胞)产生并相互作用于多种细胞(白细胞或免疫细胞)的炎性细胞因子。IL家族种类繁多,目前发现至少38个,其中IL-1β、IL-6与创伤修复和免疫功能改变有着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补充性肠外营养对食管癌术前系统免疫炎症指数及术后预后营养指数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12月上海市静安区闸北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46)和对照组(n=44)。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充性肠外营养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 d、治疗后7 d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预后营养指数(PIN)、疼痛程度、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所引起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1 d和治疗后7 d,实验组SII为442. 12±20. 56、413. 56±20. 41,显著低于对照组501. 56±20. 54、486. 21±20. 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7 d,实验组PIN 48. 56±4. 41显著高于对照组38. 21±4. 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7 d,实验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为(1. 55±0. 45)分,显著低于对照组(3. 45±0. 4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实验组生活质量简表(SAF-36)评分为(91. 89±5. 61)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3. 16±5. 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 73%(1/46)显著低于对照组15. 90%(7/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补充性肠外营养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前较高的系统免疫炎症指标,同时可以明显提高患者术后预后营养指数,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改善生活质量,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阿司匹林对消化性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方法选取上海市彭浦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消化科于2014年6月—2017年6月门诊及住院收治的38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同期就诊的38例非消化性溃疡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HP感染和服用阿司匹林的情况进行检测,并分析其对消化性溃疡的协同致病作用。结果单纯服用阿司匹林者:胃溃疡OR值为5.72,十二指肠溃疡OR值为5.68;单纯HP感染者:胃溃疡OR值为5.58,十二指肠溃疡OR值为19.47;服用阿司匹林且伴HP感染者:胃溃疡OR值为15.22,十二指肠溃疡OR值为24.41。不规律服药组及规律服药组与未服药的无溃疡患者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阿司匹林与感染HP在胃溃疡中有一定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集束化循证策略在重症颈段脊髓损伤患者呼吸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7月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80例颈段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先后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采取集束化循证策略及常规护理,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道并发症发生率及白细胞计数、hsCRP与IL-6的炎性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将集束化循证策略应用于重症颈段脊髓损伤患者的呼吸道管理中,有助于降低患者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其临床症状,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院内工勤人员进行个体化培训后的感控认知度,并评价其成效。方法 从闸北区中心医院随机抽取98名工勤人员,随机分为试验组(49名) 和对照组( 49名)。 对照组工勤人员按照常规方法培训,试验组工勤人员参考其年龄、性别、工龄、学历及岗位特点等相关因素,进行个体化培训,培训结束后调查分析并观察两组各项指标的差异,评价个体化培训成效。结果 两组工勤人员年龄、性别、工龄、学历结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试验组工勤人员感控认知度高于对照组( P<0.05) 。除手卫生外,其余各教学内容的认知和行为水平试验组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个体化培训后半年内的分管科室院内感染发生率较培训前6个月下降了0.532%;结论 个体化培训能够提高院内工勤人员感控的认知度,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可有效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有助于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