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0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11篇
基础医学   9篇
口腔科学   769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2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8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篇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33篇
  2012年   81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121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84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前,晚期头颈肿瘤的5年生存率在30%左右,对晚期头颈肿瘤需采用综合序列治疗。肿瘤综合治疗(combined treatment)的概念在上世纪50~60年代即被提出,主要是指手术与放疗的结合。20世纪70年代化疗在头颈肿瘤治疗中的地位被正式确认,并被公认为与外科及放射治疗一起成为"正规"的  相似文献   
62.
背景:低温冻存可以降低组织和器官的抗原性,而对细胞的影响,存在较大争论。目的:探讨液氮冷冻对成骨细胞免疫原性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配对设计实验。单位:实验于2003—07/2004-03在山东大学附属齐鲁医院实验中心完成。材料:4只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3H—TdR由山东大学核医学教研室提供。方法:于兔胫骨骨膜取材,体外原代培养成骨细胞,传代鉴定后液氮冻存3个月,复苏。设新鲜培养细胞为未冻存组,冻存3个月后复苏细胞为冻存组。利用流式细胞仪,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测定冻存前后成骨细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histocompatibmty complex—I,MHC—I)抗原阳性率。同时建立成骨细胞、淋巴细胞混合培养模型,利用B液闪计数仪测定每分钟闪烁数,计算淋巴细胞刺激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冻存前后成骨细胞MHC—I抗原阳性率及淋巴细胞刺激指数。结果:未冻存组成骨细胞MHC—I抗原阳性率和刺激指数明显高于冻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液氮冻存后成骨细胞免疫原性显著降低,低温液氮冷冻是一种理想的降低成骨细胞免疫原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改良Twin-block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前后关节盘形态和位置的变化.方法 将2015年7月~2016年6月就诊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口腔科,经临床及MRI检查诊断为单侧或双侧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并接受改良Twin-block矫治器进行治疗者19例,共28侧关节纳入研究,治疗前后均拍摄MRI,测量治疗前后关节盘前后径、盘髁距离、盘髁角度并进行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的关节盘形态进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P<0.01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9例患者28侧关节盘均存在可复性前移位,经过改良Twin-block治疗后,24侧关节盘位置恢复正常,4侧关节盘在闭口时仍处于前移位状态.治疗后关节盘前后径增加,盘髁距离、盘髁角度减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关节盘形态治疗前以V形最多(16侧),其次为双面平滑形(9侧);治疗后以双凹形(16侧)和双面平滑形(10侧)为主;治疗后关节盘形变程度减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侧关节盘复位失败者,治疗前盘髁距离及盘髁角度相对较大,关节盘形变相对较重.结论 改良Twin-block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盘可复性前移位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发生移位的关节盘前后径及位置恢复,使关节盘形变减小.但对于关节盘移位及形变程度较重者,其治疗效果可能不理想,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分层研究,并延长随访时间.  相似文献   
64.
目的: 回顾分析下颌骨中心性癌的临床、病理以及预后特点。方法: 纳入2010—2015年于我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下颌骨中心性癌患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治疗信息、影像学信息、病理学信息、随访记录,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36例患者,其中34例随访信息完整。随访患者中,男22例,女12例;年龄31~60岁23例,>60岁11例;有既往吸烟史13例,有既往酗酒史4例。瘤体最大直径中位值为4 cm,瘤体最大直径≤4 cm 21例,瘤体最大直径>4 cm 13例。病理报告提示9例存在同期淋巴结转移,所有术区切缘均为阴性。28例接受术后放疗,9例在随访期间死于肿瘤局部复发或肿瘤远处转移。结论: 手术是治疗下颌骨中心性癌的主要措施。瘤体位于下颌骨体部以外,同期肿瘤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较高的术后肿瘤局部复发几率。既往酗酒史对肿瘤术后远处转移有一定促进作用,瘤体最大直径>4 cm的患者,总体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5.
目的: 分析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为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2016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收集、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感染来源、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细菌培养、治疗和预后。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70例患者中,男57例,女13例,平均年龄57.8±11.42岁。主要的发病来源为下颌前磨牙及第一、第二磨牙(38.6%)。根尖周炎是最常见的牙源性感染的病因。治疗包括抗生素和经颈部纵隔引流(63例)、胸廓切开术(7例)。死亡率为5.7%。影响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为发生并发症(P<0.005)和严重脓毒症或败血性休克(P<0.002)。 结论: 成功治疗牙源性下行性坏死性纵隔炎的关键是对疑似症状的迅速诊断、快速CT扫描和彻底的纵隔引流。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以C4神经前支主干作为动力神经移位修复副神经重建大鼠斜方肌功能的可行性,为临床用于副神经缺损的动力性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36只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n=18)。实验组左侧行C4副神经移位重建术,对照组左侧行副神经切除术;两组右侧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正常对照。术后1、2、3个月实验组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及肌肉功能检测,计算潜伏期延迟率、最大波幅恢复率及肌张力恢复率;取两组斜方肌行HE染色,计算肌细胞截面积恢复率;取实验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行甲苯胺蓝染色,计算吻合口远端有髓神经纤维恢复率。并于术后1、3个月取实验组斜方肌及神经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随时间延长,实验组斜方肌CMAP最大波幅逐渐增加,潜伏期缩短,肌张力逐步恢复;神经吻合口远端有髓纤维逐渐增加。至术后3个月肩、背斜方肌CMAP最大波幅恢复率为63.61%±9.29%、73.13%±11.85%,潜伏期延迟率为130.45%±37.27%、112.62%±19.57%,肌张力恢复率为77.27%±13.64%、82.47%±22.94%,有髓纤维通过率为82.55%±5.00%。随神经支配恢复,实验组肌细胞截面积亦逐渐增大,且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斜方肌肌节排列紊乱,3个月时逐步趋于整齐。结论 C4副神经移位重建术可有效重建大鼠斜方肌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67.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是一类长度超过200个核苷酸、不编码蛋白质的功能性RNA分子。lnc RNA通过表观遗传修饰与转录调控、转录后加工、翻译调控等多种机制,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最新研究表明,lnc RNA与免疫细胞的分化和激活密切相关,进而影响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就lnc RNA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8.
目的研究小鼠下颌第一磨牙中后期牙胚发育过程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牙齿细胞外基质分泌和矿化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MMPRIN在牙胚发育各个阶段中的表达定位;应用体外牙胚器官培养法以及抗体阻断的方法观察EMMPRIN功能性缺失对于牙胚形态发生的影响;采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EMMPRIN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EMMPRIN蛋白特异性地表达于牙胚的帽状期、钟状期以及其后的分泌期;阻断体外培养牙胚中EMMPRIN的蛋白活性可导致牙釉质形成障碍,同时下调牙胚培养物中EMMPRIN相关基因MMP-9、MMP.13、MMP.20、ALPL、ameloblastin、amelogenin和enamelinmRNA的表达。结论EMMPRIN的表达贯穿于牙胚发生发育的多个阶段;EMMPRIN可能通过调控金属基质蛋白酶和(或)相关釉质基质蛋白而在成釉细胞的分化及釉质基质的分泌、矿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69.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起源于颈动脉体,仅占头颈部肿瘤的0·2 2%[1],是发生于颈动脉体的一种罕见内分泌肿瘤,如不及时治疗,病死率可达3 0%。研究[2-3]认为,CBT的发生与遗传易感性及环境中慢性低氧刺激有关。近来发现,大约3 5%的病例发生氧敏感基因的突变,因而认为此基因的突变也是CBT发生的一个原因[3]。临床上表现为无痛性颈部肿块,偶尔患者可出现疼痛并放射到头部及肩部。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但手术具有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临床护理也比较复杂。现将其近期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术前护理1.1心理护理贯穿于该病的整…  相似文献   
70.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是一种蛋白质,在血管生成和肿瘤发生中具有关键作用。人源化抗VEGF-A单克隆抗体Bevacizumab(美国Genentech公司的抗癌药,商品名Avastin)已获得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的批准上市用于一线药物结合化学疗法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和非鳞状上皮细胞、非小细胞起源的肺癌。试验表明,肿瘤和基质细胞产生的VEGF-A在免疫缺陷小鼠中可以促进人类移植瘤的血管生成,这一作用可以被抗VEGF抗体所封闭。尽管体外实验表明,VEGF-A和抗体之间的亲和力可以表现为阻断VEGF刺激内皮细胞增殖的速度,但在大多数动物模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