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8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3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
背景与目的: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更新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及其趋势的统计资料。本文分析2016年上海市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的基本情况及其2002—2016年的变化趋势。方法:采用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的人群基础肿瘤登记管理系统和死因登记系统收集的2002—2016年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资料,按诊断或死亡年份、年龄组分层分析,计算数量、构成比、粗率、年龄别率、年龄标准化率(标化率)等指标,分析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各个维度的数量和率值趋势,标化率应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分析变化趋势。计算不同诊断年份组合的新发病例的部分诊断特征指标的数量和构成比。应用Segi’s 1960年世界标准人口构成计算标化率。 结果:2016年上海市子宫颈癌新发病例和死亡人数分别为987例和267人,粗发病率为13.53/10万,标化发病率为8.26/10万,粗死亡率为3.66/10万,标化死亡率为1.87/10万。年龄别发病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55 ~ 59岁组和45 ~ 49岁组达到高峰。年龄别死亡的数量和率值分别在50 ~ 54岁组和80 ~ 84岁组达到高峰。上海市子宫颈癌的标化发病率在2002—2010年以年均12.51%的增速上升,在2010—2016年则以年均3.12%的增速上升。2002—2016年的标化死亡率以年均4.52%的增速上升。子宫颈癌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以鳞癌为主,病理学诊断比例和诊断时Ⅰ期比例持续增长。结论:上海市子宫颈癌发病和死亡处于全球较低流行水平,但均在增长,现况和趋势反映了上海户籍人口在相关危险因素、筛查和检测技术应用和诊疗水平发展等方面的变化。加强相关监测和研究有助于调整防治措施,减少负担。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医院恶性肿瘤病理诊断比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调查上海市各级肿瘤报告医院中肿瘤病例的病理组织学诊断的现状和登记报告情况,分析上海市肿瘤登记资料病理组织学诊断比例(MV%)低于欧美国家的原因。[方法]随机抽取18家医院2007年7月~8月报告的所有恶性肿瘤病例,调查病例病理组织学诊断比例和肿瘤登记报告情况,并与全市登记资料进行比较。[结果]三级医院诊治肿瘤病例的病理组织诊断比例为82.68%,而登记报告资料的病理组织诊断学比例为76.05%,病理组织学诊断信息报告的完整性为91.98%;二级医院的实际病理组织诊断比例为66.55%,而登记报告资料的病理组织学诊断比例为61.24%,病理组织学诊断信息报告的完整性为92.02%。如各级医院能完整地报出病理组织学诊断信息,肿瘤登记资料的病理诊断比例可提高6个百分点。[结论]上海市MV%低于发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肿瘤诊断水平不高所致,三级医院与发达国家比较差距较小,而二级医院差距较大。加强肿瘤登记工作管理也能使MV%有所提高.但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上海市恶性肿瘤登记资料中病理学诊断比例(MV%)的现况,以了解肿瘤登记质量的可靠性.方法:查阅上海市肿瘤登记报告系统收集的恶性肿瘤发病资料,对2003年至2005年上海全市恶性肿瘤MV%情况在性别、地区、常见瘤别等分布进行汇总,利用年度变化百分比(APC)模型对上海市区1973年至2005年男、女恶性肿瘤和常见瘤别MV%的时间趋势进行分析.并将结果与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其他国家、地区肿瘤登记资料相比较.结果:2003年至2005年,上海新诊断135 352例恶性肿瘤患者,MV%为62.18%.常见肿瘤中,肺癌MV%为44.47%,胃癌为71.76%,肝癌为17.43%,结肠癌为78.16%,直肠癌为79.75%,食管癌为59.66%,女性乳腺癌为90.92%.1973年至2005年间,所有部位肿瘤的总体MV%上升了57.48%(绝对值上升了24.00%).但与世界主要登记处资料相比,上海恶性肿瘤MV%仍处于较低水平.结论:1973年至2005年间,上海肿瘤总体MV%明显上升,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肿瘤诊断水平的持续提高.而与世界主要登记处资料相比,目前本市总体及各部位肿瘤MV%仍较低,主要由于国内外瘤谱差异、临床诊治规范性较差等导致.此外,肿瘤报告系统本身因素也会造成一定影响,但程度有限.  相似文献   
14.
背景与目的:恶性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上海市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该研究旨在描述和分析2014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情况。方法:根据上海市恶性肿瘤病例报告登记系统收集的恶性肿瘤发病资料,按地区、性别分层,分别计算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粗率、标化率、前10位恶性肿瘤发病与死亡顺位和构成等,应用Joinpoint统计软件分析2002—2014年上海市恶性肿瘤发病和死亡趋势,估算总体和分阶段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标化率。结果:2014年上海市共报告恶性肿瘤新发病例68 541例,死亡病例37 242例。病理学诊断比例为79.49%,只有死亡医学证明书比例为0.04%,死亡发病比为0.54。上海市恶性肿瘤粗发病率为477.79/10万,标化发病率为223.57/10万,男性标化发病率低于女性,市区低于郊区。恶性肿瘤发病在40岁以后快速上升,在80~8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全市发病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胃癌、乳腺癌、肝癌、前列腺癌、胰腺癌、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及膀胱癌,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75.89%。全市恶性肿瘤粗死亡率为259.61/10万,标化死亡率为95.73/10万,男性标化死亡率高于女性,市区和郊区基本持平。死亡率在45岁以后快速上升,在≥85岁年龄组达到高峰。死亡前10位恶性肿瘤依次为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胰腺癌、乳腺癌、食管癌、胆囊癌、前列腺癌以及脑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78.12%。2002—2014年,上海市女性所有部位的恶性肿瘤标化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APC为2.17%,P<0.001),男性标化发病率则较为稳定。男性和女性所有部位的恶性肿瘤标化死亡率均呈明显下降趋势(APC分别为-0.82%和-0.76%,P<0.05)。结论:肺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甲状腺癌和女性乳腺癌是威胁上海市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仍是肿瘤防治工作的重点。同时,2002—2014年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男性和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率均持续下降。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人们对美观需求的提高,成人正畸患者数量不断上升,以及瓷修复材料的发展和加工制作工艺的成熟,瓷修复体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因此在瓷修复体上直接黏结正畸托槽或附件成为一个新的临床课题。目前较公认对瓷面的常规处理方法主要包括打磨、喷砂、酸蚀及硅烷偶联剂  相似文献   
16.
利用GM模型分析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病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0年上海市区女性肿瘤中乳腺癌位居第一位,粗发病率为56.2/10万,卵巢癌居第七位,粗发病率为11.2/10万。为了解上海市区女性乳腺癌和卵巢癌发病趋势和特征,本文利用上海市1991-2000年肿瘤登记资料进行灰色模型拟合及预测,为今后防治研究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恶性肿瘤病人现患报告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上海市共有134607例现患肿瘤病例,现患率为1.00%.市区现患率为1.29%,郊区为0.75%.乳腺癌是所有现患病例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占16.66%.现患病例生存达5年的占36.10%,现患病例卡氏评分在80分以上的占79.38%.  相似文献   
18.
为适应改革的需要,1998年上海市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整合进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文章主要介绍了近5年来肿瘤预防控制工作沿袭上海市原来的工作经验,充分利用现有的公共卫生三级网络,发挥自身职能,在加强常规管理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开展了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9.
从2002年开始,上海市全面开展了肿瘤登记报告工作.肿瘤编码版本为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国际肿瘤分类第二版(ICD-O-2),对每个肿瘤案例进行疾病名称、解剖部位和组织形态学三个部分的编码.全市培养了45名合格的肿瘤登记员,目前编码正确率平均达90%.设想从2006年开始,使用国际肿瘤分类第三版(ICD-O-3)进行肿瘤编码工作.  相似文献   
20.
上海市区胃癌危险因素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鲍萍萍  高立峰  刘大可  陶梦华  金凡 《肿瘤》2003,23(6):458-463
目的 探索上海市区胃癌的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全人群病例对照研究,共调查1999年4月~1999年10月期间诊断的30~74岁的上海市区新发胃癌病例311例(男性198例,女性113例),对照1579例,获得环境暴露等资料。采用非条件logistic模型控制混杂因素计算各个因素的调整比值比(OR)和95%可信限(95%CI)。结果 男性中吸烟、热烫饮食、油炸面食、患病前精神压抑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慢性胃炎及一级亲属胃癌史等因素可增加患胃癌的危险性;女性胃癌则与腌制食品(尤其是腌制蔬菜)、油炸食品、酒精摄人、患病前精神压抑和自我调节能力差、溃疡病史、慢性胃炎史及一级亲属胃癌史等关系密切。新鲜蔬菜、水果,新鲜豆类,豆制品,植物油和蛋及蛋制品等对胃癌有保护作用。调整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分析结果均达到显著水平。结论 上海市区胃癌近十年危险因素没有明显改变,吸烟、腌制食品和油炸食品、慢性胃炎史和胃癌家族史等可能是主要的危险因素,而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豆及豆制品等对胃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