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43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1 毫秒
41.
心律失常患者心律平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PLC测定血浆中心律平的浓度,灵敏度高,准确度好,在50-4000n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最低检测限50ng/ml。6名心律失常患者口服600mg心律平后,药时曲线拟合均呈一室模型,平均消除半衰期为2.3±0.6h,平均达峰时间3.0±0.7h,血浓最大个体差异相差7.9倍,峰浓最大相差2.5倍,提示心律平存在明显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42.
目的 观察冠心痛心绞痛患者介入治疗后炎症因子和内皮功能变化及通心络的干预作用,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印例入选患者接受PCI术后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加通心络组,采用超声多普勒测量治疗前后肱动脉内皮舒张功能,并测定其CRP,ICAM-1;IL-10等炎症因子.结果 通心络组和对照组与健康人的血清各炎症因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治疗组ICAM-1、CRP经治疗后下降,IL-10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通心络组以上3种炎症因子改变更为显著(P<0.01和P<0.05).通心络组治疗后FMD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NMD则只在通心络组中治疗后有改善,比对照组变化显著(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通心络可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更显著降低其炎症反应,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43.
病毒性心肌炎临床表现多样,极少部分类似急性心肌梗死,如果确诊不及时,可导致错误的处置,以致临床预后不良。现予报告。1临床资料例1:男性2 2岁。2周前因饮酒受凉后出现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体温一度达3 9℃。入院前2 d出现胸闷气促等不适,偶伴头晕,乏力。既往无心脏病史。体检:体温3 7.1℃,脉博1 0 2 bpm,血压1 1 0/8 0 mmHg,面色苍白,唇无紫绀,咽部略有充血,颈静脉无怒张,肺无罗者,心界不大,HR1 0 2 bpm,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实验室检查,白细胞9.8&#215;1 09/L,中性7 6.8%,心电图示:Ⅱ、Ⅲ、aVF导联ST段下移0.1 0~0.2 5 mV,I、aVL导联ST段上抬0.1 5~0.3 0 mV。胸片无异常发现。超声心动图示各瓣膜形态、结构正常,各房室腔大小在正常范围,血心肌酶谱CPK5 2 7 IU/dL LDH3 9 6 IU/dL,肌钙蛋白T2μg/L,肌红蛋白2 0 0μg/L。入院后给予补液抗炎治疗,入院后d3,心电监护曾有一过性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出现。入院后d 7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左、右冠脉正常。随即给予常规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5 d后S...  相似文献   
44.
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的射频消融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7例预激综合征患者行三尖瓣环处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并三尖瓣下移畸形的预激综合症射频消融与心脏结构正常的右侧旁道消融相比成功率无差异 ,消融导管选择、操作方法及过程亦无特殊。平均消融时程和 X光曝光时间略有延长 ,但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随访 3~ 5 8个月 ,平均 (34± 11)个月 ,1例术后 4个月复发 ,经再次消融成功。结论 三尖瓣下移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可行射频消融治疗。  相似文献   
45.
l 概念 多部位心脏起搏是指在心房和(或)心室内存在多个部位或位点的起搏技术。是晚近面世的一种新的起搏技术。其目的是通过调整起搏部位来改变心脏除极的顺序和路径,恢复心房或心空的电机械同步性,以便能获取更好的抗心律失常效果和血流动力学效果。2 病理生理学基础 心房肌纤维无论是解剖特性还是电生理特性均不同于心室肌。在心房内存在多个电传导的天然屏障,如上、下腔静脉,肺静脉,房室瓣,冠状静脉窦开口等。心房内压力低,很容易被动扩张和增大;心房肌的血液供应相对少,容易发生生理性或病理性退行性变。除上述解剖上的特…  相似文献   
46.
1例女性患者,73岁,因胸闷就诊,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P波有规律发生,QRS(R)波之前均有P波,有2种PR间期,一种PR间期正常;另一种PR间期突然延长,呈现反文氏现象;如P波落在上一R波的T波之上,则发生QRS波脱漏。诊断:房室结双径伴快径QRS波脱漏。  相似文献   
47.
正在房性早搏二联律中,如果房性早搏连续未下传,必定引起连续的较长的RR时期,此RR间期短于2倍的窦性心律的RR间期。由于所有RR间期均为窦性的RR间期,所以RR间期均具备窦性节律的变时性特征,在Lorenz-RR散点图上沿45°线呈现2个棒球拍的图形,彼此分离;在时间RR间期散点图上,则呈现为2条彼此分离的、不在同一水平上的线段;它们在坐标系的位置不存在倍数关系。如图1。  相似文献   
48.
194例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患者行漫径的射频消融居室结改良术。8例术中出现一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A组),另186例则无房室传导阻滞出现(B组)。两组间射频能量无差异。随访期间(4~58个月)无一例有晚发的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提示术中一过性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不能预测晚发的永久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  相似文献   
49.
对23例植入起搏器患者(病窦综合征12例、房室阻滞11例,其中临床诊断冠心病19例)在起搏器安置术同时作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发现冠状动脉狭窄2例。围手术期1例高龄患者合并股动脉穿刺部位出血,其余患者无并发症发生。表明在起搏器植入同时行冠状动脉造影是可行的。提出对过缓性心律失常作出冠心病的病因诊断应慎重  相似文献   
50.
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球囊二尖瓣成形术后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90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简称二狭房颤)患者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和得律治疗的结果,并与同期行PBMV的160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无房颤(窦性民主律,简称二狭窦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临床上无血管栓塞并发症且经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心房血栓的二狭房颤患者接受PBMV治疗与二狭窦律者一样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档效果。89例二狭房颤患者PBMV后经复律治疗转为这生心律(其中15例仅服用奎尼丁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