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16篇
耳鼻咽喉   4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3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17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23篇
综合类   90篇
预防医学   78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41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1.
为提高高校仪器设备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以《全封闭式组织脱水机》为例,设计和开发基于共享型医学科研贵重设备使用培训的微课,实现"移动+交互"式仪器操作使用微课培训教学,推动高校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  相似文献   
92.
<正>1早期针刺疗效脑卒中针刺的早期治疗,主要是防止病情再继续发展下去,并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修复功能,增加代偿能力,促进患者的自然恢复过程,为肢体功能恢复打下基础,对脑卒中的复发起到延缓推迟的作用。脑卒中的针刺治疗越早效果越好,早期治疗可使患者尽早恢复自主意识,其后遗症状就越轻,缩短疗程。在未发生痉挛之时干预治疗可以起到预防痉挛发生的目的[1]。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早期要以促进屈肌肌张力产生为目的,建立正常运动模式,而在患者的恢复期主要是增加经气。早期介入可尽早促进脑组织功能恢复,提高治疗有效率,显著  相似文献   
93.
目的 了解锡末沉着症患者肺部病变影像学变化.方法 收集7例锡末沉着症患者40多年来的X线胸片进行长期动态分析,并用密集度分级指数来评价病情的变化.结果 患者最早确诊后第2年,最迟确诊后15年后肺部开始出现小阴影密度降低或数量减少.以同一个肺区相比较,小阴影密集度经过40多年后最多可由原来的3/3→1/0,最少由原来的2/3→2/1.小阴影形态除1例由p/p→q/p→p/q→s/p影外(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其他6例小阴影形态均由大变小,即由q→p或由q或p→s,但无小阴影完全消失的病例.分级指数有随观察年限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8,P<0.01).除1例患者有限制型肺通气功能轻度减退外,其他6例肺功能检查正常.结论 锡末沉着症的小阴影可逐渐吸收,即具有一定的自净作用,但不能完全吸收和自净.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活体亲属肾移植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06年5月完成的19例活体亲属肾移植的临床效果。结果19例供者术中均未输血,术后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于术后7~10天出院。术后随访1~51个月,平均28个月,复查肝、肾功能均正常。19例受者术后随访1~51个月,平均28个月,其中16例术后3~5天肾功能恢复正常,3例于术后3周内肾功能恢复正常。2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其中1例经激素冲击治疗后逆转,另1例激素治疗无效,改用抗人血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10天后逆转。1例为同卵双生兄弟之间肾移植,术后仅用激素治疗3周,未用其他免疫抑制剂,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例术后情况良好,半年后自行减量乃至停用免疫抑制剂,导致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后好转。1年人/肾存活率为100%。结论活体亲属肾移植安全可行;受者人/肾存活率高。  相似文献   
95.
目的 本文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官方网站报道的数据,对2008年全球重要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的流行情况进行回顾综述,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6.
目的: 在中国人非综合征型唇裂伴或不伴腭裂(non-syndromic cleft lip with or without palate, NSCL/P)核心家系中,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探索与NSCL/P发病相关的新生突变位点。方法: 对22个中国NSCL/P核心家系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采用基因组分析工具包(Genome Analysis ToolKit, GATK)通过对比亲代与子代同一位点的等位基因识别新生突变位点,采用SnpEff软件对位点进行功能注释。对新生突变位点进行富集分析,检验全外显子区域内存在的新生突变数量是否高于预期值,以及是否存在包含新生突变数量显著高于预期值的基因。通过查阅文献总结既往研究提示与NSCL/P发病存在较强证据支持的基因,根据注释信息筛选能够引起蛋白质改变的新生突变位点,对该类位点所在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与NSCL/P相关基因编码的蛋白质进行交互作用分析。利用R软件的denovolyzeR包进行富集分析(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P=0.05/n,n为基因个数)。利用STRING数据库预测新生突变所在基因与已知NSCL/P致病基因编码的蛋白质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全外显子组测序得到的位点中共有339 908个位点通过质量控制,经GATK软件比对共筛选出345个高置信度新生突变,其中错义突变44个,无义突变1个,经典剪接位点2个,同义突变20个,内含子区或基因间区位点278个。富集分析显示,全外显子组中引起蛋白质改变的新生突变数量显著高于预期值(P < 0.05),KRTCAP2HMCN2ANKRD36CADGRL2DIPK2A 5个基因所含的新生突变位点高于预期(P < 0.05/(2×19 618))。蛋白质交互作用分析纳入46个包含能够引起蛋白质序列改变的新生突变所在的基因及13个既往研究提示与NSCL/P存在关联的基因,两类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之间存在6组交互作用,其中RGPD4SUMO1编码的蛋白质的交互作用证据可信度最高,STRING数据库交互作用评分为0.868。结论: 研究为NSCL/P的发病提供了新的证据,对携带新生突变的基因进行功能分析有助于揭示复杂疾病的遗传结构。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垂体大腺瘤的MR/影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过去5年经临床病理证实12例垂体大腺瘤的MR平扫及增强表现。结果:垂体大腺瘤表现为鞍区肿块,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呈等或略高信号,正常垂体未见显示。海绵窦侵袭性垂体腺瘤2例,2例伴有出血,“束腰征”显示7例。结论:MR对垂体大腺瘤有定性诊断价值。术前可有效地观察其形态大小信号及周围作者关系。  相似文献   
98.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癌组织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的差异表达。方法提取8例胃癌患者癌组织与癌旁对照样本中的总RNA,应用lncRNA表达谱芯片检测技术对两者之间差异表达的lncRNA进行分析。在差异表达倍数≥10的lncRNA中选择4个lncRNA(uc010lhn、uc.341、AK096257及BC048127),利用荧光定量RT-PCR技术在细胞水平对微阵列检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胃癌患者癌组织与癌旁对照样本间差异表达的lncRNA 共2621个,其中1215个表达上调,1406个表达下调,差异表达倍数≥10的lncRNA 22个。荧光定量RT-PCR验证结果显示,与正常胃上皮细胞系GES-1相比,4种lncRNA(uc010lhn、uc.341、AK096257及BC048127)在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具有显著差异,与芯片检测结果一致。结论多种lncRNA在胃癌患者肿瘤组织中呈异常表达,其中uc010lhn及uc.341等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探讨新型海洋源性蒽环类化合物D19的抗肿瘤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四甲基二氮唑蓝(MTT)比色法、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D19对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MDA-MB-435生长的影响及相关信号通路蛋白的变化。结果 D19对MCF-7、MDA-MB-435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4.01μmol/L和7.32μmol/L;D19具有有效诱导人乳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D19作用后细胞中的凋亡蛋白如caspase9以及下游的效应蛋白PARP都发生裂解。结论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证明新型海洋源性蒽环类化合物D19具有很强的抗乳腺癌活性,有可能发展成为治疗乳腺癌等其他实体肿瘤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力尔凡对膀胱癌的抑制作用,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不同浓度的力尔凡作用于膀胱癌EJ细胞,使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利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细胞周期体内试验用16只4~6周龄的Balb/c裸鼠种植膀胱癌EJ细胞构建荷瘤模型,随机分为力尔凡组和生理盐水组,使用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检测瘤体组织冲洗液中IL-2和TNF-α的水平,对瘤体组织进行HE染色以观察肿瘤组织坏死情况,并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12和p53的表达水平。结果力尔凡对EJ细胞具有抑制增殖的作用,并在一定范围呈出时间和浓度依赖性;力尔凡(100μg/ml)作用24小时、48小时后,G_2/M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体内试验瘤体组织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力尔凡组IL-2和TNF-α水平明显增高;HE染色可见力尔凡组肿瘤组织出现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法示力尔凡组p53表达明显降低,IL-12表达明显增高。结论力尔凡可以改变膀胱癌EJ细胞周期分布,抑制细胞增殖,并能增加瘤体组织IL-2、TNF-α、IL-12等细胞因子含量,使瘤体p53表达减少,从而抑制甚至杀伤膀胱癌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