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5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55篇
内科学   10篇
皮肤病学   62篇
神经病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80篇
综合类   70篇
预防医学   10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2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9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的耳郭复合组织游离移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对耳郭复合组织成活率的影响。方法 对 2 4只兔切取楔形耳郭复合组织块 ,一侧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 ,一侧不带 ,换位移植 ,自身对照 ,进行大体观察、荧光染色、组织学观察及成活面积测定。结果 ①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侧较不带侧组织坏死少 ,血管密度高 ,统计学处理P <0 .0 5及P <0 .0 1 ;随时间延长 ,差异程度变小 ;同一时间内随宽度增加 ,组织坏死明显。②成活率两组间除 2 .1cm宽度组P >0 .0 5外 ,余统计学处理均有显著性 ;随宽度增大 ,成活率显著性下降。结论 带真皮下血管网皮片减少了超宽径耳复合组织移植早期因缺血而发生的不可逆损害 ,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2.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是纤维化疾病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体内外实验表明,其能影响多种细胞的活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及其相关的肽与细胞外基质结合,影响细胞外基质的表达,改变细胞形态变化、降低细胞的黏附性、影响细胞的迁移、调节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增殖及血管发生.这些功能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鉴于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在多种纤维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概述其与系统性硬化病、创伤愈合及病理性瘢痕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3.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老年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对211例SARS患者按不同年龄、疾病严重程度以及激素使用情况分组。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患者不同病程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所有患者发病后均出现T淋巴细胞的明显下降,低谷出现于发病后22.83d。老年SARS患者疾病极期T细胞各亚群绝对数均低于中青年患者,重症患者低于轻症患者(P<0.01)。激素使用与否以及剂量大小对T细胞影响不大。提示SARS患者发病初期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明显损害,老年、重症SARS患者的损害更为显著,外周血CD3+、CD4+、CD8+细胞下降的程度可作为病情轻重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4.
瘢痕微血管构筑对瘢痕形成、发展及临床防治的基础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瘢痕微血管构筑在瘢痕形成、发展及临床防治中的意义。方法利用CD34显示瘢痕的微血管构筑。结果增生性瘢痕微血管计数中央区为25.6±10.4/mm2,周围区为44.2±3.8/mm2,正常皮肤为18.6±2.2/mm2;小于或等于一年组的微血管密度为40.8±4.5/mm2,大于一年组为27.2±6.4/mm2;增生性瘢痕微血管计数周边区为44.2±3.8/mm2,萎缩性瘢痕周边区为22.8±2.7/mm2;不同类型瘢痕间、瘢痕不同区域及不同时期间微血管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增生性瘢痕明显高于萎缩性瘢痕内的微血管密度;瘢痕早期微血管密度高随着病程延长而逐渐减少;瘢痕交界处为较幼稚瘢痕,血管最为丰富,能代表整个瘢痕的生物学行为。  相似文献   
95.
患者男 ,10岁 ,学生。发现腹壁肿块 1周入院。患者 1周前 ,在无明显诱因下发现腹壁有一肿块 ,约鹅蛋大小 ,质地偏硬 ,无疼痛及其他不适 ,无破溃 ,无发热、恶心、呕吐及腹泻。入院前 5个月曾因左腰部肿块行切除术 ,术后病理检查示 :肉芽肿性病变伴碎屑样坏死及见大量嗜酸细胞浸润。体检 :左中腹腹直肌处扪及约 1 5cm× 1cm× 1cm肿块 ,质地偏硬 ,有轻压痛 ,肿块边界清 ,表面光滑 ,腹直肌紧张时肿块更加突出。实验室检查 :EOS计数 0 35× 10 /L(正常 0 0 4~0 0 3× 10 /L) ,中性 0 6 1,淋巴 0 2 6 ,嗜酸 0 13。血清学肺吸虫…  相似文献   
96.
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进展,产科是超声诊断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其特点是检出率高、直观性能好、无创伤,可进行动态观察反复检查,对胎儿无影响.超声应用价值优于其他影像学检查,已成为产前检查和发现胎儿畸形的首选.胎儿畸形是围产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畸形患儿的出生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产前准确检查和发现胎儿畸形十分重要,对优生优育和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97.
放射治疗是头颈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初期治疗、手术辅助治疗、放化疗结合治疗以及晚期或不可切除的恶性肿瘤的姑息治疗,可提高近10%的5年绝对生存率和整体生存率[1]。头颈部放疗的并发症包括:龋坏,黏膜炎,吞咽困难,口干症,皮炎等以及最严重的并发症---颌骨放射性骨坏死( osteoradionecrosis of jaws , ORNJ)[2]。1922年Regaud首先描述了ORNJ,认为是一种由于放射线所引起的骨活性丧失、血供障碍的慢性病,且没有自愈倾向[3]。 ORNJ可引起严重的疼痛、病理性骨折、张口受限、溃疡、死骨暴露和窦道,造成进食困难,有时甚至引起死亡。尽管当前放疗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也越来越注重对术前易感因素的防护,但并没有确切的数据表明ORNJ的发病率有明显下降。 Re-uther等[4]调查了30年共830例患者,发现ORNJ 的发病率为8.2%,而最近一项调查表明ORNJ在下颌骨的5年发生率甚至高达40%[2]。 ORNJ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严重,学者们一直致力于ORNJ的预防与治疗,但是,目前的治疗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甚至对ORNJ的发病机制和定义还尚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对其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一定会改进ORNJ的预防策略、治疗方法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8.
林惠岳  李小静  刘泽香 《海南医学》2016,(16):2646-2648
目的:观察大角膜缘移植瓣术在翼状胬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眼科收治的100例(100眼)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50眼)和观察组50例(50眼)。观察组给予大角膜缘移植瓣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小自体角膜缘移植瓣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视力、屈光度、泪液基础分泌量及泪膜破裂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屈光度、泪液基础分泌量及泪膜破裂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周,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上述观察指标分别为(0.72±0.07)、(0.97±0.65) D、(9.68±2.17) mm、(11.7±2.88) s和(0.49±0.10)、(1.70±0.48) D、(6.85±2.04) mm、(7.90±2.13) s,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6.0%(48/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3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3~37个月,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2.0%(1/50),对照组为18.0%(9/5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0%(6/50),高于对照组的6.0%(3/5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大角膜缘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视功能及泪膜稳定性,降低复发率,其具有疗效确切、安全性高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
目的 探讨指固有动脉源血管的角形穿支皮瓣修复指屈曲挛缩方法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和门诊收治的瘢痕手指屈曲挛缩及先天性手指腱膜挛缩患者14例。所选病例均沿指两侧方设计指固有动脉角形穿支皮瓣进行整复。指固有动脉穿支皮瓣供区面积1.4 cm×2.0 cm~1.8 cm×2.5 cm。术后随访3~20个月,观察皮瓣色泽、质地、外观、感觉恢复及手指活动度。结果 术后14例皮瓣均成活。除2例指尾端表皮剥脱外,伤口均一期愈合。皮瓣无臃肿,外形满意。指端指腹触痛觉,指体两点辨别觉4~6 mm。皮瓣感觉稍减退。结论 应用指固有动脉角形穿支皮瓣整复轻中度指屈曲挛缩畸形,具有手术创面小、色质同源,外观形态佳等优点,是整复轻中度指屈曲挛缩畸形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
背景:瘢痕疙瘩是创伤后皮肤异常修复的结果,表现为过度生长且进行性增大、侵犯邻近正常皮肤组织、常扩展到原伤口范围以外,单纯手术切除后极易复发,故需结合其他方法进行综合治疗。目的:探讨耳郭瘢痕疙瘩内核剥除术后及时局部注射的临床疗效。方法:20例耳郭瘢痕疙瘩患者,采用瘢痕疙瘩核心摘除术,并分别于术后逐渐拉长间隔时间,于切口瘢痕组织内注射氟尿嘧啶或曲安奈德加利多卡因混合或单独用药,必要时按瘢痕情况偶加用适量的复方倍他米松,视瘢痕的消退情况及时调节药物的注射剂量,观察治疗12个月到24个月。结果与结论:20例患者36个耳部瘢痕,其中有1个耳部瘢痕为效果有效,35个为耳部瘢痕为治愈。随访12-24个月,均无复发,有效率为100%,其中完全治愈者97%,效果良好者3%。结果表明,瘢痕疙瘩核心切除并利用其上皮瓣覆盖整形,联合氟尿嘧啶与糖皮质激素局部注射治疗耳郭瘢痕疙瘩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