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2篇
内科学   4篇
外科学   5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4篇
肿瘤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酸枣仁汤治疗DL-4-氯苯基丙氨酸所致失眠大鼠的药理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地西泮组、酸枣仁汤大剂量组、酸枣仁汤小剂量组,每组10只,适应性喂养2 d,2 d后开始给药,并每天称体质量,大剂量组灌胃给予酸枣仁汤12 g·kg~(-1),小剂量组灌胃给予酸枣仁汤6 g·kg~(-1),地西泮组灌胃给予地西泮溶液1 mg·kg~(-1),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根据体质量灌胃等体积蒸馏水。建立DL-4-氯苯基丙氨酸(PCPA)大鼠失眠模型,观察酸枣仁汤对失眠大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影响,Elisa法检测其脑内5-羟色胺(5-hydroxytvyptarmne,5-HT)、谷氨酸(glutamate,GLU)、伽马氨基丁酸(gamma amino butyric acid,GABA)、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 dline,NE)及其代谢产物五羟吲哚乙酸(5-HIAA)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地西泮组、酸枣仁汤大剂量组、酸枣仁汤小剂量组大鼠自主活动次数高于模型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酸枣仁汤大剂量组、酸枣仁汤小剂量组5-HT、5-HIAA、GABA、GLU、NE的含量均有明显变化,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酸枣仁汤小剂量组可以明显改善PCPA所致失眠对大鼠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鼠自主活动次数的增加,以及5-HT、5-HIAA等指标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iR-29、miR-34a表达水平及其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06月至2015年06月本院收治的127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直肠癌组),并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湿热内蕴型21例、气滞血瘀型40例、脾肾阳虚型29例、气血两虚型18例、肝肾阴虚型19例;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27例健康者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技术检测血清miR-29、miR-34a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miR-29与miR-34a表达水平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结直肠癌组患者血清miR-29、miR-34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低分化、浸润程度T3-T4、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患者血清miR-29、miR-34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高中分化、浸润程度T1-T2、TNM分期Ⅰ-Ⅱ期、无淋巴结转移、无远处转移患者(P<0.05)。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iR-29与miR-34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29,P=0.000)。低分化、浸润程度T3-T4、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低miR-29水平、低miR-34a水平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不良预后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内蕴型预后不良患者比例依次明显增加(P<0.05)。肝肾阴虚型、气血两虚型、脾肾阳虚型、气滞血瘀型、湿热内蕴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miR-34a表达水平依次显著降低(P<0.05),miR-29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miR-29、miR-34a低表达,与肿瘤分期升高、分化程度降低、浸润程度增加、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不良预后等密切相关,且miR-34a对结直肠癌不同中医辨证分型有一定的分型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44例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72例,脱落3例,剔除1例)和假埋线组(72例,脱落6例,剔除3例)。两组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前提下,穴位埋线组于天枢、中脘、肝俞、水道等穴采用PGLA线进行埋线;假埋线组,取穴及操作同穴位埋线组,但不埋入线体。两组均2周1次,连续治疗12周,并于治疗后3个月随访。治疗前后和随访时,观察两组患者肥胖程度指标[体质量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和脂肪百分率(F%)];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糖和胰岛素指标[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脂肪细胞因子指标[脂联素、瘦素(LP)、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aspin)]、炎性因子指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并比较两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除假埋线组WC、WHR外,两组BMI、WC、WHR和F%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且穴位埋线组均低于假埋线组(P<0.01)。治疗后,除假埋线组FBG、LP和Vaspin外,两组FBG、FINS、HOMA-IR、LP和Vaspin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P<0.05),脂联素较治疗前升高(P<0.01,P<0.05),且穴位埋线组以上指标均优于假埋线组(P<0.01)。治疗后,穴位埋线组血清TNF-α、IL-1β、IL-6水平较治疗前及假埋线组降低(P<0.01)。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89.7%(61/68),高于假埋线组的19.0%(12/63,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PGLA线穴位埋线治疗胃热湿阻型单纯性肥胖可减轻患者肥胖程度,调节糖代谢和脂肪细胞因子,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促炎性因子表达,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行肛管引流对术后患者胃肠及肛门功能影响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的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将9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53例和对照组45例,对研究组患者在术后给予肛管引流,而对照组患者不采用肛管引流。术后观察两组患者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液时间、首次排便时间、术后腹胀发生率、吻合口瘘发生率,便不净发生率和便频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排液时间、排便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腹胀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两个月便不净感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便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实行肛管引流促进患者肠胃蠕动,降低腹胀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肛门附近的血液循环,加快肛门恢复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间联合头侧入路腹腔镜直肠癌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郑州人民医院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行腹腔镜直肠癌手术治疗的90例直肠癌患者,采用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中间入路,观察组采用中间联合头侧入路,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清扫253淋巴结时间、253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253淋巴结清扫时间较对照组缩短,253淋巴结清扫数目较对照组多(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33%,6/45)略低于对照组(15.56%,7/45),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中间入路,中间联合头侧入路用于腹腔镜直肠癌手术可提高253淋巴结清扫数目,缩短253淋巴结清扫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十灰散联合外剥内扎加重建皮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0例环状混合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110例。对照组采用十灰散联合传统外剥内扎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重建皮桥术治疗,观察两种手术方式术后临床疗效、恢复情况。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90.0%,治疗组有效率为90.9%,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创面愈合时间和恢复工作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4.55%,治疗组术后复发率为14.55%,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十灰散联合外剥内扎加重建皮桥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疗效满意、并发证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三种术式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的临床疗效,探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PPH)加直肠黏膜松弛柱状结扎术治疗直肠黏膜内脱垂型便秘的优越性。方法 A组43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加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B组30例采用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C组32例采用直肠黏膜柱状结扎术。结果三组术后有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A组痊愈率显著高于B、C两组,术后随访6~12个月,B、C两组复发率显著高于A组。结论对于直肠黏膜内脱垂所致的便秘及合并直肠前突所致的便秘,吻合器直肠黏膜环切术(PPH)加直肠黏膜松弛柱状结扎术治疗具有创伤小、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恢复时间短、安全性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肛垫上黏膜套扎术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混合痔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Ⅲ、Ⅳ期内痔或以内痔为主的伴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混合痔患者,行肛垫上黏膜套扎术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观察术后疗效。结果:肛垫上黏膜套扎术合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Ⅲ、Ⅳ期内痔或以内痔为主的伴直肠黏膜内脱垂的混合痔,近期及远期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梓醇对永久性脑缺血模型急性期脑组织梗死体积、含水量及亚急性期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化学刺激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MCAT)模型,检测急性期(24 h)神经行为学症状、脑梗死面积和脑含水量;线栓法制作永久性大鼠脑缺血(pMCAO)模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缺血侧脑组织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和核转录因子Bp65(NF-κBp65)的含量。结果:大鼠MCAT 后24 h,梓醇15~60 mg·kg-1 剂量组可以显著改善模型动物神经症状损伤(P<0.01 或P<0.001),梓醇15 mg·kg-1 组可显著降低模型动物梗塞区面积(P<0.05),30 mg·kg-1 组和60 mg·kg-1 组可显著降低脑水肿(P<0.05);大鼠pMCAO 术后7 天开始,梓醇30 mg·kg-1 组或60 mg·kg-1 组开始改善模型动物神经症状损伤;术后14 天,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侧脑组织IL-10 和核转录因子NF-κBp65 的含量变化与模型组已经不明显,IL-6 水平显著降低(P<0.05),梓醇15 mg·kg-1 灌胃14 天可以降低模型动物缺血侧脑组织NF-κBp65 含量(P<0.05)。结论:梓醇能改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动物急性期及亚急性期神经症状损伤,缩小梗死灶,减轻脑部水肿,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脑缺血引起的炎症损伤无关。  相似文献   
20.
自动痔疮套扎吻合术(RPH)作为一种治疗从痔疮传统方法发展而来的创新性手术方法,适用于各期内痔患者,具有无创、无痛、操作简单等优点。本文在查阅中外文献的基础上,对RPH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逐一进行回顾和分析,以便于RPH术式在肛肠领域能够科学地普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