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6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12篇
药学   5篇
肿瘤学   19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方法利用抗人T细胞单克隆抗体OKT系统进行检测。结果原发性肝癌术前组、术后组T3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术前、术后组T4值和T4/T8比值显著低于术后组(P<0.01);术前组T4值和T4/T8比值显著低于术后组(P<0.01);术前组T3值与术后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肝癌患者手术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能反应患者术前术后的机体细胞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32.
原发性肝癌是常见的 10种恶性肿瘤之一 ,已占我国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的第 2位 [1 ] 。病毒性肝炎则是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 ,我国年罹患率高达 10 0 / 10万~ 2 0 0 / 10万 ,在国际上被划为高度流行区 [2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肝癌病因学的作用已得到肯定。但丙型肝炎病毒 (HCV)、丁型肝炎病毒 (HDV )与庚型肝炎病毒 (HGV )是否具有促进 HBV的致癌作用则报道甚少。为了解肝癌高发区启东地区 HBV、HCV、HDV与 HGV感染对肝癌发生的意义 ,我们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 10 0例肝癌患者 HBV、HCV、HDV与 HGV血清…  相似文献   
33.
目的 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黄曲霉毒素(AF)暴露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在肝癌高发现场,对515例感染HBV的肝癌高危人群进行了21年定群纵向研究.结果 (1)观察人群肝癌人年发生率为1437.25/10万,极显著地高于相应自然人群的184.53/10万(P=0.000,RR=7.79),其他肿瘤两组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6).(2)定期观察人群中发现的肝癌患者平均年龄较相应自然人群提前了1.4年,治后平均生存期延长了6.42个月.(3)AF暴露对象的肝癌人年发生率为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非暴露人群的1251.02/10万(P=0.008,RR=2.23),其他肿瘤的发生率与AF暴露与否无关.(4)AF暴露人群肝癌发生率随着尿中AFM1排出量增加而上升,当24 h尿中AFM1排出量>100 ng时,肝癌的人年发生率高达4717.82/10万.尿中AFM1排出量与肝功能异常明显相关(P=0.035),与HBeAg无明显相关性(P=0.812).(5)HBV感染同时伴有AF暴露人群的人年肝癌发病率(2784.96/10万)极显著地高于观察人群(P=0.001)和相应自然人群(P=0.000,RR=15.09).(6)诊断乙肝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14.65年,中位时间13.68年;诊断肝硬化到肝癌发生的平均时间为7.38年,中位时间6.40年.结论 HBV是肝癌发生的主要病因因素,AF暴露在肝癌的发生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定期观察肝癌高危人群能有效地实现早诊早治,提高疗效;防治肝炎和AF污染是预防肝癌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4.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尿中黄曲霉毒素M_1排出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抗—黄曲霉毒素M_1(AFM_1)高亲和力的单克隆抗体系统,以免疫浓缩和高压液相(HPLC)系列,在肝癌高发现场测定了150例携带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的肝癌高危人群累积尿中AFM_1量,结果≥5ng/L尿占52.67%(79/150),ALT异常者尿中AFM_1阳性率(73.04%,52/71)显著地高于ALT正常者(34.18%,27/79)。长期肝病史(≥10年)及大量饮酒(酒精量≥50g/日)与肝功能持续不正常明显相关,4例肝癌病人尿中均有一定量的AFM_1排出,指出对多次累积尿进行AFM_1测定是研究人群黄曲霉毒素(AF)暴露量的一种可取的方法,提示了AF暴露量与慢性肝炎及肝癌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5.
目的:观察慢性乙肝患者服用亚硒酸钠片剂后血清HBV 5项标志物动态变化。方法:持续检测补硒组和对照组慢性乙肝患者在服硒前、服硒期间(3年)和服硒后(7年)各阶段的血清HBV 5项标志物。结果:服硒1年、2年、3年时,补硒组HBsAg转阴率分别为15.6%、19.4%和19.2%;对照组为9.8%、12.0%和13.9%;停服后1年时,两组分别为21.5%和13.1%,相比均有极显著差异(P值在0.012~0.001范围)。停服后7年时,血清HBV 5项标志物完全正常者在补硒组中有6.5%(16/246),对照组中1.2%(3/254),差异有显著性(P双侧=0.002)。但此时两组HBsAg转阴率亦无显著差异(P=0.656);抗-HBs阳转动态亦有差异。结论:补硒在一定时期内能使乙肝患者HBsAg转阴率提高,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机体清除HBV的能力,但必须长期服用才能显示其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HBsAg无症状携带者的肝癌发病风险,为促进HBV感染人群进行肝癌早诊早治和预防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659名无症状HBsAg携带者进行10年(1997-2006)随访。[结果]研究人群肝癌世界标化发病率为513.87/10万,是1972-2000年20-64岁男性自然人群的5.63倍,标准化发病比(SIR)为4.99。1997~2000年ALT水平在100U以下的ALT异常患者占87.47%,AFP浓度在1:10^++~1:100^++的AFP阳性患者占47.53%;AFP阳性率随ALT异常升高呈显著上升趋势(χ^2=35.14,P=0.000)。[结论]对肝癌高危人群HBsAg携带者,尤其ALT低水平异常患者和AFP低浓度阳性患者,持久加强开展早诊早治和预防研究,对减缓肝癌的危害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7.
饮服人员乙肝愈后HBV血清学标志监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32例乙肝愈后饮服人员,30-60天.监测血清中HBV标志,结果表明,血清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IgM阳性率分别为72.73%、5.30%、34.09%、51.52%、71.97%。HBV5项标志物组合模式13种,以HBsAg.抗HBe及抗-HBclgM同时阳性为多.占31.06%.HBsAg、HBeAg及抗-HBclgM阳性.占21.97%。提示HBV复制的血清标志物HBeAg及/或抗-HBclgM合计阳性率为82.58%,提示饮食人员乙肝愈后上岗前.须进行HBV标志监测。  相似文献   
38.
黄飞  倪正平  张启南  陆建华 《肝脏》2001,6(4):253-254
为了解肝癌高发区启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 (HCV)、丁型肝炎病毒 (HDV )与庚型肝炎病毒 (HGV )感染对肝癌发生的意义 ,我们采用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对10 0例肝癌患者的HBV、HCV、HDV和HGV血清学标志进行测定 ,结果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一、研究对象10 0例肝癌患者均为近期连续住院患者 ,42例经外科手术 ,组织学诊断为肝细胞肝癌 ,5 8例由临床、AFP、B超和 (或 )CT确诊。血清于入院时采集 ,保留 1.5ml于 -30°C冰柜中并进行统一检测。二、检测方法(一 )HBsAg检测 单克隆ELIS…  相似文献   
39.
亚硒酸钠提高含硒酶活性和减少染色体损伤的效应张启南1李文广1诸亚君2倪正平1为探讨微量元素硒对启东贫硒地区原发性肝癌有否防治作用,我们以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微核(MN)为指标,观察亚硒酸钠对提高人体含硒酶活性水平和减少染色体损伤的效应...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