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65 毫秒
21.
徐桂琼  陆小军  叶奕菁 《中国肿瘤》2014,23(12):1024-1027
[目的]探讨Rapid Arc治疗鼻咽癌(NPC)的剂量分布、近期临床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10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Rapid Arc治疗(排除远处转移患者)。2008中国分期,Ⅰ期1例,Ⅱ期14例,Ⅲ期57例,Ⅳa期28例。处方剂量为GTVnx 70Gy,CTV1 60Gy,CTV2 56Gy,颈部淋巴结GTVnd 60-68Gy,分32次。52例患者接受了同期顺铂单药化疗。[结果]PGTV、PTV1、PTV2靶区基本满足95%体积以上PTV大于100%的处方剂量的临床要求,对脊髓、脑干、腮腺、口咽、视神经等危及器官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同期放化疗组唾液腺和口咽急性损伤比单纯放疗组严重(P〈0.05)。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9-31个月),放疗结束原发病灶完全消退率为99%。1、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93.2%、82.4%,1、2年总生存率为97.6%、95.8%。[结论]Radid Arc治疗鼻咽癌能使高剂量区集中在靶区,同时可保护正常器官,治疗鼻咽癌局部控制率高。  相似文献   
22.
目的:对比旋转容积调强技术(RapidArc )和固定野适形调强放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治疗鼻咽癌剂量学方面的差异,探索不同T 分期从何种技术获益最大。方法:选取60例无远处转移鼻咽癌患者,按鼻咽癌2008分期T 1~2期20例,T 3 期20例,T 4 期20例。使用瓦里安公司Eclipse 系统,每例患者分别制定RapidArc 和固定野IMRT 计划,比较两者靶区覆盖、危机器官剂量、跳数和治疗时间的差别。结果:IMRT 和RapidArc 均能满足临床要求,靶区剂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均匀性和适形性相当。按T 分期分层比较,T 4 期患者RapidArc 组PGTV、PTV 1、PTV 2 的靶区剂量较高(P < 0.05),PGTV 均匀指数较好(P = 0.059)。 RapidArc 组视神经、晶体、颞叶、腮腺V 20、喉、颞颌关节受照剂量均较低(P < 0.05)。 按T 分期分层比较,脑干剂量T 1~2 期、T 3 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T 4 期患者脑干D 1% 、Dmax剂量RapidArc 组较IMRT 组低(P < 0.05)。RapidArc 和IMRT 相比,治疗跳数节省65% ,治疗时间节省63% 。结论:RapidArc 和9 野IMRT 治疗鼻咽癌均可满足临床要求,Rap?idArc 可明显降低正常器官剂量,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治疗跳数。对局部早、中期(T 1~3 期)患者,两者有相似的靶区剂量分布,但对局部晚期(T 4 期)患者,RapidArc 更具有将高剂量区集中在靶区而减少正常器官受照剂量的优势。   相似文献   
23.
常规二维放疗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对食管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3D-IMRT)与二维常规放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86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3D-IMRT组和二维常规放疗组(普放组),比较2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和毒副反应的差异。结果 3D-IMRT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普放组;普放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显著高于3D-IMRT组;3D-IMRT组1、2、3、5年局部控制率及1、2、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普放组。结论与二维常规放疗比较,3D-IMRT能明显改善食管癌的近期疗效,提高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并能有效减轻周围组织放疗损伤。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术后盆腔不同放疗方式及剂量对直肠癌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广东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中心放疗三区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216例直肠癌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放疗方式不同分为3组,各72例,分别采用常规二维放疗 (2DRT)、三野三维适形照射(3D-CRT)[1]和调强放射(IMRT)治疗。比较3种放疗方式在直肠癌术后辅助治疗中对患者骨髓造血功能的影响,明确骨髓抑制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2D-CRT组、3D-CRT组和IMRT组靶区平均剂量和剂量不均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MRT组靶区适形指数高于2D-CRT组和3D-CRT组,3D-CRT组区适形指数高于2D-CRT组(P<0.05)。3组患者0~Ⅳ级骨髓抑制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IMRT组Ⅱ~Ⅳ级骨髓抑制高于2D-CRT组和3D-CRT组(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方式、髂骨V30、髂骨V40等影响骨髓抑制(P<0.05),logistic分析显示,放疗方式和髂骨V30是Ⅱ~Ⅳ级骨髓抑制发生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IMRT靶区适形度优于2D-CRT和3D-CRT,但其骨髓抑制严重程度高于其他两种放疗方式。IMRT和髂骨V30是直肠癌术后盆腔放疗Ⅱ~Ⅳ级骨髓抑制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5.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鼻咽癌组织总的表达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鼻咽癌组织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亲和素生物素(LSAB)法对鼻咽癌组织中EGFR的表达进行检测,用统计学软件SPSS10.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蛋白表达情况及其与鼻咽癌的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EGFR阳性表达率为70.0%;EGFR蛋白的表达与性别有关,与T、N分期和年龄无关。结论EGFR表达在鼻咽癌的进展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EGPR靶向治疗将成为癌症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6.
目的探寻未手术及放疗的肺癌行根治性或预防性放疗锁骨上淋巴结靶区勾画的范围。方法将锁骨上区域按主要解剖转移途径分区,回顾分析肺癌在锁骨上淋巴结的转移分布特点,进一步精确肺癌在锁骨上淋巴结靶区勾画范围。结果在所有有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的肺癌病例中有双侧锁骨上淋巴结的占31%。锁骨上淋巴结Ⅰ区出现的占22%,多数以与其他区(如Ⅱ区及Ⅳ区)同时出现。锁骨上Ⅱ区淋巴结占绝大部分,99%,与他区一同出现或单独出现。锁骨上Ⅲ区出现淋巴结约3.9%,且全部合并有Ⅱ区淋巴结转移,多伴有大的肿瘤负荷,纵隔及锁骨上广泛的淋巴结转移。Ⅳ区出现淋巴结占16%,均合并有Ⅰ区或Ⅱ区淋巴结。结论推荐出现一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者行双侧锁骨上淋巴结区预防照射;Ⅰ区需包括;重点勾画Ⅱ区锁骨上淋巴结区;不推荐在锁骨上淋巴结区域预防性勾画时包Ⅲ区,但在Ⅱ区淋巴结肿瘤负荷较大时可个体化适当包;推荐在Ⅰ区或Ⅱ区较大肿瘤负荷时考虑扩展Ⅱ区范围至Ⅳ区。  相似文献   
27.
目的:研究甘氨双唑钠(CMNa)对鼻咽癌的放射增敏作用。方法:将100例确诊为鼻咽癌的患者随机分为增敏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增敏组:将甘氨双唑钠800mg/m的剂量,30min内静脉滴注后于1-3h内行常规放疗,每周3次,连续用药至放疗结束。对照组:只采用单纯深部X线机6MV-X线照射放疗治疗方法。结果:加用甘氨双唑钠后,鼻咽癌近期治愈率由64.0%提高到90.0%(P<0.05),甘氨双唑钠有明显的放射增敏作用,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甘氨双唑钠可以增加鼻咽癌的放疗敏感性,提高鼻咽癌近期疗效,无严重不良反应,能否降低放疗总剂量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8.
目的评价诱导化疗加同期放化疗综合应用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本院1998年1月~1999年12月初治的鼻咽癌患者Ⅲ期143例、ⅣA期94例,其中综合放化疗组164例,单纯根治性放疗组73例,对两组患者短期生存率即完全缓解率、肿瘤局部控制率及生存期进行比较。结果综合放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局部控制率以及生存率均优于单纯根治性放疗组(P〈0.05)。结论诱导化疗加同步放化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缓解率、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是合理、有效的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方法,可在临床治疗中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治疗中加用等效膜后对皮肤和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2年8月于本院肿瘤科乳腺癌术后胸壁接受电子线照射治疗的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0例,实验组在放射治疗时加用等效膜,对照组不加用。比较两组治疗后皮肤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Ⅱ度和m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患者1度放射性皮炎的发病率为16.O%,对照组为4.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病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实验组患者肺部照射剂量高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在乳腺癌术后胸壁电子线照射治疗中,加用等效膜,虽然会增加放射性皮炎的发生,但是有效提高了患者皮肤的照射的剂量,而肺部的受照射剂量降低,从而减少了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0.
原发性肝癌三维适形放疗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三维适形放疗(three 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otherapy,3D-CRT)致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的相关因素。方法入组56例接受3D-CRT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按放疗后是否接受抗病毒治疗分为A组(抗病毒治疗组,32例)和B组(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组,24例)。统计HBV再激活率、HBV再激活危险因素、HBV再激活相关性肝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升高情况、肝功能损伤程度、放射性肝损伤(radiation-induced liver disease,RILD)发生率及转归等情况。结果3D-CRT治疗后12周,A组患者的HBV再激活率低于B组(13.64%vs 4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LT升高2倍的患者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再激活相关性肝炎发生率低于B组(6.25% vs 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损伤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时A组和B组的RILD发生率(6.25%vs 16.67%)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中,HBV再激活患者和HBV未激活患者的Child-Pugh分级构成、HBV DNA水平的差异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3D-CRT技术是治疗肝癌的重要方案,HBV再激活及RILD是肝癌3D-CRT治疗时较为常见的并发症,3D-CRT治疗后的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HBV再激活率及HBV再激活相关性肝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