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清解宁对白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粘附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细胞 血管内皮 (HUVEC)细胞粘附在免疫应答与炎症中均有重要作用。黄连解毒汤及主要成分小檗碱、黄芩苷等能抑制白细胞与HUVEC的粘附及粘附分子的表达[1] 。我们将上述成分组成清解宁 ,研究其对白细胞 HUVEC粘附及粘附分子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M199培养基 (美国Gibco)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ECGF德国B M) ,I型胶原酶 (美国Sigma) ,rhTNF(北京邦定 ) ,鼠抗人E selectin单克隆抗体 (深圳晶美 ) ,清解宁 :将盐酸小檗碱、盐酸药根碱等 (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用PBS按一定比例配成无菌溶液。1 2 方法1 2 1…  相似文献   
32.
目的:通过比较睡眠剥夺、力竭游泳、睡眠剥夺结合力竭游泳3种造模方法,研究小鼠气虚模型的建立与评价方法。方法: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睡眠剥夺组、力竭游泳组、睡眠剥夺+力竭游泳(简称“复合组”),每组12只,睡眠剥夺组采用多平台水环境法进行睡眠剥夺,每天10h;力竭游泳组采用负重10%进行力竭游泳,每天一次;复合组两种方法联合使用,连续28天。试验结束后,观察小鼠行为与体重,抓力仪测量小鼠抓力,利用小动物无创监护仪检测脉搏信号(心率、呼吸频率、呼吸幅度、脉搏幅度),采用数码照相机采集舌面图像,利用细胞流式仪检测脾脏T细胞亚群(CD3+、CD4+、CD8+)与B细胞(CD19+)。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3组模型小鼠活动能力均降低,呈现疲劳特性,体重、抓力显著降低(P<0.05-0.01);小鼠舌面均见不同程度的变白,仅复合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睡眠剥夺组与复合组小鼠心率、呼吸频率、脉搏幅度与呼吸幅度均显著降低(P<0.05-0.01);3组的CD3+、CD4+、CD8+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P<0.01),睡眠剥夺组的CD19+B细胞显著减少(P<0.01)。结论:三种方法均可以成功制备气虚小鼠模型,以睡眠剥夺造模最优。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石见穿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羟丙基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开口ODS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石见穿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根据NMR,MS等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石见穿6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8个化合物,包括大黄素(emodin 1),大黄酚(chrysophanol 2),五味子甲素(deoxyschizandrin 3),戈米辛N(gomisin N 4),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 5),熊果酸(ursolic acid 6),β-谷甾醇(β-sitosterol 7),胡萝卜苷(daucosterol 8)。结论:化合物1,3,4为首次从唇形科Lamiaceae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为首次从鼠尾草属Salvia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4.
目的:建立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拟临床"中医证候评分方法,观察痰瘀同治方对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中医证候评分的影响。方法:将36只中国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舒降之组、痰瘀同治方高、中、低剂量组(生药2.0,1.0,0.5 g·kg-1),每组6只;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高脂饲料喂养2周后,采用介入技术球囊损伤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内皮,术后继续高脂饲料喂养8周,制备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模型;术后给药8周,根据症状分级评分方法,分析各组动物冠心病痰瘀互结证主症、兼症、舌象和脉象评分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在高脂6周和10周时,主症、兼症、舌象和脉象评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痰瘀同治方不同剂量均能够降低6周和10周时主症评分;此外低剂量还能降低10周时舌象和脉象评分;中剂量能降低6周时舌象评分和10周时兼症、舌象和脉象评分;而高剂量则降低6周和10周时各项评分(P<0.05或P<0.01)。结论:痰瘀同治方能够改善冠心病痰瘀互结证小型猪模型主症、兼症、舌象和脉象评分,提示“拟临床”小型猪病证客观化评分对于中药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石见穿提取物通过阻断血管生成抑制肿瘤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石见穿提取物对移植性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并对其可能机制进行研究。方法:采用肝癌H22小鼠移植性肿瘤模型。小鼠右侧腋下接种肝癌H22细胞后,第2天随机分为5组,即模型组、石见穿提取物高、中、低(40,10,2.5 g.kg-1)剂量组和阳性药环磷酰胺(CTX)对照组。给药10 d后,于第11天称体重,处死小鼠剥离瘤块并称重,计算抑瘤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另结合肝癌H22鸡胚尿囊膜移植瘤模型,建模后第2天尿囊腔给药,于第6天观察各组鸡胚存活情况及各组存活鸡胚移植瘤(以肿瘤直径2 mm为成瘤阳性)及血管的生长情况。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石见穿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6.44%(P<0.05),42.28%(P<0.01),32.59%(P<0.05),并可显著降低肝癌H22小鼠移植性肿瘤组织中VEGF的表达和MVD(P<0.01)。此外肝癌H22鸡胚尿囊膜移植瘤模型试验结果显示石见穿提取物可抑制肿瘤血管的生成,其中低剂量组(6.25 g.L-1)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最为明显,血管抑制率为50.67%(P<0.01)。结论:石见穿提取物对肝癌H22小鼠移植性肿瘤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肿瘤组织中VEGF表达和MVD,阻断肿瘤血管生成而发挥的。  相似文献   
36.
任钧国  刘建勋 《中国现代中药》2018,20(11):1319-1322
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的再评价,不仅是国家政策的需要,也是中药注射剂本身发展的需要。中药注射剂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中药注射剂有效性再评价的主要内容,目前大多数中药注射剂的作用机制研究比较少,多停留在药效学评价阶段。为此,本文针对中药注射剂作用机制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中药注射剂的特点,提出了以网络药理学、系统生物学为核心的中药注射剂作用机制研究思路与方法,以期为中药注射剂的再评价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7.
中药复方的功效代表了复方的整体效应,该效应是中药复方特定化学成分在特定病理条件下对机体发生作用进行调整和整合后的生物效应表达,而这些化学成分就是中药复方功效的物质基础。受多种条件限制,开展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较少,多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这就造成与中医药理论的脱节,很难对中药复方的功能主治进行科学阐释。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下,本文提出了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进,力争通过多学科、多技术的有机结合,构建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技术体系,进而阐释中药复方功效的产生的化学成分,为中药复方功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8.
采用舌像,足底图像R,G,B分析方法和耳廓、足底体表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量2种方法对睡眠剥夺大鼠进行血瘀证评价的比较。该实验通过水环境小平台站立进行睡眠剥夺,每周固定时间称重,观察大鼠宏观体征;并在造模第2,4,6周用单反相机分别采集正常组和模型组大鼠舌和足底图像,通过标准比色卡校对,进行色彩饱和度分析;在相同时间点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大鼠耳廓和足血流灌注量情况。结果发现,第2周模型组大鼠舌面、足底的R,G,B值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异;同样耳廓和足底血流灌注量亦无明显差异。第4周模型组大鼠舌面R(P0.01)值显著低于正常组,舌面G,B值及足底R,G无统计学差异;模型组大鼠左耳(P0.01)、右耳(P0.01)血流灌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左足、右足血流灌注量有低于正常组的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第6周模型组大鼠舌面、足底的R,G,B值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左耳(P0.01)和右耳(P0.01)血流灌注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左足、右足血流灌注有低于正常组的趋势,但未见统计学差异。比较2种证候评价方法结果显示,舌面R,G,B值结果能够客观反映模型大鼠的血瘀证特征,且更加符合中医临床舌像诊断的特点;耳廓表面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量作为体表微循环评价方法,同样能够反映模型大鼠的血瘀特征,且评价方法更加客观,可重复性好。因此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究中,将舌面图像分析的R,G,B值与耳廓激光多普勒血流仪2种分析方法结合,更有助于血瘀证指标的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39.
枳实白术配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枳实白术是中医临床中常用的一个药对 ,无论是单独应用还是与它药组方使用 ,多用于脾胃疾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消化性疾病。历代医家对其配伍关系多有论述 ,但并未统一 ,我们从胃肠运动方面对枳实白术的配伍机理进行了研究。1 材料和方法1 1 动 物昆明种小鼠 ,雄性 ,体重 1  相似文献   
40.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方法探讨降糖消脂片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分子作用机制。方法:借助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中医药综合数据库(TCMID),中医药百科全书数据库(ETCM)和中药分子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BATMAN-TCM)获取降糖消脂片各药味的化学成分,于SwissTargetPrediction和STITCH数据库预测化学成分的靶点;借助人类基因数据库(GeneCards),在线《人类孟德尔遗传》数据库(OMIM),治疗靶标数据库(TTD)和疾病相关的基因与突变位点数据库(DisGeNET)筛选NAFLD靶点,并与降糖消脂片活性成分的靶点进行交集分析,获得降糖消脂片治疗NAFLD的靶点。借助STRING 11.0构建治疗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利用DAVID 6.8对治疗靶点进行富集分析。最后基于分子对接验证降糖消脂片关键成分与核心治疗靶点的作用特征。结果:降糖消脂片治疗NAFLD的关键成分包括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小檗碱、异鼠李素、白桦脂酸、齐墩果酸、熊果酸、芒柄花黄素和己糖醇,核心靶点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Jun原癌基因(JUN),MAPK3,蛋白激酶B1(AKT1或者Akt1),肿瘤蛋白p53(TP53),E1A结合蛋白P300(EP300),Fos原癌基因(FOS),肿瘤坏死因子(TNF),β-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2E1(CYP2E1)。富集分析表明降糖消脂片主要通过外源代谢、氧化还原和胆固醇代谢等生物过程,调节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NAFLD及胰岛素信号通路发挥对NAFLD的治疗作用。分子对接结果显示降糖消脂片关键成分与降糖消脂片治疗NAFLD核心靶点有较好的亲和力。结论:降糖消脂片可通过多种活性成分、多个关键靶点及多种作用途径治疗NAF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