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22篇
预防医学   71篇
肿瘤学   18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61.
重庆市社区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和相关态度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一般人群艾滋病(AIDS)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于2005年8月,对重庆市4个区县的社区居民就AIDS防治知识和相关的态度进行了问卷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对重庆市4个区县(万州区、涪陵区、巴南区和开县)的社区居民,采取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每个区调查250人,共1000人。2调查方法和内容对抽中社区居民中所有年满15岁以上的居民(包括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入户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AIDS防治知识和相关的态度。3统计分析方法所有资料经Epidd data3.02进行双录入,核对后用SPS…  相似文献   
62.
重庆市男男性行为人群干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估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干预效果,为调整干预策略提供建议.方法 比较分析2006、2007和2008年3次横断面调查的MSM人群知识、行为、HIV和梅毒感染率变化趋势.结果 2006、2007和2008年分别调查了1 000、1 044和743名MSM,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无明显变化,过去1年接受过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明显上升,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也由2006年的56.4%上升至2008年的64.4%(χ2=9.25,P=0.002),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10.4%上升至2008年的17.0%(χ2=15.95,P<0.001),梅毒感染率2007年较2006年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P=0.54).结论 干预后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较高,安全套使用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与HIV感染率快速上升的趋势相比,防治形势严峻,开展针对MSM人群的持续有效的综合干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3.
目的分析2006-2015年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趋势变化,并对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为开展重庆市恶性肿瘤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06—2015年重庆市肿瘤登记点报告的新发肿瘤病例,统计分析发病率、中国人口标准化发病率、年度变化百分比,趋势变化采用曲线估计指数分布回归模型进行判别。采用恶性肿瘤发病率差别分解法计算出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对恶性肿瘤发病的贡献率。结果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率与中国人口标准化发病率分别由2006年的148.08/10万与131.44/10万 上升至2015年的269.39/10万 与177.13/10万,APC分别为5.65%与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年份男性发病率均高于女性。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率上升人口因素的贡献率与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66.32%与33.68%。男性、女性与农村均是人口因素贡献率(80.76%、51.06%、114.68%)高于非人口因素贡献率(19.24%、48.94%、-14.68%),而城市的非人口因素贡献率(64.29%)高于人口因素贡献率(35.71%)。结论重庆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恶性肿瘤发病率的上升受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4.
摘 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食管癌发病趋势及影响因素,为开展食管癌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收集整理2006~2014年重庆市肿瘤登记点报告食管癌新发病例,统计分析粗发病率、中标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趋势变化采用曲线估计指数分布回归模型进行判别。利用恶性肿瘤发病率差别分解法计算出人口因素和非人口因素对恶性肿瘤发病的贡献率。[结果] 2006~2014年重庆市食管癌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发病率由2006年的10.51/10万上升至2014年的17.79/10万,APC为7.68%(F=7.42,P<0.05)。中标率由2006年的9.16/10万上升至2014年的10.48/10万,APC为2.74%(P>0.05)。重庆市食管癌发病率上升受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的协同作用,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79.12%和20.88%。农村地区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的贡献率分别为129.01%和-29.01%。[结论] 重庆市食管癌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受人口因素与非人口因素的协同作用,应加强非人口因素的干预工作,做好三级预防。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估针对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干预效果,为调整干预策略提供建议。方法比较分析2006、2007和2008年3次横断面调查的MSM人群知识、行为、HIV和梅毒感染率变化趋势。结果2006、2007和2008年分别调查了1000、1044和743名MSM,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无明显变化,过去1年接受过咨询检测服务的比例明显上升,最近一次与男性发生肛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也由2006年的56.4%上升至2008年的64.4%(χ^2=9.25,P=0.002),HIV感染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由2006年的10.4%上升至2008年的17.0%(χ^2=15.95,P〈0.001),梅毒感染率2007年较2006年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P=0.54)。结论干预后MSM人群艾滋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较高,安全套使用率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与HIV感染率快速上升的趋势相比,防治形势严峻,开展针对MSM人群的持续有效的综合干预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6.
目的 了解重庆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及趋势变化,为开展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 2010-2016年重庆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个案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统计分析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早死概率、潜在寿命损失率、平均潜在寿命损失年、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 change,APC)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趋势检验采用线性回归模型中F检验进行判别,检验水准α=0.05。结果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标化死亡率由2010年的78.84/10万下降至2016年的61.84/10万,APC为-3.25%,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66,P=0.01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PYLL%由2010年的0.26%下降至2016年0.22%,APC为-2.37%,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24,P=0.024)。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导致的早死概率由2010年的2.56%下降至2016年的2.05%,APC为-2.76%,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79,P=0.026),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早死概率男性均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标化死亡率与早死概率呈下降的趋势,应进一步加强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67.
重庆市艾滋病流行现状及防制策略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重庆市自1993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截止2004年2月报告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共303例,其中艾滋病病人23例,19例已死亡。为了解其流行趋势和特征,制定相应的防制策略,笔者分析了近年重庆市HIV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8.
周仁江  丁贤彬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6):3162-3163
[目的]了解儿童艾滋病的流行情况和特点,为制定儿童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重庆市儿童艾滋病的流行病学资料用Excel进行分析。[结果]重庆市报告儿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28例,0~7岁年龄组10例,占35.7%,均是通过母婴传播感染的,15-17岁18例,占64.3%,其中15例经吸毒传播,3例经性传播,儿童艾滋病病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应尽快加强对重点人群的监测和产前门诊的检测,实施母婴阻断,加强对在校学生的宣传教育,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等政策,提高艾滋病儿童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9.
中国艾滋病的流行正从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在艾滋病的流行中,流动人口的数量和范围的日益扩大是一个重要的促进因素。既往统计数据表明,在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口的数量居多。流动人口中农民工占90%以上。及时了解农民工艾滋病防制知识的认知情况、高危行为的特点和艾滋病的感染情况,可以为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为此,笔者于2006年2月~2006年3月对部分农民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梅毒、艾滋病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0.
目的了解娱乐场所女性从业人员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信念、高危行为情况和性病感染率,为制定针对该人群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489名娱乐场所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采样检测淋球菌、梅毒和HIV,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影响淋病、梅毒和HIV感染率的因素经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判定。结果在调查的489人中,55.6%年龄在18~25岁,文化程度以初中为主(54.2%),婚姻状况以未婚同居为主(38.4%)。96.1%的人希望接受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33.3%的人有吸毒史,84.8%的人有婚外或婚前性行为,61.3%的人有2个以上的性伴,与固定性伴发生性交时安全套使用率低,但与客人发生性交时安全套使用率较高。淋球菌感染率为4.9%,梅毒感染率为9.8%,HIV感染率为0.6%,尖锐湿疣患病率为3.5%。结论较低安全套使用率和高性病感染率将促进艾滋病在该人群中的流行和蔓延,应加强对这一人群性病艾滋病的综合监测、行为干预和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遏制性病艾滋病在该人群中的流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