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479篇
  免费   13222篇
  国内免费   7767篇
耳鼻咽喉   1182篇
儿科学   1898篇
妇产科学   727篇
基础医学   7363篇
口腔科学   2428篇
临床医学   14467篇
内科学   10486篇
皮肤病学   1159篇
神经病学   3079篇
特种医学   5647篇
外科学   10360篇
综合类   36217篇
现状与发展   28篇
预防医学   13835篇
眼科学   1709篇
药学   15913篇
  206篇
中国医学   14028篇
肿瘤学   5736篇
  2024年   435篇
  2023年   1656篇
  2022年   4245篇
  2021年   5364篇
  2020年   4641篇
  2019年   2462篇
  2018年   2575篇
  2017年   3622篇
  2016年   2760篇
  2015年   5168篇
  2014年   6551篇
  2013年   8413篇
  2012年   11677篇
  2011年   12623篇
  2010年   11525篇
  2009年   10044篇
  2008年   10222篇
  2007年   9689篇
  2006年   8736篇
  2005年   6699篇
  2004年   4618篇
  2003年   3720篇
  2002年   2984篇
  2001年   2678篇
  2000年   1856篇
  1999年   604篇
  1998年   148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35篇
  1995年   102篇
  1994年   86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2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3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推荐的清肺排毒汤,临床观察疗效显著。笔者拟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寒疫病机以及清肺排毒汤的方药组成机制,认为该方能疏解表里、通调三焦,具有宣肺行气、透邪解毒、润燥化湿、逐水泻热的功效,切合COVID-19寒、燥、湿的病机特点,且能有效的针对症状进行治疗,应推广全国各地广泛使用以遏制疫情蔓延。  相似文献   
82.
83.
目的探索当归四逆汤辅助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3月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治疗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实验组除了进行常规西药治疗外,同时给予当归四逆汤进行辅助治疗4周。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动态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时间、血脂水平以及心脏功能指标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疗效治疗总有效率为86.7%(26/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0%(21/30),实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缺血性ST—T改变时间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均<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缺血性ST-T改变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相对于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均比本组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治疗后实验组患者血清中TC、TG、LDL-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H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心排血量(CO)、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均<0.05),且实验组各指标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当归四逆汤辅助治疗冠心病的疗效良好,其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脂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心脏功能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84.
85.
目的: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预测淫羊藿治疗抑郁症的抗炎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探讨其抗抑郁作用的潜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搜集和筛选淫羊藿的活性成分;利用PharmMapper服务器,TCMSP数据库对蛋白靶点进行预测和筛选;利用OMIM数据库,CTD数据库和GeneCards数据库筛选抑郁症的相关靶点以及抗炎靶点;通过DAVID数据库对关键抗炎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Cytoscape 3.6.0软件构建淫羊藿"活性成分-作用靶点-信号通路"网络图,并对网络拓扑结构分析;采用GOLD分子对接软件对活性成分与关键抗炎靶点进行结果验证。结果:筛选得到淫羊藿与抑郁症相关的12个活性成分,30个作用靶点,5个关键抗炎靶点;GO功能富集得到生物过程65个,细胞组成4个,分子功能1个,KEGG通路富集分析得到41条,其中与炎症相关的信号通路9个;分子对接验证淫羊藿苷与关键抗炎靶点能够形成最佳复合体。结论:揭示了淫羊藿通过抗炎靶点及其相关信号通路网络作用于抑郁症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淫羊藿抗抑郁作用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6.
通过查阅历代本草方书等文献,对经典名方中所用甘草药材的名称、基原、产地、采收加工、炮制历史沿革及变迁进行了系统的本草考证,为涉及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开发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古代甘草入药的主流基原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初以甘肃、陕西所产为最优,唐宋时期扩展至山西、陕西、内蒙古等产地;明清时期核心产区移至内蒙,近现代以来逐步形成内蒙古、甘肃、宁夏三大主产区。历代甘草的主要炮制方法为炙法,唐代之前未提及辅料,唐代出现蜜作为辅料的相关记载,宋代出现蜜炙法,明清时期蜜炙的相关记载进一步增多,并延续至今,形成"炙甘草"的炮制规范。故建议包含甘草药材的经典名方,原方标注为"炙"的,唐代之前可按清炒法进行炮制;唐代及以后处方中标注为"炙"的甘草药材建议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炙甘草"的规定进行炮制;标注为"生"或未标注者,当以生品入药。  相似文献   
87.
目的:分析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10年10月1日—2017年10月1日收治的1307例行手术治疗的结直肠癌患者,其中无便秘组患者1128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179例;术后发生吻合口瘘患者109例,其中无便秘组92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17例。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瘘的级别等来分析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在伴慢传输便秘组中根据术后吻合口近和(或)远端肠壁是否存在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分为两组,通过比较两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瘘的级别等进一步从病理学方面研究慢传输型便秘对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的影响。结果:伴慢传输型便秘组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9.50%,高于无便秘组8.16%(P0.05);但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7.34±3.17)天,晚于无便秘组(6.08±2.55)天(P0.05);在179例伴慢传输型便秘组中,神经节细胞正常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7.89%,低于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组12.31%(P0.05);且瘘的发生时间短于神经节细胞减少或缺失组[(6.12±3.29)天vs(8.71±4.36)]天(P0.05)。结论:慢传输型便秘增加结直肠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且延长术后吻合口瘘发生时间;慢传输型便秘增加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可能与结直肠切除范围不够,导致吻合口近和(或)远端肠壁存在神经节细胞的减少或缺失有关。  相似文献   
88.
目的:采用DPPH体系测定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并利用液质联用(HPLC-MS/MS)技术分析了活性较高的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特征性成分。方法:对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提取物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得到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及水部位。考察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部位提取物对清除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能力以及通过液质联用电喷雾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仪(HPLC-ESI-Q-TOF-MS)技术对其活性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性分析。采用液质联用(LC-MS/MS),C_(18)色谱柱(150 mm×4.6 mm,5μm)以甲醇-0.1%甲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使用ESI负离子模式下采集数据。通过质谱数据分析,并与对照品及文献对照,对其进行成分鉴定。结果: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不同极性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都具有清除力,其中乙酸乙酯部位的清除能力最强。通过其质谱数据分析,并与对照品及相关文献对照,共鉴定出11个化合物。结论:应用DPPH抗氧化活性筛选及HPLC-ESI-Q-TOF-MS技术能够快速准确地发现平卧菊三七地上部分抗氧化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平卧菊三七的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金莲花化学成分的体内代谢产物及代谢规律。方法:静脉注射方式给予大鼠金莲花提取物并在各时间段采血,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电喷雾电离-串联质谱技术(LC-ESI-MS)对血清中的代谢产物进行研究。结果:根据LC-ESI-MS结果发现了23种原型成分及45种代谢产物。原型成分中有3种酚酸类物质、19种黄酮类物质、1种生物碱类物质。通过准分子离子峰及二级碎片得到了代谢产物可能的化学结构,分析了这些代谢产物的裂解途径,推测19种来源于酚酸类物质、20种来源于黄酮类物质、6种来源于生物碱类物质。结论:本研究探讨了金莲花提取物中化学成分的代谢规律,为其血液移行成分及药理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0.
患者,女,57岁。躯干部白色丘疹3年。本例皮肤镜表现独特之处在偏振光浸润模式下与典型脂溢性角化病不同,由于色素减退,皮沟与皮嵴表现为浅褐色背景下放射状分布亮白色线状条纹,呈珊瑚样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