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380篇
  免费   3053篇
  国内免费   1978篇
耳鼻咽喉   367篇
儿科学   523篇
妇产科学   136篇
基础医学   1770篇
口腔科学   484篇
临床医学   3791篇
内科学   2852篇
皮肤病学   329篇
神经病学   657篇
特种医学   1344篇
外科学   3006篇
综合类   8687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预防医学   3413篇
眼科学   352篇
药学   3416篇
  36篇
中国医学   2910篇
肿瘤学   1332篇
  2024年   111篇
  2023年   357篇
  2022年   923篇
  2021年   1171篇
  2020年   1080篇
  2019年   536篇
  2018年   565篇
  2017年   882篇
  2016年   619篇
  2015年   1163篇
  2014年   1527篇
  2013年   2005篇
  2012年   2912篇
  2011年   3125篇
  2010年   2777篇
  2009年   2490篇
  2008年   2534篇
  2007年   2460篇
  2006年   2080篇
  2005年   1729篇
  2004年   1205篇
  2003年   943篇
  2002年   734篇
  2001年   659篇
  2000年   438篇
  1999年   175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0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6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3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成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治疗及意义。方法:北京安贞医院自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12例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对其临床资料、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16~66岁,平均年龄为(39.2±17.9)岁。其中10例为左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为右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患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在确诊前均误诊为其他疾病。全组均经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超声心动图(UCG),冠状动脉CTA等检查而确定诊断。其中9例患者行外科手术重建冠状动脉,2例患者拒绝手术,1例因严重心功能不全而失去手术时机。手术患者中2例患者因合并重度二尖瓣反流而同时行二尖瓣置换术,1例患者因合并冠心病同时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及术后并发症。随访6~48个月,平均随访(27±13)个月,患者术后均症状消失或明显缓解,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UCG提示:术后左心室舒张末径从[(47.4±7.2)mm减小到(41.8±6.5)mm,P0.01],左心室的短轴缩短率(FS)从[(24.3±11.3)%增至(36.1±11.6)%,P0.01)]。未手术治疗患者1例死于心力衰竭。1例失访,1例仍时有活动后气短、心慌等症状。结论:成人冠状动脉异常起源于肺动脉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除了冠状动脉造影,UCG和冠状动脉CT等无创检查对确定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手术治疗重建双冠状动脉系统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案,可以改善心脏血供,从而防止猝死、心功能不全等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进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的80例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病例资料,对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的年龄、家庭人口数、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收入、脑中线移位、脑出血量、脑疝及破入脑室情况以及患者意识状态对患者的术后生理健康具有显著影响;家庭人口数、是否与子女同住、婚姻状况、意识状态均是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健康评分的显著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家庭人口数(OR=1.941,95%CI 1.175~3.206)及脑中线位移(OR=0.589,95%CI 0.363~0.956)、脑出血量(OR=10.253,95%CI 6.099~17.235)是影响患者术后生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因素;婚姻状况(OR=0.487,95%CI 0.357~0.664)及是否与子女同住(OR=5.392,95%CI 5.145~5.652)是影响患者术后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家庭人口数、脑中线位移、脑出血量与患者生理健康评分呈显著负相关,婚姻状况与心理健康评分呈显著负相关,与子女同住与心理健康评分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行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后的生活质量与患者的家庭人口数、脑中线移位、脑出血量、婚姻状况以及是否与子女同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中晚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3(FGF2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院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共计120例,分为3组,其中CKD非透析组患者(3~5期)30例、腹膜透析组患者30例、血液透析组患者60例;另外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20例健康体检者为健康对照组。比较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与健康人群FGF23水平的差别,以及3组之间的差别。同时将中晚期CKD患者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两组临床有关参数及FGF23水平的变化,探讨FGF23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中晚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较高(59/120,49.2%)。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FGF23水平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1);中晚期CKD患者血清FGF23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中晚期CKD患者3组人群比较,透析患者FGF23水平高于非透析的CKD 3~5期患者(P<0.05);血液透析患者的FGF23水平又显著高于腹膜透析患者(P<0.01)。中晚期CKD患者FGF23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正相关(r=0.68,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FGF23水平是中晚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FGF23水平与中晚期CK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相关,FGF23在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FGF23可能成为预测CKD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和死亡风险性增高的更敏感的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者肺泡灌洗液(BALF)中微小核糖核酸-127-5p(miRNA-127-5p)的表达水平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重症肺炎患者102例进行分析。所有患者第1天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病程第4、7天经纤维支气管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BAL);选择右肺中叶或左上叶舌段,注入0.9%氯化钠液之后,使用合适的负压(100 mm Hg,1 mm Hg=0.133 k Pa)吸取BALF;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miR-127-5p表达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对BALF中IL-6、IL-8及IL-10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动态监测两组患者BALF中的miRNA-127-5p表达量以及IL-6、IL-8及IL-10水平;治疗第1天,两组的miRNA-127-5p表达量以及IL-6、IL-8及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天,预后良好组的miRNA-127-5p表达量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4天,预后良好组的IL-8,IL-10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预后良好组的miRNA-127-5p表达量显著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天,预后良好组的IL-8,IL-10水平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两组的miRNA-127-5p表达量逐渐升高,IL-8,IL-10水平逐渐降低。miRNA-127-5p表达量在预测重症肺炎患者预后情况的AUC曲线下面积为(敏感度=88.6%,特异性=70.9%)。结论:肺泡灌洗液中miRNA-127-5p表达量有望成为一种判断重症肺炎患者的预后的新型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建立根痛平胶囊和根痛平片中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测定方法,监测生产企业续断投料情况。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水(27:73)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12 nm。结果 川续断皂苷Ⅵ在30~280 μg·m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 = 2 029.357 0 X + 3.688 5 ,R² = 0.999 7,平均回收率为96.08%,RSD为1.01%。结论 该法简单准确,可用于测定根痛平胶囊和根痛平片中川续断皂苷Ⅵ的含量,为根痛平系列制剂的质量标准提高提供理论依据;制定了川续断皂苷Ⅵ含量参考限度值,考察企业续断的投料情况,提示个别企业未投料或投料用续断质量差。  相似文献   
996.
尹宁宁  郭东晓 《药学研究》2019,38(7):389-392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复方阿胶补血颗粒中4种氨基酸。方法 采用Waters Sunfire C18色谱柱(4.6 mm × 250 mm,5 mm),以乙腈-0.1 mol·L-1醋酸钠溶液(用36%乙酸调节pH值至6.5)(7∶93)为流动相A,以乙腈-水(4∶1)为流动相B,梯度洗脱(0~13 min,100% A ® 93% A;13~17.9 min,93% A ® 88% A;17.9~29 min,88% A ® 85% A;29~39 min,85% A ® 66% A;39~45 min,66% A ® 0% A),柱温43 °C,体积流量1.0 mL·min-1,检测波长254 nm。结果 L-羟脯氨酸、甘氨酸、丙氨酸、L-脯氨酸进样量分别在0.012 ~ 0.117、0.022 ~ 0.218、0.010 ~ 0.097、0.016 ~ 0.160 mg范围内与色谱峰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6.4%、97.3%、97.1%、99.4%;RSD分别为1.2%、1.9%、1.7%、0.9%。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单,重复性好,为控制复方阿胶补血颗粒的质量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与高压湿热和常压干热处理方法进行对比,观察高压干热处理法对中药紫苏粉末微生物和中药成分溶出的影响。方法 采用高压湿热、高压干热、常压密闭干热和常压开放干热4种方式分别于110 ℃、121 ℃处理紫苏粉0、15、30、60、120 min。每0.4 g药材粉末处理后加入无菌蒸馏水5 mL振摇6 h后取上清进行微生物检查和溶出物吸收光谱检查。结果 高压干热处理的灭菌效果略低于高压湿热法,但明显高于常压热处理法。110 ℃高压干热处理15 min能大大降低药材粉末的微生物载量,30 min后达到无菌效果;121 ℃高压干热处理15 min也能达到无菌效果。热处理后,溶出物吸收光谱相似,230~370 nm的吸收值明显增加,其中110 ℃高压干热处理15 min达到较佳效果。结论 高压干热处理是一种值得选用的物品灭菌方法。  相似文献   
998.
将药物、蛋白或基因高效且安全地递送到治疗部位一直是药学研究的热点。无机纳米材料以其良好的稳定性、优异的生物相容性以及较高的药物负载能力成为了药物递送系统的理想材料。本文从已报道的研究以及临床试验入手,对常用的无机纳米材料如碳纳米材料、二氧化硅纳米粒、钙纳米材料、金纳米粒、磁性纳米粒、上转换纳米粒和量子点在药物递送和临床转化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为无机纳米药物递送载体在新药研发上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对无机纳米材料进入临床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3年6月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经规范的内科治疗失败后,行血管成形术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82例。其中9例行单纯球囊扩张术,73例行颅内支架置入术。发病至手术的中位时间为24.5 d。评估术后终点事件(术后≤30 d任何卒中、死亡及30 d责任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或原狭窄处因再狭窄需要再次治疗)发生情况。影像学随访(CTA或DSA)再狭窄的发生率。结果 (1)82例中,手术成功率为92.7%(76例)。78例(95.1%)接受随访,失访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四分位数:9,29个月)。10例发生终点事件,7例为缺血性卒中,1例为脑出血,2例为无症状重度再狭窄再次置入支架的患者。3例终点事件发生于术后≤30 d(均发生于术后≤24 h)。Kaplan-Meier曲线显示,1、6、12、24个月累积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7%、8.6%、11.0%、13.0%。(2)60例(73.2%)患者接受影像学(11例行CTA,49例行DSA)检查,其中17例(28.3%)发生再狭窄,症状性再狭窄的发生率为5.0%(3例),无症状的为23.3%(14例)。结论经综合评估、严格筛选后,血管成形术治疗内科治疗无效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性高,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应用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12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实施CAS治疗的患者1700例,按是否服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1224例和非他汀组476例。降脂目标为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降至2.1 mmol/L或降低基础水平的40%。比较两组患者术后30 d内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总发生率,分析他汀类药物与不良事件发生的相关性及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100%。(1)术后30 d内43例(2.53%)患者出现主要不良事件,其中卒中34例、心肌梗死1例、死亡8例,应用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96%(24/1224),而非他汀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99%(19/4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1,P=0.017)。两组卒中发生率分别为1.56%(19/1224)和3.16%(15/4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围手术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是CAS良好预后的保护性因素(OR=0.524,95%CI:0.279~0.983;P=0.044)。结论 CAS的预后他汀治疗组术后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非他汀治疗组,他汀治疗可降低不良终点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