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062篇
  免费   5984篇
  国内免费   4123篇
耳鼻咽喉   555篇
儿科学   818篇
妇产科学   637篇
基础医学   5344篇
口腔科学   1215篇
临床医学   8994篇
内科学   7333篇
皮肤病学   793篇
神经病学   1936篇
特种医学   2057篇
外国民族医学   19篇
外科学   5535篇
综合类   15639篇
现状与发展   23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6501篇
眼科学   1223篇
药学   8041篇
  90篇
中国医学   5404篇
肿瘤学   4011篇
  2024年   150篇
  2023年   586篇
  2022年   1403篇
  2021年   2194篇
  2020年   1905篇
  2019年   1483篇
  2018年   1431篇
  2017年   1818篇
  2016年   1467篇
  2015年   2607篇
  2014年   3415篇
  2013年   3685篇
  2012年   5704篇
  2011年   6067篇
  2010年   5149篇
  2009年   4697篇
  2008年   4882篇
  2007年   4915篇
  2006年   4573篇
  2005年   3975篇
  2004年   2888篇
  2003年   2592篇
  2002年   2041篇
  2001年   1594篇
  2000年   1272篇
  1999年   883篇
  1998年   517篇
  1997年   521篇
  1996年   359篇
  1995年   301篇
  1994年   306篇
  1993年   172篇
  1992年   133篇
  1991年   106篇
  1990年   95篇
  1989年   58篇
  1988年   52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38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4年   5篇
  1972年   3篇
  1970年   3篇
  193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 研究利福昔明对比环丙沙星治疗急性肠炎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 ,共治疗 5 1例急性肠炎。利福昔明治疗 2 5例 ,环丙沙星 2 6例 ,用药时间方法相同。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大便性状、大便次数、便常规、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 ,以了解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 利福昔明组 (治疗组 )与环丙沙星组 (对照组 )相比 ,显效率分别为 92 .0 %和 80 .8% ,总有效率分别为 92 .0 %和 96 .2 % ,止泻时间治疗组 2 8.6 7± 15 .92h ,对照组 36 .12± 2 0 .70h ,均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以上各项指标及两组在治疗过程中大便次数变化、大便常规复常率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结论 利福昔明可用于治疗急性肠炎 ,与环丙沙星比较 ,疗效相仿 ,但耐受性好 ,口服不吸收 ,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2.
川芎嗪对肾缺血再灌注时c-fos bcl-2 ICAM-1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不同时间c -fos、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 2、细胞间粘附分子- 1蛋白的表达及川芎嗪对其影响。方法 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内及川芎嗪干预后c -fos、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 2、细胞间粘附分子 - 1蛋白表达的分布及强度变化。结果 c -fos蛋白分布于近曲小管、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核、细胞浆内 ,再灌注后 1h表达明显增强 ,3h达高峰 ,6h锐减。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 2蛋白主要分布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细胞浆 ,再灌注后 1h表达明显增强 ,6h达高峰 ,2 4h仍有较强表达。细胞间粘附分子 - 1蛋白分布在肾血管、肾小管等部位 ,其中以肾血管为著 ,其表达增强于再灌注后 1h ,直到 2 4h仍有增高趋势。川芎嗪干预后c -fos、细胞间粘附分子 - 1蛋白表达明显下降 (P <0 0 1 )。细胞淋巴瘤 /白血病 - 2表达明显增高 (P <0 .0 1 )。结论 川芎嗪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柴苓小方对大鼠肾小球系膜细胞(GMCs)异常增殖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脂多糖刺激系膜细胞异常增殖。MTT法检测柴苓小方对㈣异常增殖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药物作用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乳酸脱氢酶释放实验检测柴苓小方的细胞毒作用。采用RT—PCR检测药物作用不同时间点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21的表达。结果:柴苓小方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抑制系膜细胞异常增殖并显著减少PCNA阳性细胞数而没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并且柴苓小方可以显著地上调p21基因的表达(P〈0.05)。结论:柴苓小方可剂量依赖性的抑制GMC8异常增殖.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21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RNA干扰抑制人前列腺癌PC-3细胞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的效果。方法:设计、构建针对survivin基因的RNAi表达载体,分别以质粒A、B组,阴性序列组和空白对照E组用脂质体法转染PC-3细胞,应用RT-PCR及Western印迹、流式细胞术检测其对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的效果。结果:各组细胞survivin蛋白的表达强度分别为(18.94±0.63)%、(16.35±0.23)%、(46.41±0.76)%、(46.20±1.47)%。各组细胞中survivin mRNA的表达强度分别为(27.94±1.43)%、(24.51±1.37)%、(49.46±0.71)%、(48.49±1.32)%。各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2.80±1.33)%、(16.48±1.00)%、(3.03±0.62)%、(2.96±0.41)%。统计学表明构建的两种阳性表达载体均有效抑制了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结论:RNAi可有效抑制PC-3细胞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并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05.
伴肝转移的Ⅳ期胃癌手术方式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伴肝转移的Ⅳ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2004年间102例伴肝转移的Ⅳ期胃癌病例的手术方式,评价不同术式对预后的影响。结果肝转移H1的胃癌病例行姑息切除后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9%、44%和6%,与改道手术、开腹探查术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肝转移H2的胃癌病例姑息切除术后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56%、13%和6%,与改道手术、开腹探查术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肝转移H3的胃癌病例行姑息切除半年、1年和2年的生存率分别为25%、13%和0,与改道手术、开腹探查术者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有或无腹膜转移的病例,其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32)。结论肝转移H1的胃癌患者,无论伴与不伴腹膜转移,均应尽量行姑息性切除手术。肝转移H2、H3的Ⅳ期胃癌患者行切除性手术无益于预后。  相似文献   
106.
目的:观察中药降糖益肾方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口服降糖益肾方、二甲双胍片.对照组45例口服二甲双胍片.两组均连续用药3个月,监测两组治疗前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FPG、PG2h)、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TC、TG)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AI).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改善、FPG、PG2h、Fins、TC、TG以及血浆粘比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与对照组比较明显降低,IAI明显提高(P<0.01、P<0.05).结论:中药降糖益肾方合二甲双胍片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7.
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目的 评价经皮射频(PRFA)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 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153个病灶和良性肿瘤13例16个病灶,共计127例169个病灶。B超引导监测,局麻配合全身镇痛处理,对于肿瘤病灶大于2.5cm者进行分层多点叠合毁损,大于5.0cm或多发的恶性肿瘤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 实施成功率100%,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率6.14%(7/114),均保守治愈,无相关死亡。PRFA治疗肝脏良性肿瘤未遇并发症,病人均健在。114例肝脏恶性肿瘤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14/114)、97.4%(111/114)、74.6%(85/114)、59.4%(41/69)和36.8%(7/19)。结论 PRFA微创、有效、简捷、实用、可重复、相对安全,在肝脏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有重要价值,亦可作为肝脏良性肿瘤的一种选择疗法。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探讨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的改进方法。方法 选封闭群小型猪为实验动物 ,对既往猪原位肝移植模型进行系列改进 ,观察新建动物植模型的成功率、重复性和稳定性。结果在实验动物选择、手术方式及术中监护管理等方面进行改进的基础上行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 2 0次 ,手术时间 (181.0± 2 5 .8)min及无肝期 (2 8.4± 3.2 )min较传统猪原位肝移植术明显缩短。动物术后肝功能恢复顺利 ,1周存活率 90 % ,15例动物长期存活。长期存活动物的血管和胆管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改进后的猪同种异体原位肝移植模型具有操作简便 ,标准化程度及手术成功率高 ,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优点 ,是大动物肝移植系列研究的较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考察麻黄与甘草酸碱对药在麻杏甘石汤中配伍前后麻黄碱与甘草酸提取量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麻黄、甘草单味药提取液、麻黄甘草对药提取液及全方提取液中麻黄碱和甘草酸提取量进行测定。结果:各样品液中麻黄碱变化不明显,全方中甘草酸含量较单味药降低。结论:酸碱对药麻黄、甘草在配伍后麻黄碱与甘草酸基本不形成大分子复合物。  相似文献   
110.
酸碱对药所含酸碱性成分共煎形成复合物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乌头碱与甘草酸、乌头碱与大黄酸、小檗碱与大黄酸、麻黄碱与甘草酸在煎煮条件下形成的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方法:采用X-射线光谱仪测定反应物及反应产物的结合能,用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各反应产物的基态电荷分布情况.结果:4对化合物中乌头碱与甘草酸、乌头碱与大黄酸、小檗碱与大黄酸的结合能在反应前后发生了改变,酸性成分的分子结构中特征性原子有较高正电荷,碱性成分的分子结构中特征性原子有较高负电荷.结论:4对化合物中乌头碱与甘草酸、乌头碱与大黄酸、小檗碱与大黄酸结合形成复合物.麻黄碱与甘草酸未形成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