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59篇
  免费   1214篇
  国内免费   611篇
耳鼻咽喉   44篇
儿科学   138篇
妇产科学   80篇
基础医学   760篇
口腔科学   355篇
临床医学   1266篇
内科学   997篇
皮肤病学   112篇
神经病学   298篇
特种医学   472篇
外科学   1038篇
综合类   3205篇
现状与发展   2篇
预防医学   1336篇
眼科学   174篇
药学   1267篇
  19篇
中国医学   1148篇
肿瘤学   57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6篇
  2022年   408篇
  2021年   496篇
  2020年   429篇
  2019年   226篇
  2018年   239篇
  2017年   338篇
  2016年   260篇
  2015年   498篇
  2014年   673篇
  2013年   698篇
  2012年   1133篇
  2011年   1181篇
  2010年   999篇
  2009年   901篇
  2008年   982篇
  2007年   906篇
  2006年   773篇
  2005年   590篇
  2004年   401篇
  2003年   297篇
  2002年   219篇
  2001年   222篇
  2000年   143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报道了一种阻隔型聚对幕撑乙炔((PPE)的合成与电致发光特性,合成的模型小分子证明,在聚对苯撑乙炔(PPV)主链引入间位幕环,可阻隔PPV的有效共轭长度,改变其发光颜色,研究了电致发光暑件ITO/m-PPE/Al的电致发光特性。  相似文献   
52.
妊娠中晚期合并输尿管结石的急诊腔内技术处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妊娠中晚期合并输尿管结石急诊腔内技术处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998年6月至2005年3月,对17例妊娠中晚期合并输尿管结石急症的患者行急诊腔内技术治疗。患者年龄21~35岁,平均27岁,孕周20~36周,平均29周。表现为肾绞痛反复发作11例,发热4例,急性梗阻性无尿2例。结石位于左侧5例、右侧10例、双侧2例;结石位于输尿管上段8例、中段5例、下段2例,双侧下段2例。结石大小6mm×7mm~13mm×21mm。患侧轻度肾积水6例,中度11例。行经尿道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14例;输尿管上段结石推至肾盂1例;因无法进镜而单纯留置双J管2例。结果17例患者的肾绞痛、发热等症状经治疗后完全消失。结石一次取净者14例(82.4%)。残留结石者3例,留置双J管至分娩后,其中1例每3个月更换双J管。未发生先兆流产或早产等情况,无输尿管穿孔及其他并发症。留置双J管后出现排尿后腰部不适1例,3d后缓解;术后肉眼血尿1例,6d后自行消失。17例均顺利生产,婴儿健康。结论经尿道输尿管镜腔内技术治疗妊娠中晚期合并输尿管结石急性发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3.
胃癌术后胆囊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消化道的常见肿瘤,手术切除仍是其主要治疗手段。胃癌术后除了常见的并发症外,患者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明显升高,部分需要二次手术,其结石原因涉及神经、体液等多方面因素,本文就胃癌手术对胆囊结石形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4.
目的:探讨CT对囊型肝包虫活性特征影像学表现判断的价值。方法:40例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共42个肝细粒棘球蚴包虫囊的影像学及术后记录囊内容物性状(液性,胶胨性,实变钙化)及内囊内原头节活性及内囊HE染色切片的镜下结构。结果:不同类型的包虫囊内其CT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变钙化组未见活性原头蚴的存在;CT显示囊内容物液态时囊内原头节活力明显高于胶冻性组(P<0.05),包虫母囊内原头蚴的活性随CT值的增大而减小;包虫内囊组织结构损害随内囊的剥离,塌陷而加重。结论:CT在包虫囊的活性程度的判断上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囊肿影像表现特征,提高影像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42例原发纵隔囊肿的影像学表现。所有病例均摄胸部后前位与侧位片,胸部CT平扫29例,其中15例行增强扫描,胸部MRI平扫6例。观察病变的部位、大小、形态、密度(信号)、边缘、壁及其厚度、邻近结构。每一病种均分为影像征象典型与不典型2类。结果病变位于前纵隔28例,中、后纵隔各7例。上纵隔9例,中纵隔24例,下纵隔9例。支气管囊肿9例,囊性淋巴管瘤4例,胸腺囊肿11例,心包囊肿5例,成熟性囊性畸胎瘤13例。影像征象典型38例,不典型4例。结论90%的纵隔囊肿,根据CT、MRI显示的病变部位与内部密度、信号特征,可做出正确的影像诊断;不典型者确诊仍依靠手术病理。  相似文献   
56.
翼管的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翼管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重组图像上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健康成年人和40例颌面部外伤病人(病变未波及翼管)进行MSCT颌面部轴位薄层螺旋扫描后,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显示(VR),并对三维图像进行旋转、切割及测量。结果翼管的形态、走行及其周围毗邻结构可在MSCT轴位扫描图像、MPR及VR三维切割图像中得到全面、清晰、立体直观的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相结合可清晰、立体直观的认识翼管及其周围邻近骨性结构。  相似文献   
57.
目的:观察中波紫外线照射后HaCaT细胞活力的变化并探讨水溶性四氮唑(WST-1)法检测的适用性.方法:将HaCaT细胞分为对照组(假照射组)、300J/m2、600J/m2、900J/m2紫外线照射后24h组(每组6个样本).600J/m2紫外线照射后4h组、8h组、1 2h组、24h组、48h组、72h组(每组6个样本).血球计数板计算HaCaT细胞数量.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水溶性四氮唑(WST-1)法活性测定HaCaT细胞活性.结果:MTT法显示300J/m2、600J/m2、900J/m2紫外线照射HaCaT细胞24h后光密度(OD)值明显较0J/m2组低;WST-1法各组OD值明显比0J/m2组低.MTT法显示600J/m2紫外线照射HaCaT细胞8h、12h、24h、48h、72h后OD值明显比0J/m2组低.WST-1法显示600J/m2紫外线照射HaCaT细胞4h后OD值较0J/m2组低;600J/m2紫外线照射HaCaT细胞8h、12h、24h、48h、72h后OD值明显比0J/m2组低.WST-1法的OD值与细胞计数、MT法OD值呈正相关.结论:随着紫外线剂量的加大和照射后时间延长,HaCaT细胞数量减少,细胞的活力下降,WST-1代谢活性亦降低,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HaCaT细胞可对WST-1进行代谢,适用于该细胞增殖研究.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和T2WI上表现为正常的脑白质区(NAWM)的扩散张量成像(DTI)特点,并探讨DTI和三维脑白质束示踪技术对MS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2例MS患者和32名与MS患者年龄性别配对的正常人进行头部DTI检查,生成表观扩散系数图(ADC)和部分各向异性图(FA),分别选取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区、NAWM区和对照组正常人相应脑白质区测量ADC值和FA值,并使用示踪技术做出三维脑白质束图像。结果 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区、NAWM区和对照组的ADC平均值分别为(1.233±0.119)、(0.973±0.098)、(0.748±0.089)×10^-3mm^2/s和(0.620±0.094)×10^-3mm^2/s,FA平均值分别为0.225±0.052、0.311±0.050、0.421±0.070和0.476±0.069。对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NAWM数据进行随机区组方差分析最小显著差法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S斑块、斑块旁脑白质、NAWM分别和对照组配对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三维脑白质束图像可以观察到MS斑块。结论 使用DTI检查生成的ADC图和FA图可以有助于评价MS中各部位脑白质的改变。通过三维脑白质束示踪图像可以立体直观地显示MS斑块区白质束的异常。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对犬骨盆弓状线部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用10只成年杂种家犬,双侧髋臼臼顶上方1.5 cm处横形截骨,分别采用ATMFS(骨盆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前柱固定器和5孔重建钢板内固定,于术后2、4、6、8、12周处死动物取材,行HE染色、Masson三色法染色组织学检查,图像分析新骨形成积分光密度值,研究不同应力作用模式下的骨盆骨折愈合情况.[结果]ATMFS侧软骨组织形成,骨皮质、骨小梁及胶原纤维成熟时间明显早于钢板侧,术后6、8、12周,两侧骨折端新骨生成面积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TMFS固定后于骨折端产生的持续顺应生理力线的压应力能够刺激骨折端成骨细胞的形成及骨胶原的合成与分泌,促进骨折早期愈合.  相似文献   
60.
发育性偏颌畸形的整形外科矫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发育性偏颌畸形的外科矫治方法。方法通过对21例发育性偏颌畸形患者的畸形部位与程度,分别采用LefortⅠ型截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颏部水平截骨、下颌骨外板截除、下颌骨外板移植等项整形手术治疗,并就该类患者颌面结构特征、手术方式的选择及疗效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自1997年7月至2003年10月共治疗发育性下颌偏斜畸形21例,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手术方法,获得了满意面部形态和殆功能。结论发育性偏颌畸形,根据不同类型运用相应的措施,通过恢复面部骨性轮廓支架和殆关系,配合术前术后的正畸治疗,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