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684篇
  免费   7417篇
  国内免费   5193篇
耳鼻咽喉   534篇
儿科学   746篇
妇产科学   661篇
基础医学   7747篇
口腔科学   1515篇
临床医学   10193篇
内科学   9199篇
皮肤病学   661篇
神经病学   3188篇
特种医学   29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42篇
外科学   6812篇
综合类   16161篇
现状与发展   24篇
一般理论   1篇
预防医学   5888篇
眼科学   1958篇
药学   8652篇
  69篇
中国医学   5837篇
肿瘤学   5456篇
  2024年   237篇
  2023年   1228篇
  2022年   2226篇
  2021年   4046篇
  2020年   3097篇
  2019年   2240篇
  2018年   2534篇
  2017年   2379篇
  2016年   2176篇
  2015年   3530篇
  2014年   4393篇
  2013年   4195篇
  2012年   6177篇
  2011年   6731篇
  2010年   4707篇
  2009年   3893篇
  2008年   4513篇
  2007年   4415篇
  2006年   4232篇
  2005年   3860篇
  2004年   2599篇
  2003年   2350篇
  2002年   1940篇
  2001年   1587篇
  2000年   1542篇
  1999年   1416篇
  1998年   906篇
  1997年   862篇
  1996年   675篇
  1995年   621篇
  1994年   536篇
  1993年   320篇
  1992年   396篇
  1991年   319篇
  1990年   294篇
  1989年   244篇
  1988年   229篇
  1987年   168篇
  1986年   145篇
  1985年   108篇
  1984年   46篇
  1983年   46篇
  1982年   20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5篇
  1979年   16篇
  1958年   12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6篇
  193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91.
大鼠脑损伤后GABA及其受体GABAAR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GABA及其受体GABAAR在创伤性脑损伤(TBI)后的变化规律及其在继发性脑损害中的作用。方法 用大鼠颅脑打击伤动物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致伤后不同时相大鼠伤侧及对侧皮层、海马的GABA及GABAARα2阳性神经元的表达变化。结果 致伤后伤侧皮层GABA/GABAARα1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12h降至最低,对侧皮层无改变;伤侧海马及对侧海马GABA阳性神经元逐渐减少,12h降至最低;伤侧海马GABAARα1的改变与GABA的改变一致,对侧海马无改变。结论 TBI后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及其受体GABAAR的表达下调也可能是继发性脑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2.
为了观察性激素对红细胞生成的作用,应用低压舱(0.42atm,22h/d)分别给小鼠注射人重组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睾酮、皮质醇,检测红细胞比容(Hct)和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sEPO)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氧6d后,各组sEPO均显著升高(P<0.05);注射rhEPO或睾酮组的Hct显著增加(P<0.05);注射rhEPO或睾酮组的Hct显著增加(P<0.05),而注射皮质醇组Hct改变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研究偏头痛患儿的脑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 ,探讨其在小儿偏头痛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经颅多普勒 (TCD)技术 ,检测 90例 7~ 14岁头痛间歇期的偏头痛患儿和 80例健康同龄儿童脑动脉血管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90例偏头痛患儿中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者 77例 (86 % ) ,其中 6 0例 (6 7% )流速增快 ,9例 (10 % )减慢 ,与对照组相比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 ;90例中 2 3例 (2 6 % )存在双侧同名动脉血流速度不对称 ,其中伴有血流速度异常者15例 ,血流速度正常者 8例 ,差异具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脑动脉血流动力学因素异常改变 ,在小儿偏头痛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双侧同名动脉流速不对称的改变 ,在小儿偏头痛的发生中同样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为提高前列腺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对 40例前列腺癌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直肠指检、前列腺特异性抗原、B超、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与睾丸切除术、内分泌治疗 40例前列腺癌患者资料。结果 直肠指检 (DRE)阳性率 6 2 %。前列腺特异性抗原 (PSA) 4 .4~ 2 75 μg/L。穿刺活检确诊 2 1例 (72 % )。病理以低分化、晚期肿瘤居多。35例经随访 0 .5~ 7年 ,三年生存率 85 .7%。结论 PSA、DRE和穿刺活检联合应用可提高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 ,内分泌治疗是对前列腺癌特别是晚期前列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对比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缓释剂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每日1次服药对24小时动态血压的影响;并对比药物漏服对血压控制的影响。方法:76例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被随机、双盲分成两组,分别每日口服1次氨氯地平5~10mg(Ⅰ组)或非洛地平缓释剂5~10mg(Ⅱ组),治疗12周,并用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价用药前后24小时血压变化情况及漏服48小时的血压变化。结果:氨氯地平治疗组舒张压降低15.1mmHg(治疗末为84.8mmHg),非洛地平缓释剂治疗组舒张压降低15.3mmHg(治疗末为85.0mmHg)。总有效率Ⅰ组病人为83.8%,Ⅱ组为87.9%(P=NS)。在药物的初始剂量下即能达到有效血压控制的病人数Ⅰ组为76%,Ⅱ组为52%(P<0.01)。药物漏服24和48h后,Ⅰ组临床血压仍低于140/90mmHg,24小时动态血压与漏服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Ⅱ组的临床血压高于140/90mmHg,临床血压和24小时动态血压与漏服前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两治疗组的副作用发生率均较低。结论:氨氯地平与非洛地平缓释剂均能有效降低轻、中度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安全、疗效可靠,病人耐受性好,但漏服试验表明漏服24与48h氨氯地平仍能较好的控制血压。Ⅰ组的血压波动明显低于Ⅱ组。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氯沙坦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17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缬沙坦(治疗)组59例,80~160mg/d,口服,疗程半年;氯沙坦(对照)组58例,50~100mg/d,口服,疗程半年。治疗前后测偶测血压、动态血压、肝肾功能、血脂、血糖、血尿酸,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内皮素(ET)等,并观察心脑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4.6%(44/59例),降压幅度26.2/15.1mmHg,谷/峰(T/P)比值:收缩压(SBP)0.28、舒张压(DBP)0.78,与对照组总有效率74.1%(43/58例),降压幅度25.9/15.8mmHg,T/P比值:SBP 0.81、DBP 0.79均相似(P均>0.05)。两组治疗后PRA、AngⅡ均升高(P均<0.05);Ald、ET均降低(P均<0.05),但组间对照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尿酸也明显下降(P均<0.05),且基础值越高,降幅越大,对于治疗前高尿酸血症患者,对照组降压大于治疗组(P<0.05)。半年随访,两组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相似(P>0.05),治疗组不良么应轻微。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作用持久、稳定、耐受性好、用药方便的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新型AngⅡⅠ型受(AT1)拮抗药物之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了解多环芳烃接触者遗传指标和血清癌基因蛋白P2 1表达水平及其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 ,为多环芳烃作业者的劳动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接触多环芳烃化合物的焦炉工 2 4名、沥青工 2 7名和健康对照组 31名的染色体畸变率和血清癌基因蛋白P2 1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 :染色体异常检出率 ,焦炉工和沥青工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0 5 ) ;染色体裂隙次数 ,焦炉工和沥青工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染色体结构、数目畸变数 ,焦炉工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血清P2 1水平 ,焦炉工、沥青工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沥青工显著高于焦炉工 (P <0 .0 5 )。结论 :多环芳烃化合物具有遗传毒性 ,并可致血清P2 1蛋白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观察3H 蛋氨酸 /缬氨酸空肠喂饲在荷瘤大鼠体内的分布。方法 :SD大鼠空肠造瘘 ,皮下接种Walker 2 5 6癌肉瘤 ,分A、B、C、D 4组。分别以平衡氨基酸、去蛋氨酸、平衡氨基酸、去缬氨酸空肠喂养 6d ,注入3H 蛋氨酸 /缬氨酸 7.4× 10 5Bq 0 .5 ,1,2 ,4h后测定肝、胰、小肠、肌肉、血浆及肿瘤组织的放射性强度 ,计算差示摄取比(DUR)。结果 :B组肿瘤组织 2h ,4hDUR高于A组 ,而血浆DUR各时点低于A组。D组肿瘤组织DUR各时点高于C组 ,而血浆DUR低于C组。结论 :3H 蛋氨酸 /缬氨酸在肿瘤组织摄取率高 ,去蛋氨酸 /缬氨酸空肠喂饲后 ,其摄取率更高。  相似文献   
999.
选择15例复发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研究BCL-XL的异质性表达与复发AML细胞体外生长类型的关系。用白血病祖细胞培养(CFU-L)判断生长类型,RT-PCR方法检测 BCL-XL mRNA的表达丰度。结果:CFU-L检测中,10例为生长型,其BCL-XL mRNA 9例高表达,1例为低表达;CFU-L检测 5例为不生长型,BCL-XL mRNA均为低表达( P<0.01)。在复发AML中,BCL-XL mRNA的高表达与其细胞体外生长类型有关,提示与其细胞的自分泌生长有关,可以作为复发AML再生耐药的一个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000.
设计并合成4种金属酞菁(六羧基酞菁钴、四羧基酞菁钴、六磺酸基酞菁钴、四磺酸基酞菁钴)作为SOD和CAT双功能模拟酶。对其仿SOD和CAT的部分生物学功能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核黄素-蛋氨酸光明法证实它们在10-5~10-6mol/L浓度范围内有清除O2-的作用;分光光度法证实它们能催化H2O2的分解,且分解率随浓度增大而增大;用小鼠肝匀浆法测定4种金属酞菁、SOD和CAT,均表明有良好抗脂质过氧化作用;用多形核白细胞(PMN)-鲁米诺化学发光测定呼吸爆发中的活性氧,表明模拟酶对活性氧有清除作用;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实验表明六羧基酞菁钴能降低活性氧对心肌的损伤程度,对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