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05篇
  免费   1116篇
  国内免费   694篇
耳鼻咽喉   136篇
儿科学   202篇
妇产科学   60篇
基础医学   653篇
口腔科学   184篇
临床医学   1359篇
内科学   946篇
皮肤病学   149篇
神经病学   307篇
特种医学   348篇
外科学   982篇
综合类   3008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150篇
眼科学   164篇
药学   1265篇
  17篇
中国医学   1391篇
肿瘤学   491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366篇
  2021年   477篇
  2020年   411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236篇
  2017年   340篇
  2016年   283篇
  2015年   463篇
  2014年   561篇
  2013年   749篇
  2012年   1035篇
  2011年   1120篇
  2010年   1022篇
  2009年   912篇
  2008年   968篇
  2007年   824篇
  2006年   670篇
  2005年   548篇
  2004年   357篇
  2003年   302篇
  2002年   227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60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7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91.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某些外周疾病具有共生的特点,由"脑-肠轴"介导的炎症信号在外周和中枢间的传递被认为是联系中枢系统疾病与外周炎症的重要途径,这一机制对于全面认识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脑-肠轴"介导的炎症信号传递对神经精神疾病,尤其是抑郁症的影响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并探讨了干预"脑-肠轴"炎症信号对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潜在前景。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线粒体融合素2(mitofusin 2,Mfn2)在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中的变化。方法:腹腔注射55mg/kg链脲佐菌素复制糖尿病大鼠模型,分为正常组、糖尿病4周组和糖尿病8周组。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大鼠心系数;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isozyme,CK-MB)水平。RT-PCR检测左室心尖部组织Mfn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大鼠相比,糖尿病4周、8周大鼠左室发展压、左室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心率、左室做功均明显下降(P<0.05,P<0.01),心室舒张末压上升(P<0.01),心系数(HW/BW)明显增加(P<0.01),血浆CK-MB水平升高(P<0.05,P<0.01),Mfn2mRNA的表达降低(P<0.01);与糖尿病4周相比,糖尿病8周大鼠左室发展压、左室最大上升速率和下降速率、心率及左室做功进一步下降(P<0.05,P<0.01),心室舒张末压升高(P<0.01),HW/BW、CK-MB水平持续性升高(P<0.01),Mfn2mRNA的表达进一步降低(P<0.01)。结论: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糖尿病大鼠心室功能进一步下降,其机制可能与Mfn2的表达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研究单次iv给予HX0507后,在健康受试者体内活性代谢物丙泊酚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30名健康受试者分组(10、20、30 mg·kg-1),分别接受单次iv HX0507,以GC-MS法测定丙泊酚的血药浓度,用DAS 2.0药动学软件以非房室模型计算其药动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单次iv低、中、高浓度HX0507后的主要药动学参数为:t1/2分别为150.72±42.63、133.35±33.76、145.77±51.76 min、Cmax分别为1.96±0.47、4.27±1.54、9.71±4.78 mg·L-1,AUC0-t分别为174.80±33.49、397.34±62.19、642.28±90.69 mg·min·L-1。结论 HX0507的活性代谢物丙泊酚在10~30 mg·kg-1给药剂量范围内,Cmax和AUC与给药剂量呈线性相关,在体内呈现线性药动学特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改进苄基保护的α-D-葡萄糖三氯乙酰亚胺酯的合成工艺及分离方法。方法 D-葡萄糖经过甲基化、苄基保护、水解,与三氯乙腈生成三氯乙酰亚胺酯的活性给体。结果与结论高效合成并采用碱化的硅胶进行柱色谱分离得到苄基保护的α-D-葡萄糖三氯乙酰亚胺酯。这种分离方法可以运用于苄基保护的其他三氯乙酰亚胺酯的分离,也可以运用于其他保护基得到的三氯乙酰亚胺酯的分离纯化。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探讨不同温度冲洗液对经尿道前列腺汽化电切术(TUVP)患者术中体温的影响.方法 选择行TUVP的患者57例,将其随机分为加温组29例和室温组28例.加温组术中使用冲洗液的温度维持在30℃~35℃,室温组术中使用冲洗液的温度维持在20℃ ~ 25℃.观察患者的中心体温、寒战反应等指标.结果 加温组患者的中心体温在术中0.5、1h以及术终均比室温组的中心体温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加温组患者的寒战发生率(13.8%)比室温组(46.4%)低,差异有显著性(P< 0.01).结论 在行TUVP术中使用加温冲洗液有预防患者术中低体温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黑莓(萨尼)果实中的挥发性成分。方法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结合保留指数法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相对百分含量。结果共鉴定出23种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占挥发性成分总峰面积的77.78%。结论主要挥发性成分为2-庚醇(27.28%)、α,α,4-三甲基苯甲醇(11.27%)、1-(1-丁炔)环戊醇(8.69%)、4-甲基-1-(1-甲基乙基)-3-环己烯-1-醇(4.94%)等。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对大叶糙苏的脂溶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冷浸法提取大叶糙苏中脂溶性成分,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鉴定成分。结果在大叶糙苏中分离鉴定了12种化合物,占色谱总馏分出峰面积的80.45%。结论大叶糙苏脂溶性成分主要为醇类(33.37%)和酯类(25.02%)。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调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ICU病房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现状,探讨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09~2011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全院送检的血培养分离所得白色念珠菌。对ICU病房血流感染白色念珠菌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ing typing,MLST)分析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结果 2009~2011年华西医院送检的血培养标本共分离念珠菌135株,以白色念珠菌为主(51株,37.8%)。进行MLST分型的17株白色念珠菌来自ICU病房的15名患者,标本来源包括外周血15份,中央静脉导管2份(有两名患者分别取外周血和中央静脉导管各1份且均培养出白色念珠菌)。17株菌经MLST分型得到15个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其中3株菌具有相同的ST型,另外14株菌分别具有14个不同ST型。经聚类分析,5株菌(29.4%)归为Group 46克隆组,2株菌(11.8%)归为Group 47克隆组,其余10株菌为单体型。分离自同一患者外周血和中央静脉导管的2株菌(Calb-36和Calb-40)经MLST分型证实是同一克隆株。结论白色念珠菌为华西医院念珠菌血症的首要致病菌。ICU病房血流感染白色念珠菌的主要流行株属于Group46和Group47克隆组。我院ICU病房目前尚不存在白色念珠菌血流感染的暴发流行,但有导管相关性白色念珠菌血症的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使用分子线性探针杂交技术结合仪器法液体快速培养分析耐多药( multidrug resistant,MDR)及广泛耐药(extensively drug resistant,XDR)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的耐药基因和表型特征.方法 运用GenoType MTBDR试剂盒检测M/XDR-TB菌株中各耐药基因的突变位点及类型,平行用BD MGIT960系统检测所选菌株对一线及二线抗结核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1)94株MDR-TB经MGIT960检测,乙胺丁醇(ethambutol,EMB)、阿米卡星(amikacin,AMK)、氧氟沙星(ofloxacin,OFX)及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FX)的耐药率分别为36.2%、17.0%、54.3%和55.3%.XDR-TB检出率为13.8%.(2)以MGIT960药敏结果作为参考标准,94株MDR-TB中,GenoType MTBDRplus检测MTB对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n,RFP)耐药的符合率分别为86.2%和95.7%;GenoType MTBDRsl检测MTB对EMB、AMK、OFX及MFX耐药的敏感性分别为47.1%、81.3%、94.1%、94.2%;特异性分别为75.0%、98.7%、90.7%、92.9%.(3)rpoB基因突变中以S531L最多;INH耐药主要由katG基因发生突变导致,以S315T1类型居多;gyrA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第94位密码子.所测菌株中有23例为复合耐药,7例为未知突变.结论 M/XDR-TB中,INH、RFP、AMK、OFX及MFX耐药株大多分别是由katG、rpoB、rrs及gyrA突变导致,乙胺丁醇与embB之间的耐药关联性相对较低.GenoType MTBDR试剂盒检测M/XDR-TB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好,可以在未获得传统细菌表型药敏结果前指导临床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分析2008年5月至2011年7月广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了解流行现状,探讨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8-2011年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资料的流行特征。手足口病的肛拭子标本从哨点医院获得,采用RT-PCR方法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疫情暴发月份提前,流行强度增大,高位持续时间延长;市区病例构成从2008年下半年的48.32%逐步降至2011年上半年的35.09%,农村地区则从2008年的11.95%逐步升至24.67%,城乡结合部相对稳定在40.30%左右;病例主要在5岁以下婴幼儿,但呈现出低龄化、成人化的两极化发展趋势,男性高于女性;散居儿童病例数构成比从2008年下半年的60.04%增至2011年的68.92%,托幼儿童则从2008年的38.09%降至2011年的28.27%,学生病例2009年以来相对稳定在2.55%左右;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呈现交替流行的现象。结论广州市手足口病疫情不断向低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农村地区扩散,同时不同型别的毒株交替出现。手足口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