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39篇
  免费   1380篇
  国内免费   849篇
耳鼻咽喉   210篇
儿科学   169篇
妇产科学   88篇
基础医学   863篇
口腔科学   214篇
临床医学   1673篇
内科学   1145篇
皮肤病学   144篇
神经病学   365篇
特种医学   552篇
外科学   1311篇
综合类   4059篇
现状与发展   3篇
预防医学   1547篇
眼科学   210篇
药学   1709篇
  30篇
中国医学   1440篇
肿瘤学   636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60篇
  2022年   424篇
  2021年   548篇
  2020年   476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362篇
  2016年   302篇
  2015年   529篇
  2014年   695篇
  2013年   925篇
  2012年   1265篇
  2011年   1387篇
  2010年   1345篇
  2009年   1166篇
  2008年   1233篇
  2007年   1103篇
  2006年   978篇
  2005年   781篇
  2004年   528篇
  2003年   477篇
  2002年   324篇
  2001年   345篇
  2000年   248篇
  1999年   9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Background: Treatment of chronic replicative hepatitis B virus (HBV) infection is aimed at stopping viral replication and preven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ronic liver disease. β-Interferon treatment has been less well studied than α-interferon. Methods: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a 6-month course of subcutaneously administered human recombinant β-interferon (rINF-βser) was studied and the results of a low-dose regime compared with a high-dose regime. Twenty patients (17 men and three women), aged 24–54 year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ll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positive with detectable HBV-DNA in their sera for at least 3 months prior to therapy) were randomized into two treatment groups of 10 patients each. The low-dose group received 6×106 U/dose and the high-dose group received 30×106 U/dose, both groups receiving their respective doses three times a week initially for 1 month and continuing for a total of 6 months. Results: The treatment was well tolerated in both groups. None of the patients required dosage reduction or cessation of treatment because of side-effects. HBV-DNA decreased in all patients during treatment, demonstrating the anti-viral efficacy of rINF-βser, and was undetectable in 20 and 40% of patients receiving low-dose and high-dose regimes,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6 months treatment (P=N.S.). One year after completion of treatment, HBV-DNA was undetectable in 50 and 30% of patients in the low-dose and high-dose groups, respectively (P=N.S.). However, only one patient achieved seroconversion with loss of th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and appearance of an anti-hepatitis B ‘e’ antigen at the end of 18 months. Conclusion: This study shows that subcutaneously administered rINF-βser is well tolerated, but the optimal dose and duration of treatment still needs to be defined by further studies.  相似文献   
102.
内皮超极化因子(EDHF)是由内皮释放的NO和PGI_2以外的另一种舒张因子,它通过使平滑肌细胞膜超极化而舒张血管,是内皮依赖性血管松驰的第3种重要机制。EDHF可能是花生四烯酸的细胞色素P450代谢产物EET-s,乙酰胆碱、缓激肽等激动剂作用于内皮细胞,使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升高,合成和(或)释放EDHF,作用于平滑肌细胞膜,激活钙依赖性钾通道,使细胞膜超极化,抑制电压依赖性钙通道的开放,引起血管松弛。在大血管中NO-cGMP松弛机制可能占主导地位,并且抑制EDHF生成;而在阻力小血管,EDHF则可能是引起血管松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3.
目的分析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阴性胃溃疡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HP阴性胃溃疡患者108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接受奥美拉唑针剂治疗,联合组接受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针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清胃蛋白酶原(PG)、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PGⅠ、PGⅡ、HMGB1、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及C反应蛋白均有降低,且联合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康复新液联合奥美拉唑针剂可提高HP阴性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香草素受体4型通道蛋白(TRPV4)抑制剂HC067047对小鼠膝骨关节炎软骨组织的影响。 方法将30只小鼠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HC067047组。假手术组仅切开右侧膝关节髌韧带内侧皮肤,不予处理膝关节囊内结构;模型组、HC067047组手术切除小鼠板股韧带及内侧半月板前角以构建膝骨关节炎,分别用生理盐水、HC067047每天10 mg/kg灌胃。qRT-PCR检测各组小鼠软骨组织中TRPV4 mRNA表达水平。番红固绿染色评估关节软骨受损程度,HE染色分析膝关节软骨下骨的骨量变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各组软骨组织中细胞焦亡标志蛋白TRPV4、Caspase-1、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家族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GSDMD-N蛋白水平;ELISA、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血清、软骨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 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TRPV4、NLRP3、ASC、Caspase-1、GSDMD-N、IL-1β、IL-18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HC067047组NLRP3、ASC、Caspase-1、GSDMD-N、IL-1β、IL-18水平显著降低(P<0.05)。HC067047能明显改善关节软骨形态及降低骨关节炎受损程度,并能维持软骨下骨的骨量。 结论TRPV4抑制剂HC067047能抑制软骨组织细胞焦亡,改善膝骨关节炎小鼠关节软骨的退变。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与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关系。 方法选取150例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为研究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健康人群15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皮质醇(CORT)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TSH水平与ACTH、CORT水平的相关性。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TSH、ACTH水平升高,CORT水平降低(P<0.05)。Pearson分析结果显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TSH水平与ACTH水平呈正相关(P<0.05),与CORT水平呈负相关(P<0.05)。 结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血清TSH水平与肾上腺皮质功能指标ACTH、CORT水平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6.
探讨二甲双胍对体外培养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使用三因子(TNF-α、IL-1α、C1q)诱导产生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RT-qPCR及Westernblot检测补体3(C3)的表达;使用5、10、20 mM浓度的二甲双胍处理,Westernblot检测星形胶质细胞中腺苷酸激活蛋白激酶(AMPK)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磷酸化水平;采用AMPK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检测AMPK和STAT3磷酸化水平。结果 形态学及RT-q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三因子处理改变了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并显著提高了C3的表达(P<0.05),表明成功建立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模型。RT-qPCR结果及Western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二甲双胍对C3表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现浓度依赖性(P<0.05)。在诱导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AMP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P<0.05),使用不同浓度二甲双胍处理后,AMPK的磷酸化水平显著增加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同时信号传导及STAT3的磷酸化水平显著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AMPK抑制剂Compound C处理后显著抑制了二甲双胍导致的AMPK活性升高及STAT3活性降低,同时抑制了C3表达下调(P<0.05)。结论 二甲双胍通过AMPK/STAT3信号通路抑制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07.
妊娠中晚期暴露于可卡因对子代海马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妊娠中晚期暴露于可卡因的小鼠动物模型 ,研究可卡因对子代海马的发育是否具有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在可卡因诱发的神经行为异常发病机理中可能所起的作用。方法 运用水迷宫方法观察可卡因对子鼠青春期空间辨别能力的影响 ,分别采用甲苯胺蓝染色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结合图象分析技术观察海马中锥体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发育情况。结果 妊娠中晚期暴露于可卡因的小鼠子代在青春期海马锥体细胞极性紊乱 ,发育不良 ,未迁移到正常位置 ;神经胶质细胞数目减少。水迷宫结果显示可卡因可引起子代寻找平台的潜休期延长。结论 妊娠中晚期暴露于可卡因可引起子代青春期海马发育异常 ,这可能在可卡因引起子代空间辨别能力下降的发病机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8.
体外血栓形成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栓形成与流体力学因素关系密切,用健康成人血样进行的实验表明,Chandler血栓环内血液呈现出三维流动和二次流动状态,在管壁处的剪切应力最大。体外血栓形成应考虑血栓环弯曲和内部血液回流因素。血栓环内下弯月面处血栓的形成可能是流速相对较高的流体元冲击下弯月面导致血小板和红细胞聚集所至。当血栓环旋转时间低于10min时,血栓形成不良。15min是血栓形成的最佳时间。转速为3.75rpm时,不能形成血栓。  相似文献   
109.
目的 分析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其分子遗传学特征及其意义.方法 收集1995-2007年37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石蜡组织标本(其中5例为反应性增生性病变,32例为淋巴瘤),依据2001年WHO肿瘤分类标准对32例淋巴瘤标本重新诊断分类.采用IgH、MALT1、bcl-6、c-Mye、bcl-2、CCND1、bcl-10、FOXP1双色分离重排探针、IgH/bcl-2双色融合易位探针和18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利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 检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分子遗传学特点.结果 32例淋巴瘤均为非霍奇金B细胞淋巴瘤.其中,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淋巴瘤28例(87.5%),滤泡性淋巴瘤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60.7%(17/28)的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携带分子遗传学异常.其中,IgH基因断裂1例,但未找到与其发生相互易位的伙伴基因;基因3拷贝者16例,其中MALT1基因、bcl-6基因和c-Myc基因3拷贝的发生率分别为25%(7/28)、43%(12/28)和7%(2/28).16例基因3拷贝病例中,两种基因3拷贝合并存在者5例,其中bcl-6基因合并MALT1基因3拷贝者4例,bcl-6基因合并c-Myc基因3拷贝者1例.进一步研究显示,MALT1基因3拷贝者均存在18号染色体三体.2例滤泡性淋巴瘤都携带t(14;18)(q32;q21)/IgH-bcl-2.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均存在遗传学异常,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18号染色体三体,另1例表现为bcl-6基因3拷贝合并IgH和c-Myc基因双断裂.5例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牛性标本均未见分子遗传学异常.结论 MALT淋巴瘤是眼附属器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间期FISH有助于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及淋巴瘤的分类;MALTI基因3拷贝者由18号染色体三体所致;18号染色体三体和bcl-6基因3拷贝(可能为3号染色体三体所致)是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常见的分子遗传学异常.  相似文献   
110.
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是一种多发于青壮年的母系遗传性疾病,可导致双眼严重的急性无痛性、且一般是永久性的双侧中心视野缺失.3个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原发突变ND4 G11778A、ND1 G3460A和N06 T14484C是其致病的主要因素,但家族问及家族内不同成员之间的表型差异表明存在其他的修饰因子,包括核及线粒体遗传修饰因子、环境因素.本综述主要阐述mtDNA继发突变对LHON表型表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