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302篇
  免费   9874篇
  国内免费   5953篇
耳鼻咽喉   877篇
儿科学   1672篇
妇产科学   712篇
基础医学   6336篇
口腔科学   1739篇
临床医学   12219篇
内科学   9443篇
皮肤病学   1151篇
神经病学   2756篇
特种医学   3845篇
外国民族医学   7篇
外科学   7346篇
综合类   25484篇
现状与发展   19篇
一般理论   4篇
预防医学   10107篇
眼科学   1507篇
药学   11480篇
  136篇
中国医学   9426篇
肿瘤学   4863篇
  2024年   261篇
  2023年   1206篇
  2022年   2946篇
  2021年   3832篇
  2020年   3430篇
  2019年   2062篇
  2018年   2242篇
  2017年   2871篇
  2016年   2206篇
  2015年   3855篇
  2014年   5007篇
  2013年   5800篇
  2012年   8745篇
  2011年   9176篇
  2010年   8174篇
  2009年   7060篇
  2008年   7285篇
  2007年   7123篇
  2006年   6544篇
  2005年   5226篇
  2004年   3641篇
  2003年   3268篇
  2002年   2490篇
  2001年   2290篇
  2000年   1766篇
  1999年   827篇
  1998年   323篇
  1997年   310篇
  1996年   211篇
  1995年   164篇
  1994年   165篇
  1993年   89篇
  1992年   96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5篇
  1989年   54篇
  1988年   30篇
  1987年   36篇
  1986年   31篇
  1985年   2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5年   8篇
  1974年   5篇
  1973年   8篇
  197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991.
目的:探究镰刀菌对太子参品质的影响和太子参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在其煎煮过程中的迁移规律。方法:采用反式培养法,探讨镰刀菌侵染太子参后DON毒素积累变化及对太子参质量的影响,计算水煎煮后汤液DON毒素的迁移率。结果:受镰刀菌侵染后,太子参表面会形成1层白色菌丝和黑色沉积物,DON毒素在太子参中随时间推移显著增加;受镰刀菌侵染的太子参中总皂苷和多糖含量分别为对照组的1.5、2.0倍,而太子参环肽B含量显著降低。镰刀菌侵染太子参20 d后,DON毒素质量分数达到45.40μg·kg–1,DON毒素煎煮后转移率为12.50%~27.90%。结论:研究结果为制定中药材DON毒素限量标准及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基于秀丽隐杆线虫(以下简称线虫)痴呆模型,探究络塞维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转基因线虫CL4176为模型,在显微镜下考察络塞维对线虫瘫痪情况、寿命、运动能力、吞咽频率、活性氧(ROS)水平、抗氧化酶活力等指标的影响。结果 络塞维能够显著降低痴呆模型线虫瘫痪率(P<0.05),延长其寿命,增强其运动能力,显著提高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力(P<0.05),显著降低其体内ROS水平和丙二醛含量(P<0.05)。络塞维对模型线虫的吞咽频率没有影响。结论 基于线虫痴呆模型,络塞维有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紫菀是临床常用的化痰止咳要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紫菀化学成分丰富,主要包括萜类及其苷、肽类、黄酮、蒽醌、香豆素、有机酸、酚类、甾醇、挥发油及苯丙素类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紫菀在抗肿瘤、抗病毒、抗氧化等方面也具有显著的药理活性。对紫菀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依据质量标志物的概念及确定原则对紫菀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以期为紫菀质量标准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优选阿胶珠的炮制工艺。方法 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外观性状、水分、总灰分、特征多肽及氨基酸含量为指标,以炮制时间、炮制温度、每锅辅料用量为考察因素,结合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和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OPSIS)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评价,优选阿胶珠炮制工艺,并进行炮制工艺验证。结果 优选的阿胶珠炮制工艺参数为炮制时间5 min、炮制温度190 ℃、蛤粉-阿胶为30∶1;验证实验中3批样品各指标的RSD为2.09%~4.91%。结论 优选的阿胶珠炮制工艺合理可行,可为阿胶珠工业化炮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建立龙血通络胶囊超高效液相色谱法(UPLC)特征图谱,并测定7,4′-二羟基黄酮、4,4′-二羟基-2,6-二甲氧基二氢查耳酮、龙血素A、龙血素B、紫檀芪5个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Infinity Lab Poroshell 120 EC-C18色谱柱(150 mm×3.0 mm,2.7 μm),以乙腈(A)-0.1%磷酸水溶液(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柱温为35 ℃,流速为0.5 mL·min–1,进样体积为2 μL,检测波长为280 nm。结果 建立了龙血通络胶囊UPLC特征图谱,标定了13批样品中的11个共有特征峰,相似度均大于0.95。5个成分在相应质量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 5),加样回收率为97.93%~107.33%,RSD均小于3.0%。结论 建立的UPLC操作简便、高效准确,可为龙血通络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究药用植物金荞麦不同生育期各器官中黄酮类化合物积累的时空分布规律,为金荞麦合理采收、资源化利用和高价值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以根茎繁殖不同生长年限的金荞麦为研究对象,在不同生育时期采集根、茎、叶、花器官,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器官样品中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总黄酮含量。结果 随着金荞麦生育期推进,植株不同器官的黄酮类化合物积累增加,以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的含量最高;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的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总黄酮含量均显著高于根茎和茎秆(P<0.05)。不同器官间儿茶素、表儿茶素、芦丁和总黄酮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花中儿茶素、芦丁和总黄酮含量最高;表儿茶素含量在茎秆中最低。黄酮类物质含量在根茎不同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儿茶素和总黄酮含量在根茎不同组织部位表现为须根>韧皮部>根茎(不含须根)>木质部(P<0.05),儿茶素和芦丁分别在须根和韧皮部含量最高。1年生与2年生金荞麦植株不同器官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不考虑产量的前提下,根茎繁殖金荞麦种植1年即可采收,适宜采收期为11月上旬。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保和消积方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在mRNA和蛋白水平上阐明其分子机制。方法:选取对数生长期的胃癌SGC7901细胞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空白对照组和不同浓度(0.5、1、2、4、8、12和16 mg/mL)组,采用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时间(24、48、72 h)SGC7901细胞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试验检测SGC7901细胞的迁移能力;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GC7901细胞凋亡情况;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迁移、血管生成相关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作用不同时间后不同浓度的保和消积方组的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抑制率显著增加(均P<0.05),穿膜细胞数显著降低(均P<0.05),显著抑制了微管的形成(均P<0.05),AKT、mTOR、PI3K、VEGF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保和消积方通过抑制AKT、mTOR、PI3K、VEGF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而抑制了SGC7901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促进了胃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药用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内生真菌撕裂耙齿菌Irpex laceratus A878的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方法 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HPLC等多种柱色谱技术以及重结晶方法对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1H-和13C-NMR、UV等谱学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SRB法和Griess法测定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结果 从广藿香内生真菌撕裂耙齿菌A878固体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2个新化合物和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撕裂耙齿菌内酯A(1)、撕裂耙齿菌内酯B(2)、细胞松弛素H(3)、细胞松弛素J(4)、18-甲氧基细胞松弛素J(5)、去乙酰基细胞松弛素H(6)、细胞松弛素J3(7)、拟茎点霉(口山)酮A(8)、狄瑟酚A(9)、桔青霉三酚A(10)、(22E,24R)-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11)和1S,2R,4S-三羟基-对-薄荷烷(12)。结论 化合物1、2为新的吡喃内酯类化合物。活性研究表明化合物4、5和9对人神经癌SF-268细胞、人乳腺癌MCF-7细胞、人肝癌H...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研究云南萝芙木Rauvolfia yunnanensis根中的吲哚类生物碱化学成分及抗菌活性,明确该植物抗菌活性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RP-C18、Sephadex LH-20、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及文献参数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抗菌活性评价。结果 从云南萝芙木根醋酸乙酯部位共分离得到20个吲哚类生物碱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维诺任碱(1)、霹雳萝芙木碱(2)、四叶萝芙木新碱(3)、萝加灵(4)、西特斯日钦碱(5)、缝籽木醇(6)、柯楠醇(7)、二氢柯楠醇(8)、毛茶碱(9)、异毛茶碱(10)、佩立任碱(11)、10-羟基-16-表-花菊醇(12)、育亨宾(13)、降马枯星碱B(14)、洛柯碱(15)、阿枯米定碱(16)、去乙酰阿枯米灵(17)、利血平(18)、哈尔满碱(19)、梅林诺宁F(20)。其中化合物20对白色念球菌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值为3.12μg/mL,与临床抗真菌药物氟康唑的MIC值相同。化合物111对大肠杆菌,化合物111320对枯草芽孢杆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抗菌活性,MIC值为6.25~12.50 μg/mL,活性与植物源抗菌药物小檗碱相当。结论 化合物20为首次从萝芙木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813161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部分单体化合物表现出潜在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从免疫炎症角度探索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感染诱导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进展的核心靶点及重要通路,进而预测潜在防治中药。方法 从基因表达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中获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和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芯片数据,利用“limmar”包及“Venn”包筛选2种疾病的共同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对共同DEGs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分析,注释其功能及重要通路。对2组基因集进行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打分,评估免疫细胞浸润水平。利用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蛋白互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网络;通过Cytoscape的Cyto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