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566篇
  免费   2772篇
  国内免费   1631篇
耳鼻咽喉   219篇
儿科学   422篇
妇产科学   110篇
基础医学   1669篇
口腔科学   493篇
临床医学   3358篇
内科学   2686篇
皮肤病学   456篇
神经病学   632篇
特种医学   982篇
外科学   2623篇
综合类   8103篇
现状与发展   4篇
预防医学   3333篇
眼科学   273篇
药学   3721篇
  29篇
中国医学   2840篇
肿瘤学   1016篇
  2024年   91篇
  2023年   337篇
  2022年   790篇
  2021年   938篇
  2020年   898篇
  2019年   471篇
  2018年   525篇
  2017年   757篇
  2016年   547篇
  2015年   1029篇
  2014年   1417篇
  2013年   1856篇
  2012年   2561篇
  2011年   2836篇
  2010年   2787篇
  2009年   2421篇
  2008年   2465篇
  2007年   2324篇
  2006年   2093篇
  2005年   1604篇
  2004年   1125篇
  2003年   870篇
  2002年   635篇
  2001年   649篇
  2000年   454篇
  1999年   15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6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10篇
  1963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7年   9篇
  1956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经体外反搏治疗的冠心病患者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的调控效应。方法分别取接受体外反搏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24和36h时间点的血清,用于培养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用cDNA基因芯片检测3个治疗时点反搏前、后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结果反搏前后比较,有10个基因(核转录因子、真核转录启动因子-4、平滑肌的肌球蛋白重链、α2-肌动蛋白、微管蛋白β肽链、组织相容蛋白G、黑色素黏附分子、神经介素B受体、蛋白激酶4K2、血小板凝血酶敏感蛋白-1)的表达在3个治疗时点上出现显著改变。在1h点均为上调,在24h、36h时点均为下调。结论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患者血清对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有调效应,并随体外反搏治疗时间的增加早抑制其表达的趋势。  相似文献   
72.
层流洁净手术室空气日常监测方法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层流洁净手术室空气日常监测有效方法。方法对层流洁净手术室百级、千级、万级各1间手术间,分别按《医药卫生洁净室(区)沉降菌的测试方法》GB/T16294-1996、《医药消毒卫生标准》GB/T15982-1995,在相同的温度、湿度下,共计8d,专人定时静态下,采用多点布控法(多点布控组)与常规布控法(常规布控组),分两组不同高度进行空气沉降法采样,30min后进行检测。结果多点布控与常规布控采样,细菌菌落数均未超标;无致病菌检出。多点布控组与常规布控组监测结果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多点布控采样效果优于常规布控组。手术区在0.8m、1.2m高度多点布控采样检测结果无细菌生长;周边区地面上采样与周边高度0.8m处采样监测结果经χ2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多点布控周边区地面上采样阳性率高于周边高度0.8m采样。常规布控0.8m高度采样阳性率高于1.2m高度采样,采样监测结果经χ2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多点布控,手术区0.8 ̄1.2m高度、周边地面上采样进行空气沉降法监测是洁净手术室空气日常监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3.
目的 介绍胸骨中下段“T”行锯开微创切口、保留后叶装置、连续缝合法人工机械瓣二尖瓣置换术的临床观察结果。方法 本组42例患应用胸骨中下部“T”形锯开微创切口行保留二尖瓣后叶装置人工机械瓣置换术,其中男性18例,女24例,年龄31~56岁。结果 应用该手术技术的患,手术顺利,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结论 本术式具有安全、创伤小、术后心脏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4.
广东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以有关广东省居民的长期失能与残障情况抽样调查资料为依据,推算各年龄组的伤残期望寿命及健康期望寿命,进而评价其居民健康质量。【方法】利用1998年广东省第二次卫生服务调查资料,采用Sullivan’s法推算广东省居民的健康期望寿命。【结果】1998年广东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城乡合计0岁组为70.48岁,60~65岁组为15.62岁;城市0岁组为70.80岁,60~65岁组为16.44岁;农村0岁组为70.01岁,60~65岁组为16.09岁。【结论】1998年广东省城乡居民0岁组健康期望寿命与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报告关于中国的统计数字相比较,伤残期望寿命低于全国水平2.66岁,健康期望寿命高于全国水平8.18岁。  相似文献   
75.
目的评估覆膜支架治疗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的安全性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5年9月期间,共29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2例降胸主动脉瘤患者接受覆膜支架治疗术,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急性发病27例.本组采用两种支架(Mdtronic Talent15例,上海微创Aegis 16例),术后采用CTA进行定期随访。结果所有支架均成功按预期定位释放,术后即刻DSA复查显示23例夹层患者近端破裂口完全封闭,2例降主动脉瘤也完全隔离,6例发现有内漏;术后7 d CTA复查发现16例假腔内完全血栓形成,12例近端假腔形成血栓,远端假腔仍开放。结论覆膜支架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和降主动脉瘤安全、有效,可替代外科手术。但覆膜支架术的确切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的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才能确定。  相似文献   
76.
目的探讨纳络酮对脂多糖诱导原代培养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酸的抑制效应。方法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于融合状态,随机分为5组(1)对照组(L0 N0);(2)1μg·ml-1脂多糖组(L1 N0);(3)1μg·ml-1脂多糖 0.5μmol·L-1纳络酮组(L1 N0.5);(4)1μg·ml-1脂多糖 1.0μmol·L-1纳络酮组(L1 N1.0);(5)1μg·ml-1脂多糖 2.0μmol·L-1纳络酮组(L1 N2.0)。各组培养液均换成Neurobasal/B27无血清培养液后,在相应组中加入上述相应终浓度的脂多糖和纳络酮,继续培养2h。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各组细胞外液中谷氨酸含量。结果L1 N0组中谷氨酸含量明显高于L0 N0组,其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5);L1 N0.5、L1 N1.0、L1 N2.0组内谷氨酸的含量则随着纳络酮用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其中L1 N2.0组与L1 N0组相比,谷氨酸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纳络酮能抑制脂多糖刺激大脑皮质星形胶质细胞释放谷氨酸,具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7.
整体护理是近年医疗单位护理改革的重点,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单位中,推行整体护理,摒弃医疗冷漠,关心爱护受术者和病人,尊重她(他)们的人格,消除其心理压力,提升护理人员的素质,包括业务能力、内涵和外部形象,使整体护理也能在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单位开花结果。  相似文献   
78.
安徽省学生近20年常见病患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安徽省学生视力低下、龋齿、贫血的患病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1985,1995,2000,2005年4个不同时期安徽省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资料7~22岁学生视力低下、龋齿、贫血等常见病的患病状况进行分析。结果20a间,学生贫血患病率明显下降,从1985年的55.5%下降到2005年的5.3%;龋患率1985年至2000年明显上升,从32.1%上升到42.6%,2000年以后呈下降趋势,达18.8%;近视率逐年上升并居高不下,从1985年的23.0%上升到2005年的55.2%,尤其是高中生和大学生,高达70%~80%。结论通过开展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学生贫血患病率和龋患率明显下降,但学生近视率逐年上升并居高不下,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9.
医疗仪器的人因工程学设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人因工程学是一门边缘性应用科学,对医疗仪器的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论述了医疗仪器设计中必须考虑的人因工程学因素,包括人体对作业负荷的耐受性、人体尺度、人体的生物力学特性、人的适宜劳动姿势、人机界面、作业空间、安全性和维修性等。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索减少自体脂肪颗粒隆乳术后移植脂肪吸收及提高隆乳效果的方法;总结30例施行脂肪抽吸减肥术联合脂肪颗粒注射隆乳术的手术方法及要点.方法 脂肪抽吸采用国内已普遍推行的肿胀法,抽出脂肪500~3 250 ml.将经过处理后的脂肪颗粒,注射于乳腺后间隙隆乳.其方法为以乳房下皱襞正中部或腋前线为注射进针点,行局部浸润麻醉,左手捏起乳房,将针头穿入乳腺后与胸大肌表面之间的间隙,右手用力将吸入注射器内的脂肪颗粒缓缓推入间隙内,在注射过程中不断变换方向,以利于乳房塑形.结果 脂肪抽吸部位减肥明显,效果满意;隆乳30例,随访6~10个月,乳房外形好,吸收少.结论 自体脂肪颗粒注射隆乳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