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9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66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61.
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结合生物物理学知识,分析了隔物灸温热刺激的作用途径与机理。隔物灸主要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完成从间隔药物到穴位皮肤的传热过程,而穴位皮肤到深部组织和其他部位的热传递则主要通过生物传热效应完成。结合生物传热有关理论对隔物灸穴位后的生物传热过程进行研究对揭示隔物灸临床机理十分有益。除温热效应外,艾灸与穴位红外共振辐射可能是其发挥疗效的基础,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2.
针药结合对Graves''眼病患者甲状腺刺激性抗体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针药结合对Graves'眼病(Graves' ophthalmopathy,GO)患者血清甲状腺刺激性抗体水平的影响。方法 对54例GO患者,其中针药I组18例,针药Ⅱ组18例,对照组18例,运用细胞培养生物学分析的方法检测甲状腺刺激抗体水平。结果 针药结合治疗后GO患者血清甲状腺刺激性抗体(TSA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但治疗后各组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 针药结合可明显降低Graves'眼病患者TSAb水平。  相似文献   
63.
穴位电阻的含义与测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生物物理学角度对穴位电阻的含义及穴位电阻测量中的常见问题等进行了探讨。认为穴位电阻主要由穴位皮肤电阻构成;穴位电阻是非线性的,应以伏安特性表征,各研究小组应保持测试条件的统一;穴位电阻的测量只能是在体的。文中给出了穴位电阻测量中电路接入的简易方法;对测试环境条件控制做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64.
正常与冠心病人体表穴位红外辐射光谱特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采用自制高灵敏度人体红外辐射光谱检测装置,记录到31例正常人及31名冠心病人内关穴穴区的红外光谱。实验发现,冠心病人原始的红外辐射光谱之间的差异较正常人的光谱更大。此外,对正常人和冠心病人内关穴数据进行了成组t检验。发现在一些波段内差别有显著意义。且经过归一化处理后数据的差异性更加明显.表明在应用红外光谱检验疾病时。应用归一化后的数据更有利于分析病人的病理情况。  相似文献   
65.
目的观察温和灸肾俞穴血流灌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激光散斑血流成像系统,检测温和灸前后20名健康试验对象肾俞穴的血流灌注量变化,检测时间分别为艾灸前、艾灸5min、艾灸10min、艾灸15min、艾灸20min、艾灸后5min、艾灸后10min、艾灸后15min,共8个时间点。结果肾俞穴的基础血流灌注量小于对照点(P0.05);艾灸5min、艾灸10min、艾灸15min、艾灸20min、艾灸后5min、艾灸后10min、艾灸后15min肾俞穴血流灌注量高于艾灸前(P0.05);艾灸20 min肾俞穴血流灌注量高于艾灸5 min(P0.05)。结论艾灸肾俞穴可以引起局部血流量的增加,且存在后续效应,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  相似文献   
66.
冠心病患者劳宫穴红外辐射光谱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采用自制高灵敏度PHE201体表红外光谱仪检测47名健康成年人和51名冠心病患者左侧劳宫穴红外辐射光谱.结果:劳宫穴红外辐射强度个体差异较大,但光谱形态相似;在1.5~6.5μm、10.9~11.7μm、13.5μm、和14.3~15.9μm共40个检测波长处,正常人和冠心病患者左侧劳宫穴红外辐射强度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7.
正原发性痛经是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月经期发生的以下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我国痛经发病率为33.19%,其中原发性痛经占36.06%,严重影响工作者占13.55%~([1])。现阶段西医治疗多以改善症状为主,且存在多种不良反应。原发性痛经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其中寒湿凝滞型是最常见的一种证型,其病机属"不通则痛",有医家主张"以通为用"的治疗原则~([2])。灸法的温热刺激作用于穴位后,可产生"以温促通"的效应,促进和保持气血运行通畅,从而缓解疼痛症状,对原发性痛经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3-5])。但临床上对灸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机制尚不够深入。以往研究证实,艾灸可提高局部穴位的血流灌注指数,改善机体微循环状态~([6])。本研究观察艾灸对寒湿凝滞型痛经的疗效,并运用无创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观察艾灸前后穴区血流灌注情况,比较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与健康人压痛点、三阴交穴区血流灌注量的差异,探讨艾灸疗效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8.
目的:观察阻断前臂血行对内关和太渊穴伏安特性的影响,研究穴位功能、人体气血与穴位伏安特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系统,检测23名健康受试者在阻断左臂或右臂血行前后,同侧内关及太渊穴伏安特性的变化.结果:血行阻断状态下内关及太渊穴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均显著大于正常状态(P<0.05,P<0.01),且内关穴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变化率均显著大于太渊穴(均P<0.05);血行阻断状态下内关穴惯性面积大于其正常状态(P<0.01),而太渊穴惯性面积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关和太渊穴的伏安特性变化能反映机体局部血供改变,内关穴对血液流行状态的改变比太渊穴更敏感.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痛经患者月经周期关元、十七椎穴位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为临床选穴及穴位特异性研究提供试验证据。方法检测痛经组50例痛经患者非经期、经期、经后关元和十七椎的伏安曲线,分析痛经患者穴位伏安特性,并与对照组51例健康女性进行比较。结果痛经组非经期十七椎穴的增程伏安面积和惯性面积小于对照点(P0.05),经期十七椎穴惯性面积小于对照点(P0.05),经后十七椎穴增程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均小于对照点(P0.05);痛经组非经期关元穴的减程伏安面积大于对照点(P0.05)。对照组经后十七椎穴的增程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小于对照点(P0.05)。非经期,痛经组关元穴增程伏安面积、减程伏安面积及惯性面积均大于对照组(P0.05);经后,痛经组关元穴增程伏安面积、惯性面积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元、十七椎穴具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并随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与健康女性比较,痛经患者关元、十七椎穴伏安特性在非经期和经后发生了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