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2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27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5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一、病例摘要 董某,女性,10个月,足月头胎顺产。10余天前因腹泻补液后发现心率缓慢40—50次/分,因此入院求诊。妊娠期产前检查曾怀疑死胎(听不到心音)。心电发现心率过缓,患儿出生后健康,否认心肌炎、感染等病史。其母孕期未患任何疾病,否认全身性红斑狼疮史。  相似文献   
72.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gdylosis of the vertebral artery type,CSA)是脊柱专科常见病与多发病,且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目前认为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关。手法治疗CSA操作方便,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为了正确评价国内手法治疗CSA的研究现状,笔者选用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以及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数据  相似文献   
73.
旋提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对头痛改善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提手法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头痛症状。方法:共计纳入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95例,剔除10例,脱落11例,进入统计分析174例,随机分配到手法组和牵引组。手法组采用旋提手法,牵引组采用牵引疗法,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3、5、7、9、11、13天及治疗后1月、3月共9个时间点观测患者的头痛情况。结果:从第7次治疗后手法组减轻头痛优于牵引组(P0.05),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2组治疗头痛均有减轻,头痛症状有进一步的改善(P0.01)。结论:旋提手法对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头痛症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4.
肌萎缩型颈椎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  罗杰  高景华  孙树椿 《中国骨伤》2001,14(8):477-478
肌萎缩型颈椎病是一种特殊型颈椎病 ,它没有明显的感觉障碍 ,也不伴疼痛 ,主要症状是双侧或单侧上肢、近侧肌或远侧肌无力及萎缩。此型颈椎病由Allen和Brain于 195 2年首先报告 ,由Keegan[1] 于 1965年根据解剖所见 ,提出发病机制。由于该型颈椎病是一种少见的非典型颈椎病 ,对其发病及诊断报告的较少。我们根据 2 0 0 0年 2月~ 2 0 0 0年 8月临床所见的 4例典型病例及有关文献资料对该型颈椎病的诊断及治疗加以探讨。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4例 ,均为女性 ,年龄 73、66、5 6、5 7岁 ,病程 1个月~ 2年。1.2 临…  相似文献   
75.
腰椎经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4,自引:8,他引:16  
目的分析使用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适应证与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22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后路减压,经椎弓根植入椎弓根螺钉,用钉-棒联结结构固定棒杆,应用椎间融合器植骨(Cage)融合,或行横突间植骨。结果随访时间2~37个月,根据Macnab手术评价标准,优良率为98·20%。结论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使用安全,近期随访疗效满意的方法。  相似文献   
76.
《外台秘要》关于腰痛病的记载十分丰富,其中辑录直接用于治疗各种类型腰痛的方剂共37首。《外台秘要》从腰痛的病因病机、遣方用药及饮食禁忌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对腰痛的认识全面而深刻。《外台秘要》中腰痛用药以补虚药、祛风湿药、温里药为主,同时兼顾健脾利水渗湿药、解表药等。用药方精量足,用法以内服为主,外用为辅。书中因、机、证、治阐述较为完备,博采众医家之长,因此对当代的骨伤科临床及研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7.
目的:在"引火归元"理论指导下,观察清代名方引火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虚火上炎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8月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虚火上炎证)患者65例,应用引火汤口服治疗,连续服用14d,于治疗前、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第28天随访观察患者颈肩疼痛评分(VAS)、眩晕症状及颈椎活动功能(FS-CSA)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结果:颈肩疼痛VAS评分、FS-CSA评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在治疗第7天、治疗第14天与第28天随访均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8天随访FS-CSA评分显效率为39.29%,有效率为87.50%。结论:引火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肝肾不足,虚火上炎证)疗效确切,能有效缓解颈肩疼痛、头晕目眩等症状,改善颈椎活动功能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8.
目的分析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不同年龄阶段血清I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和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β-CTX)水平的分布趋势差异并初步建立两者的参考区间。方法以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符合入组标准的272名30~54岁女性血清P1NP和β-CTX水平进行检测。以5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30~34岁,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运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和Kolmogorov-Smirnov Z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两者的组间分布趋势差异,确定参考人群的特异年龄段,并应用非参数方法建立参考区间。结果 272名入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39.51±5.85)岁,总体P1NP与β-CTX水平呈非正态分布。35~39岁与40~44岁的血清P1NP与β-CTX水平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将30~34岁及45~49岁水平分别与35~44岁水平的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将35~44岁年龄段的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参考人群,由此所建立的血清P1NP参考区间为:17.95~65.60 ng/m L,血清β-CTX参考区间为0.10~0.49 ng/m L。结论北京地区35~44岁健康绝经期前女性血清骨转换标志物P1NP和β-CTX水平分布趋势相对平稳,受变异因素影响最小,两者在此年龄段人群的测定结果适宜作为建立参考区间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79.
在骨与关节退行性疾病中医临床研究中,访视时点多与随访时间长、技能型操作技术的统一实施、主观测量指标评价的客观化、影像学指标测量的精确性是质量控制面临的主要挑战。针对实际问题,成立专家指导与质量控制小组、建立操作技术培训与考核程序、形成主观数据采集标准、规范影像学数据测量流程是质量控制环节的重要保障。在实施与效果评价方面,结合实践经验做好二级监查是保证研究质量最有效的方法。制定针对不同病种个性化的质量控制方案,探索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中医骨伤科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模式,以期为今后中医骨伤科临床科研国际化、科学化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0.
目的评价摇拔戳手法对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患者伤踝疼痛及肿胀程度的改善作用。方法将106例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患者,按照多中心中央随机方法分为观察组54例和对照组52例。观察组予摇拔戳手法治疗加弹力绷带外固定,对照组予冰敷加弹力绷带外固定。冰敷3日为1个疗程,摇拔戳手法和弹力绷带外固定均2周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7、14天与疗程结束后3个月进行观察,记录疼痛及肿胀程度。结果治疗后及3个月随访时2组伤踝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7天观察组伤踝疼痛VAS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14天及3个月随访时观察组伤踝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天及3个月随访时对照组伤踝肿胀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7、14天观察组伤踝肿胀程度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摇拔戳手法能有效改善急性外侧踝关节扭伤患者伤踝的疼痛及肿胀情况,且早期疗效优于冰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