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8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1篇
综合类   24篇
眼科学   26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4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91.
干眼是全球普遍存在的眼科疾患,患病率与日俱增。干眼的治疗措施虽多,但临床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炎症与干眼的关系密切,抗炎治疗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以氟米龙的研究和应用最为成熟。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国内外氟米龙作用干眼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现状,探讨以氟米龙为代表的抗炎药物治疗干眼的疗效,同时提出其发展的问题及不足之处,为氟米龙治疗干眼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临床使用抗炎药物治疗干眼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2.
丁宁  邓伟民  高卫萍 《国际眼科杂志》2021,21(11):1881-1886

干眼作为多因素引起的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也复杂多样,目前认为泪膜不稳定、泪液渗透压升高、眼表炎性和神经异常等为干眼公认的发病机制,并且炎症作为干眼生理病理发病的关键机制被得到证实,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干眼的炎症级联反应,此次重点讨论与干眼相关的关键因子和细胞介质的作用以及相关抗炎治疗。  相似文献   

93.
干眼是围绝经期女性易患的一种眼科疾病,常表现为眼部干涩、畏光、异物感、眼疲劳、眼痛不适,部分患者还伴有潮热、盗汗、心悸不适、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减退、骨质疏松等全身多系统的围绝经期相关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围绝经期干眼治疗方法较少,以短时间缓解局部症状为主,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问题。对比之下,中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且治病必求于本,能在干眼的治疗中较好地兼顾标本,此外还具有不良反应少、疗效显著及依从性好等优势。中医治疗围绝经期干眼的优势与中医理论密不可分,在中医理论中“肾为先天之本,女子以肝为先天”,围绕此观点,确认了“肝肾”在围绝经期干眼的发生发展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肝肾相关理论深刻地影响着围绝经期干眼的辨证论治。从病因病机出发,肾虚为发病之本,肝之藏泄失常为发病重要环节,同时根据“肝肾同源”的相关理论,肝肾两者还在围绝经期干眼发病中相互影响。根据相关的病因病机,临床上总结出基于疏肝养血、滋阴补肾、补益肝肾等相关理论论治围绝经期干眼。文章将从以上几方面出发对围绝经期干眼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临床应用等展开论述,旨在日后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94.
眼周针刺治疗干眼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高卫萍  刘敏  张义彪 《中国针灸》2010,30(6):478-480
目的:观察眼周针刺治疗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干眼症患者56例分为针刺组、西药组各28例。针刺组采用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髎等眼周穴位针刺治疗;西药组给予外用人工泪液滴眼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流量及眼部症状积分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针刺组延长了泪膜破裂时间、增加了泪液流量、降低了眼部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西药组治疗前后比较,在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眼部症状积分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针刺组在改善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流量、眼部症状积分方面优于西药组(均P0.01)。结论:眼周针刺治疗干眼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5.
辨证论治水液缺乏性干眼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论治干眼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干眼症56例(112只眼)分为A、B两组。A组32例(64只眼)采用中医辨证治疗;B组24例(48只眼)给予外用人工泪液治疗。结果:A组有效率78.13%;B组有效率58.33%,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治疗后角膜染色、泪膜破裂时间、泪液流量、眼部症状积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在泪膜破裂时间、眼部症状积分方面,与B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辨证论治干眼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6.
<正>急性黄斑旁中心中层视网膜病变(paracentral acute middle maculopathy,PAMM)是以突发并长期持续存在旁中心暗点为特征的黄斑区中层视网膜病变。作为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PAMM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国内、外报道的病例不多,且既往的PAMM病例多为合并基础疾病的中老年患者。现报道1例PAMM进展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vein occlusion,CRVO)的青年病例,以期为临床诊治PAMM提供一定的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97.
高卫萍  张义彪  李桥 《新中医》2011,(3):134-136
目的:观察针刺对兔干眼模型泪液流量及泪腺组织中乙酰胆碱(Ach)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刺促进干眼泪液分泌的机制。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白兔42只,分为空白组6只,针刺组18只,模型组18只。以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滴眼3天,遣模成功后,模型组仍予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滴眼至实验结束,共25天;针刺组在模型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取睛明、攒竹、丝竹空、瞳子谬、太阳穴,每天针刺1次,每次留针15分钟,共治疗25天,观察针刺对干眼兔模型泪液流量及泪腺组织中Ach含量的影响。结果:在实验第5、7、14天针刺组泪液流量分别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组实验第5、7、14、21、28天泪液流量分别与实验第3天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第14天针刺组泪腺中Ach浓度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够促进泪液分泌,提高泪腺中Ach的含量,提示针刺治疗干眼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增加Ach含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98.
干眼是指由泪液的质、量和动力学异常等原因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或眼表微环境失衡,造成多种眼部不适甚至视功能障碍。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治疗尚局限于缓解症状,保护视功能。针刺治疗干眼有效,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蛋白质组学技术能系统全面反映蛋白质的功能、结构以及相互作用关系,将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针刺治疗干眼的研究,不仅可从不同病因病程揭示干眼蛋白质水平的动态变化,寻找潜在生物标志物,还能系统挖掘针刺治疗干眼的调控机制,为针刺治疗的理论研究和针刺作用的基础研究提供依据。本文旨在探讨蛋白质组学在干眼临床和基础研究中的潜在应用价值,为干眼的诊疗及针刺机制研究提供科学有效的思路。  相似文献   
99.
刘雪  高卫萍  赵楠  颉瑞萍  刘成勇 《中国针灸》2023,(11):1235-1238
目的:比较针刺和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120只眼)水液缺乏型干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脱落1例)和对照组(30例,脱落1例)。对照组予玻璃酸钠滴眼液滴眼,一次1滴,一天4次,连续14 d;观察组予针刺治疗,穴取双侧上睛明、攒竹、丝竹空、太阳、瞳子髎,一天1次,每6 d休息1 d,连续14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泪河高度(TMH)、基础泪液分泌试验(SⅠT)、眼表疾病指数量表(OSDI)评分、非接触式泪膜破裂时间(NIBUT)、角膜荧光素钠染色(FLS)评分,并观察两组治疗的安全性。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MH、SⅠT和NIBUT均增高(P<0.01,P<0.05),FLS评分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OSDI评分降低(P<0.01)。治疗后观察组TMH、SⅠT高于对照组(P<0.01),OS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及不良事件。结论:针刺和玻璃酸钠滴眼液均能有效治疗水液缺乏型干眼,在增加TMH、促进基础泪液分泌及减轻患者主观症状方面,针刺治疗有...  相似文献   
100.
目的:通过检测糖尿病相关干眼大鼠角膜及泪腺组织中的辅助性T细胞17(Th17)/白细胞介素-17A(IL-17A)信号通路中相关炎症因子表达情况,初步探讨二冬消渴方治疗糖尿病相关干眼的抗炎机制。方法:将60只SD雄性大鼠(共120只眼),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冬消渴方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普拉洛芬组,每组各10只(20眼)。高脂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30 mg/kg)建立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检测动物双眼角膜泪膜破裂时间(BUT)、荧光素染色(FL)及酚红棉线测试(Prtt),第12周检测结果证实糖尿病相关干眼动物模型建立成功。二冬消渴方各剂量组分别予不同剂量(5.5、11、22 g/kg)二冬消渴方灌胃,普拉洛芬组给予普拉洛芬滴眼液点眼,各组均连续治疗28 d。分别于实验第0、8、12、14、16周对各组实验动物的FL、BUT、Prtt及随机血糖进行检测。实验第16周处死各组实验动物后,分别取下角膜及泪腺。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角膜及泪腺病理改变;免疫荧光及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各组大鼠角膜和泪腺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