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评价双水平正压[bilevel positive air pressure(BiPAP)]无创通气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疗效。方法:对ICU 21例常规治疗不能控制病情的急性心源性肺水肿患者采用Bi PAP无创通气,观察治疗效果。结果:通气1 h开始患者心率(HR)及呼吸频率(R)明显减慢(P<0.05),收缩压(SBP)及舒张压(DBP)明显下降(P<0.05),脉搏氧饱和度(spO2)明显升高(P<0.01),总有效率为71.4%(15/21),并发症少。结论:早期合理应用BiPAP无创通气是治疗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血府逐瘀汤对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动静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_2)和血乳酸(LAC)的影响。方法:将62例PRS气虚血瘀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均按照治疗指南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参芪扶正注射液和血府逐瘀汤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气虚血瘀证候积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Pcv-aCO_2和LAC水平、生存率,以及Pcv-aCO_2和LAC的相关性。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60.0%,高于对照组的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治疗组SOF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Pcv-aCO_2、LAC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前后的Pcv-aCO_2和LAC均呈正相关(r前=0.091,r后=0.101,P0.05)。结论: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血府逐淤汤能提高PRS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气虚血瘀证候积分、Pcv-aCO_2和LAC水平。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探讨目标导向与PDCA循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培养重症医学专业轮科医师的医学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的作用。方法 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入本院重症医学科培训的84名轮科医师按照单、双月入科时间分为对照组(41人)和实验组(43人)。实验组接受目标导向与PDCA循环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轮科医师根据教学秘书发放的学习目标清单进行系统学习,每周对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反馈及汇总,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并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通过PDCA循环进入下一周学习工作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床旁示教,但不设置任何明确的学习目标。两组轮科医生在出科时,通过比较出科理论考核成绩、临床操作技能评估和问卷调查等方式评估。采用SPSS 18.0进行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轮科医师的理论考核和技能操作考核明显提高[(91.50±4.18)vs.(87.80±3.63);(88.80±3.34)vs.(85.40±2.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问卷调查显示实验组在总体满意度、教学目标掌握、激发学习兴趣、操作能力和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及自我信心提升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目标导向与PDCA循环改进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激发轮科医师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掌握重点难点,提高轮科医师在重症医学科的学习效果与成绩。  相似文献   
54.
目的 检验声学定量- 硝酸异山梨醇酯试验( AQISDN) 能否在术前预测择期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 后心功能。方法 随机对择期PTCA 30 例患者在介入前应用声学定量技术( AQ) 测定经口吸入硝酸异山梨醇酯(ISDN)2 .5 m g 之前及吸入后5 min 的左心功能参数的改变。并与介入后AQ 左心功能测值相对照。结果 介入前吸入ISDN 后5 min 峰值射血率(PER) 的改变与介入后PER 的改变相关,相关系数r = 0 .72(P = 0 .001) ;也与介入后峰值充盈率(PFR) 的改变相关,相关系数r = 0 .56( P = 0 .001) 。回归分析介入后PFR值,能由介入前AQISDN 的PER、PFR 值代入公式推算:PFR = PFR1 - 0 .08 + 0 .90 ×( PER2 - PER1) 。其中PFR 为介入后预测值,PER1 、PFR1 为静息时测值,PER2 为吸入ISDN 后5 min 时的测值( 单位:EDV/S,Sig =0 .0014) 。把AQISDN 吸入后5 min 的PER 大于等于吸入前和小于吸入前作为预测介入后心功能改善和恶化的标准,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对比,本标准对介入后EF、PFR、PER 的  相似文献   
55.
冠脉内支架置入在急性心肌梗塞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急性心肌梗塞(AMI)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43例AMI患者行冠脉内支架置入。其中男35例,女8例,年龄40~88岁,年均(60.9±10.1)岁。结果:43例患者经置入冠脉内支架后阻塞血管均复通,恢复血流TIMI3级。43例患者住院5~49 d,平均(18.1±9.1)d。其中1例前壁AMI患者术后1周再发侧壁AMI并急性心衰死亡,1例3支血管病变患者术后2个月在家中突然死亡。5例在术后3~8个月再发劳力性胸痛,其中2例再行冠脉造影示支架内再狭窄并再次支架内PTCA。全组随访4~20个月,平均(13.9±5.4)个月。结论:冠脉内支架置入是AMI患者一个安全、有效和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6.
目的 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研究起搏脉冲引导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技术的优越性及可行性.方法 以Seldinger法穿刺左锁骨下静脉置入鞘管.设置起搏器频率超过患者自主心率0次/min、输出电流为5 mA、感知电压为3mV,沿鞘管推送电极至心电监护显示脉冲信号及起搏心律.结果 18例患者获良好的起搏效果(操作时间5~10min,平均6.9 min).1例患者开始时起搏效果不良,约 h后好转;例患者起搏效果差;后3例操作时间均超0 min.1例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结论 由起搏脉冲引导、经左锁骨下静脉行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起效迅速、成功率高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57.
58.
59.
目的:探讨连续性肾替代治疗(CRRT)在重型颅脑外伤伴中枢性高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7年4月20日至2011年4月20日入院的87例重型颅脑外伤并发中枢性高热的患者分别采用CRRT治疗或药物降温方法在降温效果、改善GCS评分及预后的比较结果.结果:CRRT组平均体温达标时间为(110.3±27.3) min,对照组为(165.7±58.8)min,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CRRT组及对照组在24 h内体温复燃率分别为71.0%、78.6%,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RRT组与对照组两组的28 d死亡率分别为38.7%、51.5%,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GCS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RRT在中枢性高热患者中降温效果优于对照组,但利用CRRT技术来降低过高体温以达到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生存率的临床效果欠佳.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集束化电话指导心肺复苏术(TCPR)在院外心脏性猝死(SC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并对该技术在我国推广的可行性进行浅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经院前紧急医疗(EMS)救治的SCD成年患者的资料,分为两组:未得到旁观者心肺复苏术组(无CPR组)和接受集束化TCPR组(TCPR组),比较两组间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分析集束化TCPR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91例患者,其中1760例符合纳入标准(平均年龄63岁,男性占1152例),其中无CPR组758例、TCPR组1002例。整体生存率为10.40%,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为7.56%。参照无CPR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CPR组出院时的生存率分别是无CPR组的1.64倍(95%可信区间:1.16,2.30);出院时,神经功能预后良好率分别是无CPR组1.56倍(95%可信区间:1.06,2.31)。结论:集束化TCPR可改善院外SCD患者的生存率和神经功能预后,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可尝试在我国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