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36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29篇
预防医学   2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与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与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共98例脓毒症患者纳入研究,收治后6小时内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及尿肌酐,计算两者的比值。通过Pi CCO系统,监测EVLWI。统计分析UACR和EVLWI分别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的相关性,比较EVLWI、UACR在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与非MODS患者,28天生存患者与死亡患者间的差别。结果 UACR、EVLWI分别与APACHEⅡ呈显著正相关(UACR:r=0.498,P=0.009;EVLWI:r=0.312,P=0.021)。MODS病人EVLWI及UACR明显高于非MODS病人(P0.05)。28天生存病人的EVLWI、UACR明显低于死亡病人(P0.05)。结论在某些脓毒症患者,EVLWI与UACR可用于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三七化瘀口服液对重症脓毒血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和乳酸值的影响。方法将80例脓毒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脓毒血症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三七化瘀口服液治疗,7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血乳酸浓度、中医症候群积分和APACHEⅡ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均显著改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流动力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乳酸浓度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群积分和APACHEⅡ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各时点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七化瘀口服液能改善低脓毒血症患者血流动力学并降低其血清乳酸值,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3.
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在ICU机械通气镇静治疗中的副作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异丙酚与咪唑安定在ICU机械通气镇静治疗中的副作用进行比较。方法从2003年6月~2004年6月,80例ICU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地被分为异丙酚组和咪唑安定组,每组各40例,异丙酚组先静注异丙酚1.5mg/kg行镇静诱导,然后用微量注射泵持续静注异丙酚0.5~4mg/kg/h。咪唑安定组,先静注咪唑安定0.06mg/kg行镇静诱导,以0.03~0.2mg/kg/h的剂量,用注射泵持续静脉内泵入。维持理想的镇静深度约2~3级。观察各项镇静指标。结果镇静持续时间异丙酚组为(28.3±5.6)h,咪唑安定组为(26.8±6.4)h。达到满意镇静深度的时间,异丙酚组为(26.3±7.7)s,咪唑安定组为(62.6±12.3)s,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镇静有效率异丙酚组92%,咪唑安定组为90%。停药后苏醒时间异丙酚组为(21.2±15.7)min,咪唑安定组(114±36)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异丙酚组有6例出现血压下降,发生率为15%,2例出现心率减慢,发生率为5%,1例停药后出现恶心,发生率为2.5%;咪唑安定组有1例出现血压下降,发生率为2.5%,4例停药清醒后再入睡,发生率为10%,5例停药后出现恶心,发生率为12.5%。结论异丙酚和咪唑安定作为ICU的镇静剂安全有效,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异丙酚易引起血压下降,咪唑安定易引起恶心。  相似文献   
44.
患者,男,39岁,农民。1990年6月19日从3m高的草车上摔下,头颈部着地致伤。当时颈部疼痛,四肢麻木无力,大小便不能排出。伤后6小时由别人保护头颈部来诊。检查见颈部外观无明显畸形,C_(4、5)“棘突处压痛,颈部活动受限,肌力左侧上下肢Ⅲ级,右侧上下肢Ⅳ级,皮  相似文献   
45.
目的 分析严重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炎症反应紊乱状态,探讨连续血液净化、α1胸腺肽以及两者联用对免疫炎症反应紊乱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年龄18岁、Marshall评分>5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91例,监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6、IL-10、TNFα水平和单核细胞人白细胞DR抗原(HLA-DR)、T淋巴细胞计数的动态变化;并随机分为血液净化组、胸腺肽组、联合组和对照组.血液净化组连续3 d应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或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治疗,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胸腺肽组皮下注射α1胸腺肽1.6 mg/d,连续7 d,同时给予经典SSC治疗;联合组:联合应用血液净化组和胸腺肽组治疗方案;对照组给予经典SSC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7 d以上免疫炎症指标及临床预后.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IL-6、IL-10、IL-6/IL-10和TNFα明显升高,HLA-DR、CD+3、CD+4;和CD+8T淋巴细胞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与存活者比较,死亡患者血清IL-6、IL-6/IL-10、TNFα、HLA-DR、CD+4、CD+4和CD+8;变化更明显(P<0.05或P<0.01).与对照组同期比较,胸腺肽组治疗后7d CD+3;明显升高(P<0.05),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治疗后7 d IL-6、IL-6/IL-10和TNFα均明显下降,HLA-DR、CD+3、CD+4和CD+8均明显增高,且联合组治疗后3 d TNFα已有明显下降,CD+3和CD+4就已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胸腺肽组同期比较,血液净化组和联合组所有指标均有改善,但仅联合组治疗后3 d CD+3;明显升高,治疗后7 dIL-6/IL-10明显下降(P<0.05);3个治疗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均有缩短,28 d病死率和90 d病死率均有下降,其中血液净化组ICU停留时间、联合组28 d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结论 严重脓毒症患者全身炎症反应和免疫抑制同时存在;α1胸腺肽具有免疫增强的作用,连续血液净化具有抗炎和免疫增强双向调节作用;两者均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且联用后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46.
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方法对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进行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肌钙蛋白Ⅰ(Tn—Ⅰ)及12导联标准心电图检查。对并发脑心综合征者分别于1~7d内反复复查,动态监测其变化。治疗措施:首先原则对所有患者都要针对其原发病进行处理:其次对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密切观察其心律失常及心功能情况,兼顾心肌损害的处理。当两者出现矛盾时.优先对原发病进行处理。结果本组138例患者中,检查异常的发生率,以心电图最高,Tn-Ⅰ及CK-MB稍低。并发脑心综合征患者共102例,分别经使用脱水、颅内引流、去骨瓣减压、尼莫通、活血化淤药、抗血小板凝集、抗凝药等处理后.大部分(67例)康复,小部分死于原发病(19例)或感染、多器官功能衰竭等(16例)。无一例因脑心综合征的心律失常、心衰或心肌损害直接导致死亡。结论对急性脑血管病及急性颅脑损伤并发脑心综合征的治疗.以优先其原发病处理.兼顾心肌损害处理为治疗原则,可收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7.
目的了解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感染患者标本中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现状,为ICU抗感染化疗提供用药依据. 方法对我院8年来ICU送检标本中分离的 563株肠杆菌科细菌采用双纸片法筛选试验及确证试验检测ESBLs,并用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 563株肠杆菌科细菌中检出产ESBLs菌 115株,检出率20.4%;肺炎克雷伯菌的产酶率26.1%,高于大肠埃希菌18.9%的产酶率;肠杆菌、柠檬酸杆菌、变形菌及摩根菌均检出产ESBLs菌株;产ESBLs菌株对15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明显低于不产ESBLs的菌株;亚胺培南对产ESBLs细菌仍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结论我院ICU送检标本中分离的产ESBLs细菌比例高,应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48.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诊断右冠状动脉左室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例有冠状动脉在室瘘患者,术前经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诊断,未经心导管造影检查.直接行手术治疗,并在手术中得到证实。 患者男性,7岁。出生后9个月检查发现“心脏杂音”,拟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后常易患感冒。患者无晕厥、口唇发黑、蹲踞症状。间有活动后心悸及心前区隐痛现象.休息多可缓解。体征:唇无发绀,胸廓无畸形.R_2.3可见心搏动并扪及舒张期震颤。听诊闻S_1正常,  相似文献   
49.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右冠瓣根部穿孔1例邮政编码528000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心内科刘健萍,赖玉琼,马明远患者女,24岁,1986年5月经我院内科确诊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同年7月入外科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见缺损位于三尖瓣隔瓣后。但术后听...  相似文献   
50.
双腔右心室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报告36例双腔右心室患者,均经手术证实。其中1例为单纯双腔右心室,1例为合并法乐氏四联征。余34例均合并室间隔缺损,且4例同时存在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通过回顾36例患者术前规进行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双腔右心室的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彩色多普勒特征,讨论对本病漏诊和误诊的原因及鉴别诊断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