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0篇
耳鼻咽喉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4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观察新加良附方对移植性人胃癌抑制效应。方法人源胃癌细胞系(BGC-823)经传代培养后,通过BALB/C-nu裸鼠移植制造肿瘤模型,以5-氟尿嘧啶和不同剂量的新加良附方浸膏进行干预性治疗,用抑瘤率评价新加良附方对BGC-823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5-氟尿嘧啶组及新加良附方大、中、小剂量组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54.2%、54.3%、36.8%和23.3%;5-氟尿嘧啶组及新加良附方大剂量组与模型组瘤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加良附方大剂量组对BGC-823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2.
三七活性成分抗肿瘤作用及其免疫学机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测定小鼠黑色素瘤(B16)荷瘤小鼠外周血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2(IL-2)的活性,探讨三七提取活性成分人参皂甙-Rh2(Rh2)、人参皂甙-Rg3(Rg3)抗肿瘤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调节效应。方法将B16肿瘤移植后的小鼠随机分为Rh2大、中、小剂量组,Rh2+Rg3组,Rg3大、中、小剂量组,环磷酰胺(CTX)组以及模型组9组。计算肿瘤抑制率、胸腺指数及脾指数;放免法测定小鼠血清TNF-α、IL-2含量。结果Rh2与Rg3各剂量组均有一定的抑瘤效果,Rh2大剂量组、Rh2中剂量组、Rg3大剂量组以及Rh2+Rg3组与模型组瘤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肿瘤抑制率分别为35.5%、30.1%、33.6%与38.6%。与CTX组比较,Rh2、Rg3单用及联合用药均能明显提高外周血中TNF-α、IL-2的含量,以联合用药组最为显著,且能够提高荷瘤小鼠免疫器官重量。结论三七提取活性成分Rh2、Rg3有一定的抗B16、提高免疫功能作用。而且联合用药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23.
对左氧氟沙星引发癫痫样发作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女,34岁。主因低热伴全身肌肉酸痛2d于2007—06—28T20:00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急诊科。患者2d前因工作劳累出现低热(T37.8℃),伴肌肉酸痛,小便黄,排尿烧灼感。否认头痛、咳嗽、流涕及咽痛等不适,无腹痛、腹泻。既往体健,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查:T37.3C,P78次/min,R17次/min,BP110/75mmHg,神清,精神差,心肺腹听诊未及异常。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合并鸟分枝杆菌复合群(MAC)病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1年7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经淋巴结穿刺活检组织学病理、肺泡灌洗液细胞学病理或二代测序技术(NGS)等确诊的HIV感染合并MAC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表现、受累脏器、影像学表现、治疗以及预后等。年龄、白细胞计数、白蛋白、C-反应蛋白等呈正态分布,以x±s表示;CD4^(+)T淋巴细胞水平、HIV RNA载量、抗反转录病毒治疗(ART)治疗时长等为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四分位数)[M(P25,P75)]表示。计数资料(性别、致病菌种和受累脏器等)以[例(%)]表示。结果入组HIV感染合并MAC病患者共1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30.15±6.5)岁。HIV合并MAC病患者CD4^(+)T淋巴细胞水平显著减低,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4(12.5,82)]个/μl。累及器官以淋巴结受累最为常见(61.5%、8/13),其次为肺(23.1%、3/13)。HIV感染合并MAC病最常见菌种为鸟分枝杆菌(76.9%、10/13),其次为胞内分枝杆菌(15.4%、2/13)。发热是HIV感染合并MAC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占76.9%(10/13),其中90%(9/10)患者体温峰值超过39℃。HIV感染合并MAC肺病最常见的影像表现为斑片实变影,常伴纵膈淋巴结肿大。13例患者CD4^(+)T细胞计数为34(12.5,82)个/μl,53.8%(7/13)患者水平低于50个/μl。所有患者均根据菌种鉴定结果行经验性治疗,最常用的药物为大环内酯类(阿奇霉素或克拉霉素)[92.3%(12/13)]和乙胺丁醇[92.3%(12/13)]。结论在HIV感染人群中,MAC可累及全身多脏器,患者可出现高热、淋巴结受累,菌种主要鉴定为鸟分枝杆菌。应积极获取患者淋巴结、肺泡灌洗液等病理结果,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25.
目的观察茶多酚联合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对人肺腺癌生长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人肺腺癌(A549)细胞系经传代培养后,移植于BALB/c-nu裸鼠,以茶多酚、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及其联合用药干预治疗,通过观察肿瘤抑制率评价单用与联合用药对A549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茶多酚、恩度以及茶多酚联合不同剂量恩度的肿瘤抑制率分别为40.2%、35.8%、41.9%和44.2%,与模型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荼多酚、恩度及其联合用药对A549均有明显的抑制效果;荼多酚与恩度联合使用增效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6.
目的:建立移植性小鼠黑色素(B_(16))动物模型,观察从三七中提取分离的活性成分Rh_2、Rh_3对B_(16)生长抑制率。方法:参照相关文献,B_(16)肿瘤移植后随机分Rh_2大、中、小剂量组、Rh_3组、环磷酰胺(CTX)组以及模型对照组6组。除CTX组腹腔注射给药外,其余各组均采用灌胃途径给药。实验过程中动态观察小鼠整体机能状况;实验结束后取出肿瘤称重,按照公式计算抑瘤率。结果:Rh_2大、中、小剂量组与Rh_3组抑瘤率分别为35.5%、30.1%、18.3%与21.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能够明显增加小鼠体重,改善一般状况。结论:Rh_2、Rh_3组有一定的抗B_(16)肿瘤效应,并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7.
目的观察茶多酚联合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胺酸激酶抑制剂(易瑞沙)对人肺腺癌生长抑制作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茶多酚抗肿瘤血管生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人源可移植性肺腺癌(A549)细胞系经传代培养后,以BALB/c-nu祼鼠进行肿瘤移植,并以茶多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胺酸激酶抑制剂及其联合用药进行干预性治疗,通过观察抑瘤率评价单用及联合用药对A549移植瘤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茶多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胺酸激酶抑制剂及联合用药的抑瘤率分别为33%、34.1%和57.1%。与模型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用药与单用药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茶多酚、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胺酸激酶抑制剂对A549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两者联合使用抑瘤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8.
目的 探讨CT与MRI影像特征对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诊断价值.方法 放疗后3月~2年经CT和/或MRI检查发现异常块影的鼻咽癌患者85例,进行鼻咽局部肿块活检以确定病变性质.活检阴性者继续行CT或MR随访,直至得出最后结论,对比分析CT、MRI影像特征与病理结果的相关性,总结其诊断价值.结果 病理活检、CT与MRI随访复查证实41例(41/85,48.2%)为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44例(44/85,51.8%)为放疗后改变.CT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61.9%、84.2%、74.3% MRI分别为69.2%、83.8%、77.8%.结论 CT和MRI诊断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或残留的准确性相对均较低,但MRI要优于CT,且两者结合可减少误诊率.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超选择插管不同栓塞剂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治疗大咯血的临床价值。方法:大咯血患者45例,分为明胶海绵组(9例)、聚乙烯醇+明胶组(13例)、聚乙烯醇+丝线+明胶组(23例),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2年。结果:三组病例近期有效率分别为88.9%、100%、100%,且三种方法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中期有效率三者分别为77.8%、100%、100%;远期有效率分别为57.1%、100%、100%;中、远期有效率比较三种方法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聚乙烯醇+明胶海绵、聚乙烯醇+丝线+明胶海绵栓塞术是治疗急症大咯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后者疗效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核酸检测技术对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带状疱疹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AIDS合并带状疱疹患者的血液和疱疹液,进行病毒DNA检测,同时进行血清抗-VZV IgM及T细胞亚群检测。 结果纳入AIDS合并带状疱疹患者共32例,入组患者疱疹液VZV DNA检测均为阳性,其中28例患者血液VZV DNA检测为阳性;仅有7例AIDS患者血清抗-VZV IgM阳性;疱疹液VZV DNA载量显著高于血液VZV DN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73、P = 0.0032),血液及疱疹液VZV DNA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血清抗-VZV IgM检测阳性率(87.5%、100% vs. 21.8%,P < 0.001)。 结论VZV核酸检测技术对于AIDS合并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的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