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探讨MODS时细胞因子IL 6、TNF α和iNOS在结肠的表达和对细菌性腹膜炎MODS大鼠胃肠运动的影响。方法 将 2 0只Wistar大鼠分成二组 :正常对照组和MODS模型组 ,分别观测二组大鼠 (1)一小时排便的粪点数 ;(2 )结肠平滑肌环行肌条振幅变化 (3)结肠平滑肌光镜、电镜的形态变化 ;(4 )利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结肠平滑肌IL 6、TNF α和iNOS表达的变化 ;(5 )刮除结肠粘膜后 ,用RT -PCR法了解结肠平滑肌IL 6mRNA、TNF αmRNA和iNOSmRNA的变化。 (6 )测定二组血清NO的变化。结果  1 正常组每小时平均排便 1 4± 0 4颗 ,而…  相似文献   
82.
目的 :观察阳离子脂质体介导的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体内转基因对大鼠脊髓损伤 (SCI)后伤区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影响。方法 :采用改良Nystr m法制备大鼠胸段脊髓后路压迫损伤模型 ,将阳离子脂质体DC Chol和重组质粒 pEGFP GDNFcDNA混合后直接注入大鼠损伤脊髓。利用RT 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体内转基因的表达。应用尼氏染色、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数目和胆碱酯酶(CHE)及酸性磷酸酶 (ACP)的变化。结果 :1周后在注射局部GDNFmRNA和GDNF有较高表达。GDNF体内转基因早期 (1~ 4周 )SCI区前角运动神经元死亡的数目减少 ,CHE和ACP变化的幅度降低。结论 :GDNF体内转基因能减少脊髓不完全性损伤后引起的神经元坏死 ,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治疗创伤性SCI的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3.
目的 大鼠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MODS)结肠动力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将Wistar大鼠分成 2组 :正常对照组和MODS模型组。观测 2组大鼠 1h排便的粪点数、2组结肠平滑肌环行肌条振幅、平滑肌细胞长度及钙离子的变化 ;测定平滑肌细胞三磷酸肌醇 (IP3 )和血清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结果 在 10 -4mol/L乙酰胆碱和 10 -1mol/L氯化钾的作用下 ,MODS组肌条收缩振幅小于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平滑肌细胞的长度分别是 (4 9.1± 11.8) μmol和 (69.2±15 .7) μmol ;MODS模型组平滑肌细胞的长度分别是 (65 .1± 18.5 ) μmol和 (87.2± 2 3 .7) μmol。正常对照组各组数据与MODS模型组相应的数据相比有明显差别 (P <0 .0 5 )。MODS模型组粪点数、钙离子浓度和IP3 含量较正常对照组低 ;而NO较正常对照组高 (P <0 .0 5 )。结论 MODS情况下 ,结肠平滑肌的运动功能减弱与平滑肌胞浆钙离子和平滑肌细胞IP3 含量降低以及NO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84.
外伤性肝破裂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外伤性肝破裂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 1996~ 2 0 0 1年我院收治的外伤所致的 4 9例肝破裂患者入院时的 13项指标、美国肝脏损伤分级标准、出血量和预后 (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收缩压、脉率、失血量、受伤至就诊时间、肝脏损伤分级 ,是影响肝破裂预后的因素。结论 对影响肝破裂的预后因素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5.
目前,由各类肝炎、肝硬化、肝癌、先天性与代谢性肝病等造成的终末期肝病仍然是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肝移植是治疗上述终末期肝病的惟一有效手段。但随着适合肝移植的患者逐年增加,供肝短缺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近10年来,欧美国家患者在等待肝移植过程中死亡的比例已增加10倍,为解决供肝短缺的问题,1988年巴西的Raia和澳大利亚的Strong成功实施了世界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随后活体肝移植在亚洲特别是日本得到迅速发展。1993年日本京都大学的Yamaoka报道了首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1997年香港的范上达报道了首例扩大右半肝的成人间活体肝移植。21世纪以来,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开始在全世界得到广泛发展。  相似文献   
86.
目的 探讨成人间活体肝移植的肝动脉重建技术的经验.方法 自2002年1月至2007年8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施行了104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包括98例不含中肝静脉(MHV)的右半供肝肝移植及6例双供肝肝移植(双亲属左半供肝1例,亲属右半肝加亲属左半肝3例,亲属右半肝加尸体左半肝2例),104例受者中男86例,女18例,年龄18~63岁(中位年龄38岁),在供受体间肝动脉的重建中,61例供体右肝动脉与受体肝右动脉吻合,15例与受体肝固有动脉吻合,此外与受体左肝动脉吻合7例,与受体肝总动脉吻合3例,与受体肠系膜上动脉发出的副右肝动脉吻合8例,供体右肝动脉与受体肝总动脉自体大隐静脉间置搭桥5例,受体腹主动脉与供体右肝动脉自体大隐静脉搭桥2例,用尸体冷冻保存髂血管行受体腹主动脉与供体右肝动脉搭桥3例,供体肝动脉直径1.5~2.5 mm,分别采用8-0和9-0 Prolene无损伤血管缝线在手术显微放大镜下完成肝动脉重建.结果 104例成人间右半肝活体肝移植,术后1、7 d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2例(1.9%),采用自体大隐静脉肾下腹主动脉至供体右肝动脉搭桥术,恢复供肝血流,痊愈出院.1例1个月后发生肝动脉血栓形成,随访期无临床症状未行处理.术后和随访期末发现肝动脉狭窄、肝动脉假性动脉瘤等并发症.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60个月,1、2和3年实际生存率分别为89.3%、76.0%和69.3%.结论 根据供受体动脉解剖情况选择最适宜的重建位置和方式,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是减少围手术期肝动脉并发症保证供肝存活的关键.  相似文献   
87.
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以大鼠纹体总RNA为模板,扩增了大鼠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rGDNF)成熟序列的cDNA片段,将此cDNA克隆到载体pGEM-T中,对重组质粒进行限制酶切分析和序列测定,确定为含rGDNFcDNA的重组质粒,将该rGDNFcDNA重组到融合表达载体pGEX-1λT内,在大肠杆菌中较高的表达。  相似文献   
88.
50例成人活体肝移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成人间右半肝移植中如何保证供、受体的安全.方法 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7月施行的50例成人活体右半肝移植,包括47例不含肝中静脉(MHV)的右半肝移植及3例双供肝肝移植.受体原发病主要包括:乙肝肝硬变30例(60%,含急性肝衰12例),肝细胞肝癌15例(30%).供体常规行三维CT计算全肝体积及右半肝体积,对供、受体采用了一系列术前评价及手术技术改进.结果 52例供体共摘取49例右半肝及3例左半肝,49例右半肝均不含肝中静脉,质量为400~850 g(中位质量550 g),与受体标准肝质量比为31.74%~71.68%(平均45.35%),供体残肝体积均大于全肝体积的35%.52例供体发生并发症4例(7.69%),无死亡,术后住院时间7~30d(中位11d).50例受体(含3例双供肝受体),随访2~52个月(中位9个月),发生并发症13例(26%),4例(8%)死亡,1年实际生存率92%.结论 采用不包含MHV的右半肝移植术,术前CT测量残肝体积>35%和右半肝移植物与受体标准肝质量比>40%,是保证供、受体安全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89.
目的探讨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特点,包括复发部位、复发时间和危险因素,为预测和防治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及肝癌肝移植术前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近1年来肝癌肝移植连续病例81例术前、术中、术后资料,排除住院期死亡6例,定期随访,非肿瘤复发死亡5例、失访1例,余69例随访3~22月,依据随访期间是否有复发分为复发组(n=33)和未复发组(n=36),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复发危险因素总结复发特点。结果复发组较未复发组年龄小、肿瘤数目多、最大肿瘤直径大。术前AFP水平〉400ng/mL、超出米兰标准、TNM分期Ⅲ~Ⅳ期、血管侵犯是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是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血管侵犯是短期内肿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首先复发部位较多见于肝外,大肝癌分期差、多伴血管侵犯,复发时间较短。肿瘤TNM分期Ⅲ~Ⅳ期是肿瘤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肿瘤血管侵犯易使肿瘤短期复发。  相似文献   
90.
神经营养因子在神经元的存活、生长、分化、神经再生、突触形成与突触可塑性以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它的研究已成为目前神经科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胶质细胞源怀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r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家族配体包括GDNF,neurturin(NRTN),persephin(PSPN)和ARTNemin(ARTN),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有很大的相关性。GDNF家族受体由两类亚基组成,即GDNF受体Alpha亚基(GFRαs)和受体酪氨酸激酶RET亚基。GFRαs亚基又包括各亚型,即GFRα1~4。GDNF家族各营养因子与受体的相互作用、信号转到及其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