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5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70篇
综合类   33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8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鲁凯伍  陈哲宇  侯铁胜  金大地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2768-2770,F013
背景: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存活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但GDNF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再生是否有促进作用仍不清楚。目的:研究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脊髓损伤后皮质脊髓束再生的保护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材料:本实验在第二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实验室完成。实验动物采用雄性成年SD大鼠64只,体质量250~300g。干预:采用Nystrδm法制备大鼠胸髓后路压迫损伤模型,压迫质量为50g,时间为5min,造成大鼠胸段脊髓急性重度损伤。脊髓损伤后24h,对照组注射6μL阳离子脂质体DC-Chol和2μg pCDNA3的混合物,实验组将6μL DC-Chol和2μg重组质粒pEGFP-GDNF cDNA混合后注入大鼠损伤脊髓。主要观察指标:应用RT-PCR技术和荧光显微镜检测GDNF体内转基因后在局部的表达,通过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顺行追踪技术和神经微丝(NF)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GDNF基因体内转染对大鼠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结果:GDNF基因体内转染1周后发现在基因注射局部有转录和蛋白水平表达,4周后在脊髓损伤周围仍检测到GDNF蛋白表达。脊髓损伤后4周,实验组脊髓损伤区皮质脊髓束HRP标记明显多于对照组,仅在实验组可见部分神经纤维穿过损伤区至远端5~9mm。损伤区NF阳性轴突数(524.33&;#177;80.55/低倍视野)较对照组(309.84&;#177;56.65/低倍视野)明显增多(P&;lt;O.01),GFAP阳性细胞数(186.68&;#177;16.25)明显少于对照组(239.78&;#177;21.44)(P&;lt;O.01)。结论:阳离子脂质体介导GDNF体内转基因能促进近端皮质脊髓束再生和神经骨架蛋白的修复,提示神经营养因子基因治疗可用来治疗创伤性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证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损伤神经局部给予GDNF,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L5脊髓切片,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第4,9,16及21d,对照组和GDNF组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21.53&;#177;1.54和23.67&;#177;1.08(P&;lt;0.05),19.82&;#177;1.35和22.87&;#177;1.04(P&;lt;0.01).22.55&;#177;1.20和25.25&;#177;1.13(P&;lt;0.01),25.52&;#177;1.43和28.92&;#177;1.37(P&;lt;0.01):对照组和GDNF组ACP活性(平均灰度)分别为37.49&;#177;1.39和35.40&;#177;1.18(P&;lt;0.05),40.94&;#177;1.38和38.43&;#177;1.31(P&;lt;0.05),22.55&;#177;1.20和25.25&;#177;1.13(P&;lt;0.05).37.15&;#177;1.52和34.68&;#177;1.43(P&;lt;0.05)结论:GDNF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证实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方法切断SD大鼠一侧坐骨神经建立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损伤模型,借助单盲端硅胶管系统在损伤神经局部给予GDNF,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L5脊髓切片,利用酶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显示胆碱酯酶和酸性磷酸酶(acid phosphatase,ACP)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坐骨神经切断后第4,9,16及21 d,对照组和GDNF组胆碱酯酶活性分别为21.53±1.54和23.67±1.08(P<0.05),19.82±1.35和22.87±1.04(P<0.01),22.55±1.20和25.25±1.13(P<0.01),25.52±1.43和28.92±1.37(P<0.01);对照组和GDNF组ACP活性(平均灰度)分别为37.49±1.39和35.40±1.18(P<0.05),40.94±1.38和38.43±1.31(P<0.05),22.55±1.20和25.25±1.13(P<0.05),37.15±1.52和34.68±1.43(P<0.05)结论GDNF对损伤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Caroli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9月至2008年2月期间7例弥漫型Caroli病患者行肝移植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并发症类型以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7例患者术前均表现为复发性胆管炎症状并最终确诊为弥散型Caroli病.其中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10~31岁,平均16岁.6例患者肝移植术前接受保守治疗,1例曾行胆囊切除、T型管引流术.4例患者行劈离式肝移植,2例行全肝移植,1例行亲属活体供肝肝移植.其中2例患者术中采用静脉-静脉转流术.手术平均耗时9.1 h.术后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3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胸腔积液2例、肝断面胆汁漏1例.经抗感染、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及用量、胸腔穿刺抽吸及经皮穿刺引流等对症保守治疗后症状得到控制.1例肝移植受者术后19 d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其余6例受者均存活.随访发现,存活的6例受者健康状况良好,其中最长存活已达7年.结论 应用肝移植治疗弥散型Caroli病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人胎脑组织中提取总 RNA,以 RT- PCR方法获取编码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成熟蛋白的 c DNA。将人 GDNF c DNA插入含 T7启动子的质粒 p ET- 2 8a(+ ) ,构建表达质粒 p ET- GDNF,转化大肠杆菌获得表达菌株BL GDNF,经诱导表达的 GDNF形成包含体。凝胶自动扫描分析表明 ,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 30 %以上。用纯化的 GDNF蛋白免疫新西兰免制备了 GDNF抗血清。纯化和复性的 GDNF蛋白能显著促进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对大鼠损伤脊髓皮质脊髓束再生的影响.方法:利用Nystrm法制备大鼠胸髓压迫损伤模型.蛛网膜下腔置管至损伤局部,连续1周给予GDNF.应用辣根过氧化物酶 (HRP)顺行追踪技术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中丝(NF)免疫组化活性的变化来评价外源性GDNF对伤区皮质脊髓束和轴突再生的影响.结果:脊髓损伤后4周GDNF治疗组GFAP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NF标记轴突数显著多于对照组,皮质脊髓束部分再生并通过损伤区至远端0.5 cm.结论:外源性GDNF局部给药能减少胶质细胞增生,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皮质脊髓束轴突再生和神经骨架蛋白的修复.  相似文献   
17.
抗炎灵汤剂对MODS大鼠 iNOS、IL-6和TNF-α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炎灵汤剂对MODS大鼠结肠IL-6、TNF-α和iNOS的作用.方法:将Wistar大鼠分成两组:MODS模型组和中药抗炎灵防治组,分别观测单位时间排便的粪点数、血清NO的变化,取远端结肠平滑肌分别行病理学、免疫组化和RT-PCR方法检查.结果:防治组与模型组相比排便点数明显增加;而防治组血清NO含量、结肠平滑肌炎性反应、IL-6、TNF-α和iNOS以及IL-6 mRNA、TNF-α mRNA和iNOS mRNA的表达较模型组降低(P<0.05).结论:抗炎灵汤剂可改善MODS大鼠结肠平滑肌炎性细胞浸润,减少MODS大鼠结肠iNOS、IL-6和TNF-α的生成,促进结肠运动.  相似文献   
18.
活体右半肝移植静脉流出道重建技术的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在不包含肝中静脉(middle hepatic vein,MHV)的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LDLT)流出道的重建模式.方法 对我院肝移植中心47例不含MHV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其受体流出道重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移植肝右肝静脉(RHV)与受体下腔静脉的吻合口成形为"三角形";右肝下静脉(IRHV)与下腔静脉直接吻合,MHV粗大属支即肝Ⅴ段(V5)、Ⅷ段(V8)静脉用大隐静脉搭桥后,分别开口与下腔静脉垂直式吻合.结果 本组供体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受体47例发生并发症9例,其中肝静脉狭窄1例,小肝综合征1例,肝动脉栓塞1例,肠肠吻合口出血1例,胆漏2例,隔下脓肿1例,肺部感染2例.死亡3例,死因为小肝综合征1例,多器官功能衰竭 2例.47有31例重建V5、V8和(或)右肝下静脉,其流出道重建率65.96%(31/47),其中重建1支静脉为36.17%(17/47),重建2只静脉为21.28%(10/47),重建3只静脉为8.51%(4/47).所有病例术后随访2~48月,CT和超声检查1例肝静脉狭窄,4例在7~25d发现血栓,但侧枝循环已建立.结论 采用"多口垂直式吻合" 的方式重建流出道,可保证移植肝的有效静脉回流,预防小肝综合征,减少供体的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9.
70例自发性肝破裂出血原因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收集两所医院十年肝脏自发性破裂病例 70例 ,分析其出血原因分别为原发性肝癌、肝硬化、肝血管瘤、肝腺瘤、继发性肝癌。采用非手术方法 2例 ,止血成功 ,方法为经股动脉超选择性肝动脉化疗栓塞 ;手术治疗 6 8例 ,手术方法包括缝扎术、填塞术、肝动脉结扎术、肝动脉化学栓塞术、肝部分切除术 ,止血成功 6 0例 ,失败 8例。讨论 :肝脏自发性破裂出血原因主要是原发性肝癌破裂 ,在我国原发性肝癌多合并肝硬化 ,比例为 5 3 9%~85 0 % ,甚至有的报告高达 90 %以上〔1〕,因肝脏质地较差 ,治疗原则应首先快速复苏 ,控制出血、抢救生命 ;其次尽…  相似文献   
20.
促胃肠动力药物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胃肠运动功能是消化系统的最主要的生理功能之一.在内科领域,它的动力障碍主要包括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胃轻瘫(gastroparesis)、肠易激惹综合征、假性肠梗阻(intestinalpesudoobstrction)、慢性便秘等.在外科领域胃肠动力障碍主要为创伤、手术后、炎症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所导致的胃肠道功能不全.目前,促胃肠动力的药物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作者对近年来促胃肠动力药物,特别是有关的中药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