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50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试探脾胃阴虚证的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2.
目的: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方法探索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证候疾病信息对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397例确诊为活动期RA的病例来自9个临床中心,随机分成中药治疗组203例和西药治疗组19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治疗前后收集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和西医疾病诊查指标,治疗效果用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theAmericanCollegeofRheu-matology20,ACR20)判断,抽取患者初诊时的信息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在SAS8.2上实施。通过单因素探索性分析,计算疗效与变量的比数比,以P<0.2作为入选模型的标准;采用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以疗效为分层变量,随机将数据集分为训练集(占75%)和验证集(占25%),对分析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数据分析模型中,中药治疗组共纳入18个变量,西药治疗组纳入24个变量。中药治疗组中,晨僵、关节肿胀数、免疫球蛋白M、关节压痛数、关节压痛、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和关节疼痛等与疗效正相关,病程和夜尿多与疗效呈负相关。西药治疗组中,血沉、腰膝酸软、苔白、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和关节肿胀等与疗效呈正相关,苔黄、舌红、白细胞检测与疗效呈负相关。在随机选取的验证集患者中,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作用表现为:RA中药治疗方案使用中,可预测20%患者有效率达到90%;RA西药治疗方案使用中,可预测20%患者有效率达到100%。结论:根据证候疾病信息与中西医疗法疗效的临床数据所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显示证病信息对疗效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53.
郭峰  钱先  苏建明  纪伟  陆双军  陆燕  魏刚 《新中医》2005,37(9):20-22
目的:观察痛风舒颗粒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组148例加服痛风舒颗粒,对照组74例加服安慰剂,疗程均为7天。结果:临床控制率、显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32.4%、33.8%、66.2%,对照组分别为10.8%、21.6%、34.2%,2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关节压痛、肿胀消失率治疗组分别为41.9%、54.1%,对照组分别为17.6%、25.7%,2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关节压痛及肿胀积分、关节症状体征总积分、患者疼痛自评分等项目在治疗第3、7天时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第3、7天分别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组治疗后血尿酸(BUA)、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各项指标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但2组治疗后比较,经GLM协方差分析,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痛风舒颗粒在缓解关节急性炎性疼痛、肿胀等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54.
类风湿性关节炎症状因子分析及其与疗效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症状进行因子分析,并探讨其结果与中西药治疗疗效的关系。方法413例确诊为活动期RA病例来自9个临床中心,采用各中心控制的简单随机化方法分成中药组(209例)和西药组(204例)。西药治疗方案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和慢作用药,中药治疗包括基础治疗和辨证用药。治疗前后收集患者18项常见症状。治疗效果用美国风湿病学会20%改善标准(the Anlerican College of Rheumatology 20% improvement,ACR20)判断。应用SAS8.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症状的分类用因子分析法分析,各公因子得分变化与疗效关系用方差分析。结果18项症状因子分析得到4个公因子,较好地反映关节局部病情以及中医寒证、虚证、热证的症状;中、西药治疗对反映关节病情的公因子影响一致,均具有改善作用,但中药治疗对虚证症状的公因子改善优于西药组。结论因子分析能够对中医辨证过程中重要因素症状进行分类研究,因子分析结果与传统证候分类有一致性;对公因子与疗效关系的探索,能更好地显示中药疗效的特点。  相似文献   
55.
生津方治疗干燥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与羟氯喹治疗方案的对比,客观评价生津方治疗干燥综合征(S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入选46例符合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诊断,以及中医辨证符合阴虚内燥标准的病人,分为中药组23例,以生津方治疗;西药组23例,以羟氯喹治疗.疗程3个月.结果:中药组总有效率65.22%,西药组总有效率43.48%,两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56.
滋阴养血活血法辨治干燥综合征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系统性自身免疫病,主要累及外分泌腺。中医学中并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脉证合参,其大致相当于文献记载中的"燥症(内燥)"范畴,也有称其为"燥痹"。现代中医对燥证的认识较传统中医有所创新,其中认为燥证发病原因以阴津亏虚为本者不在少数。津血同源是中医学对津与血生理关系的高度概括。燥证发病的病理基础是阴津亏虚,津液的亏虚每每导致血液生化乏源,故临床上燥证每多夹杂血虚的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57.
中医药在治疗干燥综合征尤其是改善口干症状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且长期使用副作用少、依从性好,因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临床检测手段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中医药促进唾液分泌作用的机制问题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文章总结了目前中医药对干燥综合征唾液分泌干预的研究,并提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希望能为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8.
水分子通道蛋白-5(AQP5)是细胞跨膜转运蛋白之一,具有高通透性,通过此通道水可以经过质膜向高渗方向快速移动。干燥综合征(SS)是一种侵犯涎腺、泪腺等外分泌腺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SS的发病机制中,目前只有AQP5证实与唾液分泌功能密切相关。AQP5在SS涎腺及泪腺组织定位明确,其转运分布的异常,均能导致腺体破坏及M3R的异常,引起口眼干等症状。而中医治疗SS可通过AQP5途径刺激增加腺体分泌,为SS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9.
自身免疫性耳聋亦称自身免疫性感音神经性听力障碍,是Macabe于1979年首次提出。临床上呈进行性、波动性的双耳或单耳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以内耳或蜗后的免疫缺陷为病理基础。由于本病临床上缺乏特异性症状,发病率低且诊断标准尚不完善,易导致误诊。近来我们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17岁。因强直性脊柱炎收治住院。入院后一周患者实感双耳听力下降,伴耳鸣,请耳鼻喉科会诊,行纳音测听为两耳中、高频听阈平均提高50db,骨气导差<10db;脑干电位检查为:耳神经性传导障碍。两者均揭示: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遂诊为“突发性耳聋…  相似文献   
60.
“风湿病”大家并不陌生。但事实上风湿性疾病不仅仅是关节病变,更主要的危害是它能使全身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甚至危及生命。对此,最近20年里才被医学界逐渐认识。由于这是一种交叉性多学科疾病,出现的临床症状繁杂、多样。早期常突出某个器官的功能受损,病人就诊多带着某一个症状去求医问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