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2篇
  免费   112篇
  国内免费   81篇
耳鼻咽喉   35篇
儿科学   16篇
妇产科学   14篇
基础医学   140篇
口腔科学   27篇
临床医学   303篇
内科学   245篇
皮肤病学   29篇
神经病学   61篇
特种医学   78篇
外国民族医学   34篇
外科学   154篇
综合类   745篇
预防医学   280篇
眼科学   37篇
药学   303篇
  4篇
中国医学   319篇
肿瘤学   8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82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41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11篇
  2009年   139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13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129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106篇
  2000年   117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6篇
  1997年   76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5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40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51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21篇
  1986年   19篇
  1985年   26篇
  1984年   1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8篇
  1965年   4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子宫破裂发生的原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孕产妇发生子宫破裂的21例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瘢痕子宫是子宫破裂的首要原因(76.2%),其次是药物引产不当(9.5%)、多产次生产(9.5%)及残角子宫妊娠(9.5%)。21例子宫破裂者均行剖腹探查术,其中18例(85.7%)行子宫修补术,2例(9.5%)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4.8%)行残角子宫切除术。患者经积极抢救,未发生死亡,围产儿死亡5例,术后常规抗炎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子宫破裂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加强围产期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及宫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挖除术和宫角切除术手术指征,规范药物引产,是预防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2.
功能性肛门直肠痛(functionalanorectalpain,FAP)是一组发生在肛门和(或)直肠的非器质性多发病,以疼痛或坠胀不适为主,可伴里急后重、便意频数等,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FAP病因病机不明,临床无特定的治疗措施,只能进行探索性的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康复中的作用,为制定相关健康教育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实验方法,对233例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干预,随访12个月后评价其效果。结果教育组平均住院天数比对照组减少7天;干预组出院后一年内的复发率为5.15%,对照组为11.91%。结论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健康教育,可增加患者对疾病知识的了解,改变患者的行为,从而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84.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细菌变迁趋势,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制定并实施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减少或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方法收集2001年至2008年间本院烧伤中心不同来源标本细菌培养结果;分析对比实施院感综合防控措施前后各一年,烧伤重症监护病区(BICU)空气及环境采样细菌培养结果;通过部分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基因分型研究,了解该菌患者间交叉传播情况。结果 8年间列前五位的病原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31.4%)、铜绿假单胞菌(19.1%)、不动杆菌(12.7%)、大肠埃希菌(6.2%)、阴沟肠杆菌(5.4%)。分年度排名显示,不动杆菌检出率近年来明显上升,2006年后升至第二位,2008年超过金黄色葡萄球菌成为检出率最高的细菌。实施院感综合防控措施前后各一年BICU空气采样合格率分别为80.5%及95.8%(P〈0.01),环境采样细菌培养合格率分别为82.3%及97.0%(P〈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随机引物扩增DNA指纹图谱检测未见相同基因型鲍曼不动杆菌在患者间传播。结论 8年间烧伤病房的检出细菌谱发生明显变化,不动杆菌近年来超过以往最多见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上升为第一位,且主要为广泛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危重烧伤患者的救治构成威胁。综合防控措施对减少病区内感染机会,尤其是细菌的交叉传播能起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85.
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临床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文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612-6612
目的探讨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阑尾切除术合并切口感染患者40例作为观察组,按1∶2选择同期无切口感染的阑尾切除术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相关因素等因素上的差异。结果影响切口感染的因素为:年龄≥70岁、逆行切除阑尾、手术时间≥60 min、穿孔性阑尾(P〈0.05),与性别、切口长度无关(P〉0.05)。结论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应针对上述因素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儿童青少年MS心率减速力(DC)变化与血糖、血脂代谢异常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确诊为MS的100例10~16岁儿童青少年(MS组);同期于我院体检健康的100名儿童青少年为正常对照(NC)组。检测两组DC、血糖及血脂指标变化,随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两组WC、BMI、FPG、2 hPG、HbA1c、HDL-C、LDL-C、TG、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S组治疗前后WC、BMI、FPG、2 hPG、HbA1c、HDL-C、LDL-C、D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危亚组比较,中、高危亚组超重/肥胖、血糖、血脂异常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DC与HDL-C呈正相关(r=0.494,P<0.05),与TG、FPG、WC、HbA1c呈负相关(r=-0.497、-0.496、-0.474、-0.501,P<0.05或P<0.0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2 hPG、HbA1c、LDL-C、TG是儿童青少年MS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DC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 DC检测对儿童青少年MS的危险分层及心血管事件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讨基于腰椎终板Modic改变选择手术方案治疗伴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伴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根据Modic改变的类型选择手术方案。其中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Ⅰ型改变者30例给予开窗髓核摘除术,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Ⅱ型改变者20例给予后路椎间融合术,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标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均显著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终板Modic改变选择手术方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显著,可显著缓解腰部疼痛、恢复活动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伴腰椎终板Modic改变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伴下腰痛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2例,根据手术方式将所有患者分为2组,开窗组112例,其中无腰椎终板Modic改变者60例,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Ⅰ型改变32例,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Ⅱ型改变20例;融合组100例,其中无腰椎终板Modic改变者52例,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Ⅰ型改变30例,伴有腰椎终板ModicⅡ型改变18例。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和功能障碍指标改善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优良率;随访12个月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情况。结果术前2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VAS和ODI评分均显著下降,开窗组VAS和ODI评分高于融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融合组无1例复发,复发率为0;开窗组复发19例,复发率为16.96%,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开窗髓核摘除术和后路椎间融合术均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有效术式,腰椎终板Modic Ⅰ型改变可能是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部疼痛缓解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9.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MS)人群超声检测的动脉僵硬度改变。方法 对以心血管危险因素优先人选的221例个体记录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的病史和治疗史,测定血压、体重指数、血脂,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根据中华糖尿病学会提出的标准诊断代谢综合征,对参试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测量并计算颈动脉血管僵硬度指标:舒张系数(DC),动脉顺应性(AC),动脉僵硬指数(SI),杨氏弹性模量(YEM)。结果 反映舒张功能的指标DC和AC在MS组较非MS组减低(P〈0.05),反映僵硬度的指标SI较非MS组显著升高(P〈0.05),非心血管疾病人群MS组DC仍较非MS组低(P〈0.05);按含MS组份数目不同进行分组,DC和AC随MS组份数的增多而减少(其中DC趋势检验P〈0.05),SI和YEM随组份数增多而增多。结论 MS个体颈动脉僵硬度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经恩替卡韦(ETV)长期治疗,有效抑制HBV DNA后,采取序贯或联合IFNα治疗与单用ETV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比较。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5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吴江医院门诊和住院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7例,所有患者已经ETV抗病毒治疗3年或以上,HBV DNA阴性,无IFN治疗禁忌证,将纳入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9例。对照组:继续ETV治疗;序贯组:更换为IFNα序贯治疗;联合组:联合IFNα治疗。检测治疗0、12、24、36、48周时血清HBV DNA、HBV血清标志物、血常规、肝功能,观察治疗情况,记录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Scheffe检验。结果无退出研究病例,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序贯组有1例24周后出现了病毒反弹,但无临床症状,肝功能各项生化指标正常。治疗结束时,序贯组和联合组HBsAg下降的绝对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01);序贯组和联合组各有2例出现了HBsAg的阴转,阴转率22%;对照组未出现HBsAg的阴转病例。结论 ETV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后的IFNα序贯或联合治疗可能是安全的,HBsAg下降水平优于ETV单药治疗,少数患者出现临床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