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26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0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86篇
内科学   21篇
皮肤病学   6篇
神经病学   13篇
特种医学   38篇
外科学   69篇
综合类   130篇
预防医学   44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53篇
  1篇
中国医学   40篇
肿瘤学   2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20例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2组,A组268例,年龄〈70岁;B组152例,年龄≥70岁。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穿刺部位并发症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组患者在手术成功率、X线曝光时间、穿刺部位血肿以及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2.
光化学疗法 (Photochemotherapy ,PCT)是一门新兴的治疗肿瘤的方法 ,它的作用机制是静脉注射或局部应用光敏剂 ,肿瘤吸收光敏物质后 ,经适宜波长的光源 (通常是激光 )照射后 ,发生光化学反应 ,释放活性氧、单态氧等 ,起杀灭肿瘤的作用。以前使用的光敏剂血卟啉衍生物 (HpD)具有避光时间长、副作用大的缺点 ,所以限制了它在临床上的使用。 5 氨基酮戊酸 (5 Aminolevulinicacid,5 ALA)是一种新型的光敏剂 ,它具有无须避光、副作用小的优点 ,自 1990年Kennedy[1] 在临床上首次应用光化…  相似文献   
53.
采用大鼠盲肠结扎穿孔 (CLP)造成脓毒症模型 ,探讨脓毒症时肾组织高迁移率族蛋白 1(HMG 1)的改变及其对TNF α表达的调节作用。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 (10只)、CLP组 (2 0只 )及正丁酸钠治疗组 (2 0只 ) ,CLP后 12h和 2 4h处死动物 ,留取肾组织和血标本分别检测HMG 1和TNF αmRNA表达、组织TNF α蛋白水平和血清肌酐含量。结果显示 ,CLP组 12h及 2 4h肾组织HMG 1和TNF αmRNA表达均显著增强 (P <0 0 5或 0 0 1)。正丁酸钠处理可显著抑制CLP后 12h及 2 4h肾组织HMG 1mRNA表达 (P <0 0 5 ) ,并明显下调 2 4h组织TNF αmRNA表达 (P <0 0 5 )及TNF α水平(P <0 0 1) ,同时血清肌酐含量比未治疗组亦显著降低(P <0 0 5或 0 0 1)。提示脓毒症时肾组织HMG 1表达可促进局部TNF α的合成与释放 ,从而诱导脓毒症动物急性肾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54.
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而护理风险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事件[2]。由于医学的双重性(治病性和致病性)、复杂性(不可预测性)、特殊性(人具  相似文献   
55.
急性胰腺炎脾大的CT与临床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急性胰腺炎脾肿大的CT表现及与其他CT征象、临床结果的相关性。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研究 1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CT扫描脾容积的变化。全部病例均在发病初 (3d内 )行腹部CT检查 ,4~ 30d复查 1次 ,其中 5例为增强CT扫描。计算 2次CT扫描的脾容积及其增减百分率 ,并与其他CT征象及临床资料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复查时脾容积 [(30 9.91± 2 0 9.5 8)cm3 ]与发病初脾容积 [(2 2 7.4 8± 14 4 .15 )cm3 ]相比增加 [(36±2 5 .9) % ](P <0 .0 2 )。其中脾容积增加显著 (≥ 5 0 % )的病例 ,CT严重度指数 (CTSI)评分较高 (P <0 .0 2 ) ,住院天数较长 (P <0 .0 1)。结论 脾大是急性胰腺炎的一个常见征象 ,常提示病情恶化、预后不良 ,对于临床及时采取适当治疗、提高治愈率及生存率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6.
新近的研究提示 ,高迁移率族蛋白 1(highmobilitygroup 1protein ,HMG 1)作为晚期炎症介质 ,可能参与了脓毒症及其介导急性肝、肺损害的病理生理过程[1-3 ] 。本实验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 (CLP)造成大鼠脓毒症模型 ,对肾组织HMG 1mRNA表达的改变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及模型 :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1)正常对照组 (10只 ) ;(2 )盲肠结扎穿孔组 (2 0只 ) :动物麻醉后 ,沿腹正中线切开 ,在盲肠根部结扎盲肠。用 18号针穿刺盲肠 3次 ,并留置一条宽 2mm的橡皮片贯通盲肠 ,防止针…  相似文献   
57.
功能性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FNS)是康复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FNS技术的研究内容,用于恢复瘫痪病人肢体运动功能的FNS肢体运动测量和控制技术,并介绍了所研制的多功能FNS系统的功能、组成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8.
手术后的恶性呕吐 (postoperativenauseaandvomiting ,PONV)是麻醉和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1]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PONV发生率高 ,人们一直在寻求预防和治疗PONV有效方法[2~ 6] 。本研究比较预防性应用高选择性 5 羟色胺 (5 HT3 )受体拮抗药雷塞隆 (格拉司琼 )和恩丹西酮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的效果。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 选择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 138例 ,ASAⅠ~Ⅱ级 ,术前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基本正常 ,无引起恶心呕吐的胃肠道疾患 ,术前 1周内…  相似文献   
59.
读片窗     
患者女性,49岁。因排肉眼血尿伴右腰酸胀不适一周入院。无腰痛、发热及尿频、尿,急以往无结核病史。查体:一般情况尚可,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右肾区压痛及叩击痛(+),右中腹部深压痛(+),未  相似文献   
60.
细菌内毒素受体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业已明确,内毒素是引起脓毒症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其化学成分脂多糖(LPS)系革兰阴性(G-)菌外膜上的一种双歧性糖脂.许多研究证实,LPS主要成分脂质A与内毒素受体相互作用可激活前炎症细胞因子系统而介导细胞毒反应,最终导致脓毒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临床上一旦出现脓毒性休克,其病死率高达50%以上;据统计,美国每年有10万余人死于此症.因此,深入探讨LPS的分子致病机制,寻求有效的LPS干预途径无疑具有重要意义[1].近年来有关内毒素受体的研究进展迅速,已发现了4类分子家族与LPS脂质A部分结合参与炎症信号转导,包括CD14、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SR)、Toll样受体(TLRs)和β2白细胞整合素(CD11a/CD18,CD11b/CD18,CD11c/CD18等).目前有关β2白细胞整合素的文献报道较多,现重点对前三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