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31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28篇
特种医学   30篇
外科学   406篇
综合类   53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3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71.
胸腰段骨折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术后骨缺损的CT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胸腰段爆裂骨折经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术后椎体内骨缺损的发生率、骨缺损的大小、位置及其愈合情况。方法:对2000年1月至9月问32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B型)经AF复位固定而未行椎体内植骨者的椎体,其中腰1椎体26例、胸12椎体6例,进行术前及术后1周、1年的CT扫描。统计骨缺损的发生率、观察骨缺损的大小、位置及愈合情况。结果:32例骨缺损的发生率为100%,缺损主要位于椎体的前上部,术后一年缺损均有缩小但无完全消失。结论:骨缺损的发生由椎体松质骨的特性决定,不可避免;骨缺损可以愈合缩小但速度较慢,所以植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72.
颈椎后纵剀带骨化症(Cervical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COPLL)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它足由日本学者首先发现,60年代作了较多报道,因在日本人中发病率较高,曾被称作“日  相似文献   
473.
目的总结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原因。方法 2012年2月—2015年2月,采用后路经皮微创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且随访资料完整的胸腰椎骨折患者742例,其中男425例,女317例;年龄17~60(41.9±8.6)岁;损伤节段:T11 82例,T12 227例,L1 231例,L2 93例,L3 69例,L4 40例。AO分型:A1型262例、A2型95例、A3型335例、B1型41例,B2型9例。详实统计并分析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1~36(22.9±5.8)个月。共46例发生并发症(6.2%),其中术中并发症7例,包括导丝断裂3例,腹主动脉损伤1例,硬膜损伤3例;术后并发症39例,包括螺钉位置不良17例(共19枚钉),螺钉断裂8例,螺塞脱落2例,连接棒松动3例,复位不良4例,迟发性感染5例。7例术中并发症患者经术中及时处理,手术顺利完成;39例术后并发症患者中14例行手术翻修,其余患者给予支具等辅助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皮微创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包括感染、血管损伤、螺钉位置不良、复位欠佳、内固定失败等,其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螺钉位置不良,其发生率为2.29%(17/742);并发症发生主要原因为手术误操作,占52.2%(24/46)。  相似文献   
474.
目的:探讨Cervifix和Axis内固定系统对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颈枕融合内固定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西安市红十字会医院脊柱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骨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1998-08/2003-06收治的110例陈旧性寰枢椎脱位并脊髓不全损伤患者,均经前路或后路减压、后路融合,随机分组行Cervifix或Axis内固定。对两组治疗结果及围手术期参数、并发症比较研究。结果:围手术期参数:Cervifix组平均手术时间犤(125±25.3)min犦低于Axis组犤(168±19.5)min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Cervifix组犤(212±53.2)mL犦少于Axis组犤(421±50.6)mL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引流量Cervifix组犤(50.4±15.8)mL犦少于Axis组犤(62.4±23.7)mL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无脊髓损伤加重、术后感染。全部患者均获骨性融合,术后JOA评分及优良率无差异。螺钉方向不佳:Cervifix组3枚,Axis组12枚,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7.007,P<0.05)。术后并发症:Cervifix组(0.752%)低于Axis组(5.50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18.11,P<0.05)。结论:两种内固定系统的融合率、神经功能恢复率无差异,Cervifix内固定优于Axis内固定。  相似文献   
475.
目的探讨Mazor Renaissance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引导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将3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分别采用Mazor Renaissance脊柱外科机器人手术(机器人组,14例)和传统手术(传统组,1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疼痛VAS评分和ODI、影像学参数、术后并发症。采用Gertzbein et al标准评估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疼痛缓解时间、自主翻身时间、自主下地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3 d及3个月VAS评分、术后并发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术中透视次数明显少于传统组,置钉准确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ODI和骨折椎体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手术比较,Mazor Renaissance脊柱外科手术机器人引导下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显著提高置钉准确率、减少术中透视次数。  相似文献   
476.
目的探讨胸腰段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失败的原因及翻修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脊柱外科接受胸腰段(T11~L2)翻修手术的31例患者,其中28例患者从基层转入,3例患者来自本院。男19例,女12例;年龄19~57岁,平均(35.4±3.6)岁。分析患者初次手术时影像学资料,根据AO胸腰椎损伤分类系统分类,A3型4例,B1型2例,B2型5例,B3型7例,C型13例。均行单纯后路内固定。失败原因:内固定物断裂26例,椎弓根螺钉或连接棒断裂并出现不同程度的后凸畸形;后路椎弓根螺钉误置3例;后路手术减压不彻底1例;取内固定后出现侧凸畸形1例。首次术后症状无改善者2例,内固定断裂后神经功能损害进行性加重26例,所有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不适。根据实际情况分别行前路骨折椎体切除、髂骨或钛网重建固定融合术;后路内固定重置长节段固定并行相应节段的椎管减压;后路经椎弓根楔形截骨矫形术。结果 AO分型中A型占翻修率的12.9%,B型45.16%,C型41.93%。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未见再次内固定失败的病例,术后10~12个月随访时均获得骨性融合。Frankel分级上升0~2级,平均上升(1.3±0.79)级。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由术前平均6.9分降至2.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由46.3%降至12.4%。26例合并后凸畸形的患者术前后凸角10°~58°,平均(40.5±15.3)°;术后矫正至-3°~7°,平均(2.3±3.7)°;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0°~1.3°,平均(0.6±0.2)°;最终后凸矫正率为91.8%。结论胸腰段骨折后路手术失败,其主要原因是初次手术基层医院未重视骨折损伤分型,B型、C型骨折单纯行后路内固定手术的失败率最高,翻修以重建脊柱前中柱、防止内固定再次失败为关键,并对初次手术失败所引发的疼痛及畸形予以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477.
目的探讨脊柱机器人辅助手术系统在轻中度腰椎滑脱症中临床应用价值,评估其植钉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2月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的56例轻中度(MeyerdingⅠ、Ⅱ度)腰椎滑脱症患者临床资料。其中28例利用机器人进行术前规划,安放机器人机械臂,按照术前规划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A组);余28例在透视辅助下经皮植入椎弓根螺钉(B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滑脱类型、Meyerding分度及手术节段分布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术后通过CT测量椎弓根螺钉外展角,参考Neo等的标准评估植钉准确性,采用Babu等的方法评判螺钉对上关节突的侵犯情况。结果两组分别植入112枚螺钉,A、B组分别有5枚(4.5%)和26枚(23.2%)螺钉穿破椎弓根侧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57,P=0.002);参考Neo等的标准评估植钉准确性,A组0度107枚、1度3枚、2度2枚,B组0度86枚、1度16枚、2度6枚、3度4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915,P=0.031)。B组有20枚(17.9%)螺钉穿过上关节突;A组由于减压侧部分截取关节突关节,共计80枚螺钉关节突关节完好,仅有3枚(3.8%)螺钉穿过上关节突。根据Babu等的方法评估螺钉侵入上关节突关节的程度,A组0级77枚、1级2枚、2级1枚,B组0级92枚、1级13枚、2级4枚、3级3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7.814,P=0.029)。A、B组螺钉外展角分别为(23.5±6.6)°和(18.1±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00,P=0.003)。结论与传统透视经皮植钉相比,脊柱机器人辅助经皮植钉精确度高,螺钉穿破椎弓根侧壁及侵入关节突关节的发生率更低,并具有更大的螺钉外展角,与MIS-TLIF术式相结合,可用于腰椎滑脱症的微创治疗。  相似文献   
478.
腰椎峡部由腰椎后弓的小关节突之间一条狭长的皮质骨桥梁构成,它将椎板和椎弓根与上关节突连接在一起,成为脊柱运动过程中的传递中轴,在力学强度上是一个薄弱点,长期反复承受过伸和扭转应力可导致断裂,患椎可在此基础上向前滑移。该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患,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79.
目的:建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分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临床.方法:1993年1月~2003年1月,10年间共收治腰间盘突出症1 127例,从疼痛、直腿抬高试验、CT表现、MRI表现、椎管造影5个方面进行总结,对这5个项目进行评分,根据严重程度每项评为1~3分,诊断时只需将得分最高的一项临床分和一项影像分相加,根据所得分(2~6分)将腰椎间盘突出症分为Ⅰ~Ⅴ型;此方法简称为“6分Ⅴ型法“.2004年1月~3月在门诊应用该分型对159例门诊病人进行分型,并跟踪随访.结果:对159例病人进行分型,其中Ⅰ型15例(9%),Ⅱ型36例(23%),Ⅲ型54例(34%),Ⅳ型33例(21%),Ⅴ型21例(13%).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评分分型方法(简称为“6分Ⅴ型法“)将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影像表现相结合进行了分型,综合反映病人病情的严重程度,具有简单实用且便于患者理解的特点.根据作者的初步应用经验,Ⅰ型、Ⅱ型病人采取保守治疗;Ⅳ型、Ⅴ型需手术治疗;Ⅲ型先行保守治疗,无效转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480.
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治疗急性脊髓损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Youg[1](1982)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静脉内注射治疗实验性动物急性脊髓损伤发现,该药可改善损伤后脊髓血流和微血管灌注。Hall[2]用大剂量可的松动物实验性治疗得出类似结果。Bracken等[3]在近期病人随机对比研究中证明,在急性脊髓损伤8h内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但随访时间短。国内尚未见有关报道。本院从1989年1月~1991年12月,3年间共应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伤后48h内入院的急性脊髓不全损伤20例,收到较好效果。本文着重分析给药时间与疗效的关系。1临床资料 本组20例,男15例,女5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