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4篇
临床医学   11篇
内科学   22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46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乙肝病毒量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探讨患者体内病毒含量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15名体检的健康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血清HBV-DNA。[结果]慢性乙肝患者CD4^+,CD4^+/CD8^+下降,CD8^+升高。高病毒量的患者比低病毒量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更明显。从HBV-DNA阴性组、低病毒量组到高病毒量组随病毒量增加,CD4^+细胞减少,而CD8^+升高,CD4^+/CD8^+下降。HBV—DNA阴性组,低病毒量组患者CD3^+,CD4^+,CD8^+及CD4^+/CD8^+数值与正常对照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高病毒量的患者比低病毒量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更明显。HBV-DNA阴性组,低病毒量患者CD4^+,CD8^+,CD4^+/CD8^+,与正常对照比较数量无显著差异,提示细胞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02.
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血塞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血塞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5例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A)45例予多烯磷脂酰胆碱及血塞通治疗,对照组(B)40例以血塞通、肌苷、维生素B6治疗,疗程3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血脂及肝脏病理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在改善肝功能指标、血脂指标及改善肝脏脂肪变性程度、炎症程度上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改善肝脏纤维化程度上无明显差别(P>0.05),两组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5%,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血塞通治疗酒精性脂肪肝的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3.
[目的]评估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模式(CBL)在肝病内科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09级临床专业的128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全部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实验组采用CBL教学模式。同时,采用理论考试、临床技能实践考核、学生综合能力自我评估及满意度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估。[结果]实验组理论考试成绩、临床技能实践考核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实验组学生在综合能力自我评价及满意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CBL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临床见习教学质量及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证型和血浆内毒素改变的关系,为中医辨证分型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共收集肝硬化患者150例,建立证候调查量表收集证候信息并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6个组,另选择20名健康体检志愿者设为正常对照组。探讨中医证型与血浆内毒素改变的相关性。结果:①肝硬化患者与正常人相比,不同中医证型的血浆内毒素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肝郁脾虚组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最低,湿热蕴结组与气滞血瘀组水平明显高于其它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Child-Pugh分级分值相关性分析发现。湿热蕴结组相关系数r=0.731(P<0.01),气滞血瘀组相关系数r=0.653(P<0.01),其他4组也存在一定相关性,但相关系数低于湿热蕴结组及气滞血瘀组。结论:血浆内毒素与肝硬化的各种中医证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可作为中医辨证分型的重要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05.
近年来,中医药辨证论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已取得一定的成绩,特别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有肯定的疗效。现将中医药辨证治疗本病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6.
细胞凋亡学说最早在1972年由Kerr提出。细胞凋亡是细胞自主的程序化死亡过程(PCD),对于维持多细胞机体的完整性和自身稳态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中药干预肝细胞凋亡的研  相似文献   
107.
目的:观察敷和备化方防治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3次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治疗间歇为1个月。治疗组同时服用敷和备化方治疗。所有患者在行TACE治疗前24h及第3次治疗后1个月,检测肝功能、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Ⅳ-C、PCⅢ)、细胞因子(TGF-β1、TNF-α),彩超检查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和脾脏厚度。结果:两组治疗后肝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均较治疗前增高(P0.05),但治疗组的升高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细胞因子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治疗组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肝门静脉、脾静脉内径均明显减小,脾脏厚度明显变薄,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敷和备化方具有防治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肝纤维化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控TGF-β1、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08.
解毒化瘀Ⅱ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膜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观察解毒化瘀Ⅱ方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线粒体膜电位(△Ψm)的影响。方法:用硫代乙酰胺(TAA)皮下注射构建急性肝衰竭大鼠模型,将84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空白组、阳性对照组、解毒化瘀Ⅱ方低、中、高剂量组(9·1g/kg、28·76g/kg、57·55g/kg)、乳果糖组、安宫牛黄丸组。通过机械法分离肝细胞,阳离子染料JC-1染色后分别使用倒置荧光显微镜(Fluorescence Microscopy,FM)、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ry,FCM)观察各组大鼠△Ψm的稳定性。结果:FM检测发现空白组主要呈现点状的红色荧光,阳性组镜下呈现大量弥散性的云雾状绿色荧光,解毒化瘀Ⅱ方组、乳果糖组、安宫牛黄丸组红色荧光量明显多于阳性组;FCM定量分析显示阳性对照组绿色荧光强度为28·4±2·92,解毒化瘀Ⅱ方高剂量组为16·21±2·8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解毒化瘀Ⅱ方可能是通过稳定肝线粒体膜电位,抑制肝细胞发生异常凋亡来实现其保护肝细胞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9.
目的:在纱布表面通过原位还原法制备槲皮素-纳米银复合抗菌涂层,并探究其抗菌效率及生物相容性。方法:利用槲皮素易溶于碱难溶于酸的特性,通过碱酸重析出的方法在纱布表面形成均匀的非晶包裹层,将其浸入硝酸银溶液中,制备出槲皮素-纳米银复合抗菌纱布。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样品表面形貌、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XPS)分析表面元素组成、能量散布分析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分析样品表面元素分布情况,琼脂平面扩散法试验、吸收法实验评价抗菌性能;通过CCK-8法评价(Cell Counting Kit-8)细胞毒性;利用结晶紫染色法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数目形态。结果:SEM显示槲皮素-纳米银复合抗菌纱布组(Cotton gauze-quercetin/Ag group,CG-Q/Ag组)纱布表面形成光滑槲皮素包裹层,在槲皮素包裹层表面通过原位还原反应成功搭载了纳米银颗粒,EDS检测显示CG-Q/Ag组纳米银成功搭载在纱布纤维表面并且均匀分...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