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0篇
临床医学   35篇
内科学   65篇
特种医学   14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76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16篇
肿瘤学   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位置与剂量精度的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验证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位置与剂量精度.方法:采用胶片法和电离室法,对所使用的治疗计划系统和加速器距离精度、靶中心位置精度及等中心吸收剂量进行实测验证.结果:治疗计划系统所显示图像的距离精度<1%,靶中心位置精度<2mm,等中心吸收剂量精度<1%.结论:所验证的三维适形放疗位置与剂量精度符合临床要求,验证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ndoscopic retrograde pancreatic angiography,ERCP)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自2011年10月~2015年5月共收治112例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的患者,其中73例行ERCP/EST+LC(观察组),39例行外科开腹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的成功率、手术一般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5% vs 97.4%,P >0.05)。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禁食天数均显著小于对照组(2.32±1.04天vs 3.25±1.21天,11.05±3.10天vs 18.15±6.84天,2.17±0.52天vs 3.56±0.59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7.50% vs 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结石残留率及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37% vs 5.13%,9.59% vs 1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RCP/EST联合LC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胆囊结石具有良好的疗效,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的优势。  相似文献   
53.
目的 :本研究旨在评价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ERCP)在诊断及治疗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的作用。方法 :10 5例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并发症的病人行ERCP检查 ,其中 97例接受内镜治疗。结果 :首次ERCP检查的成功率为 97.1% (10 2 /10 5 ) ,为大多数病例提供准确的诊断 ,80例并发胆总管残余结石者采用内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术(EPT)取石治疗 ,97.5 % (78/80 )获成功 ;9(9/13)例胆管漏采用EPT、鼻胆管引流或置入聚乙烯支撑架治疗 ,8例胆漏在治疗后 4 8h内关闭 ,疗效肯定。 8(8/11)例胆总管部分狭窄者行内镜放置聚乙烯支撑架。 7例近期取得良好的疗效 ,但远期疗效尚不确定。 1例胆总管完全闭塞仅行诊断性ERCP ;本组内镜诊断及治疗的早期并发症为4 .8% (5 /10 5 ) ,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胆囊切除术后怀疑胆道并发症时 ,应及时行ERCP检查 ,对于胆总管残余结石、胆漏和胆总管部分狭窄 ,内镜介入治疗是一种方便、安全有效的非手术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54.
熊果酸促进K562细胞凋亡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本研究旨在探讨熊果酸在体外对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系的作和机制。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熊果酸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和杀伤效应;用慧星电泳分析熊果酸对K562细胞DNA的损伤;Hoechst33258荧光染色观察DNA片段化:细胞免疫化学染色检测Bcl-2和Bax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K562细胞内Caspase-3和磷酸化酪氨酸的表达和活性。结果显示熊果酸存在体外对K562细胞具有中度增殖抑制效应,并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在熊果酸作用下K562细胞呈现凋亡征象,同时细胞内Bcl-2表达下降,Bax表达升高,Caspase-3被激活,磷酸化酪氨酸表达下降,说明熊果酸存体外对K562细胞有诱导凋亡作用,而提高Bax的表达、诱导Caspase-3活化及降低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可能足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窦性心率震荡(HRT)的影响。方法入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冠心病组,选择本院体检中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50名作为正常组,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震荡起始(TO)及震荡斜率(TS)值。将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稳心颗粒组,4周后两组患者再行24h动态心电图记录,取得TO及TS值,再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TO与TS均明显异常,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心颗粒组与对照组比较TO负值明显增高,TS明显增大(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HRT较正常人群受损,稳心颗粒可使异常的HRT有所恢复,减少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6.
57.
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恶性淋巴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本科2000-2011年采用异基因亲缘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者17例,HLA配型全相合(6/6相合)10例,5/6相合5例,4/6相合2例.预处理方案采用环磷酰胺120 mg/kg分2d静滴,马利兰12~ 14 mg/kg分4d口服,氟达拉滨30 mg/m2×5 d.全相合供体采用CsA+ MTX+ MMF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host disease,GVHD),不全相合供体采用ATG+ CsA+ MTX+ MMF预防GVHD.移植物均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加骨髓.结果 17例患者均获造血重建,发生急性GVHD 9例(52.94%),发生慢性GVHD 11例(64.71%).随访12 ~ 120个月,6例患者分别于移植后8、11、15、19、21、34个月疾病复发而死亡,3例患者死于GVHD合并感染,余8例健康存活.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复发的恶性淋巴瘤患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8.
为慢性HBV感染的防治寻求新的高效基因免疫策略。分别构建携带免疫刺激DNA序列及不携带免疫刺激DNA的HBV核心区基因真核表达载体 ,并人工合成免疫刺激DNA寡核苷酸 ,分组免疫Balb/c小鼠 :( 1)V HBc CpGODN组 ;( 2 )V HBc 非CpGODN对照组 ;( 3)V HBc/CpG。观察各组小鼠体液免疫应答及细胞免疫应答。结果表明 ,3组免疫鼠血清HBV抗体均阳性 ,体外CTL活力检测 3组小鼠脾细胞对转染pRSC HBV的SP2 / 0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明显高于其他组 (P <0 .0 5) ,荷瘤试验显示第 3组免疫小鼠注…  相似文献   
59.
目的:研究特异识别肝癌细胞株肿瘤相关抗原的TCRVβ基因亚家族的优势取用及对肝癌细胞凋亡的诱导。方法: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表型,RT-PCR和Southem印迹分析TCRVβ基因亚家族表达水平,Westem blot检测PTK含量,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细胞超微结构。结果:McAb共刺激T细胞与肝癌细胞混合培养后,T细胞表面CD3和CD8分子表达量明显升高,而CD4玩明显变化,TCRVβ6选择性扩增,表达水平由5%升高至13%-25%,且在第4天达到高峰,同时相应的PTK信号传导途径被激活,其含理由11%升至58%,亦在第4,5天达到高峰,以抗CD3 CD28,抗CD28 CD80,抗CD2 CD58共刺激的淋巴细胞均在体外诱导了肝癌细胞的凋亡。结论:TCRVβ7为特异的肿瘤抗原识别受体,TCR-CD4复合物与抗原结合后激活PTK信号传导途径。并诱导了肝癌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60.
目地观察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CIK细胞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的疗效。方法选取难治性淋巴瘤35例,采用MAC预处理方案,用自体淋巴瘤抗原致敏DC-CIK细胞,于移植预处理后5—10d,将DC-CIK细胞回输给患者。结果35例难治性淋巴瘤中,29例完全缓解(82.86%),4例部分缓解(14.43%),移植过程中死亡2例(5.71%)(均死于严重混合性感染)。所有完全缓解和部分缓解病例均随访3—49个月:4名部分缓解患者分别于移植后3、6、10、13个月后病情进展死亡;完全缓解患者中有3人于移植后11、17、20个月再次复发死亡;现存活26例。结论负载自体肿瘤抗原的DC-CIK细胞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治性淋巴瘤高于单纯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疗效,且无明显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